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有月子会馆吗

关于会馆文化,求教

想写一篇关于会馆文化的毕业论文(传统文化),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向专业师长求教,谢谢!

全部回答

2007-02-25

0 0
    敬请民间文化会馆的各位热爱中国民间民俗文化的朋友,积极参与“文化中国、祥和世界”各地年俗推介暨网展活动 文化中国主题“民俗”——福寿禄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福”的最高境界是子福。
  也就是种的延续观念甚强。这种观念具体体现在祖宗观念和后代观念上。 祖宗观念的体现即为祖先崇拜。  祖先的首要功绩就是繁衍后代子孙。殷周时代,祖先被奉为神明。祭祖的传统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今天。
  对于每个家庭或家族来说,死去的祖先将会保佑家庭或家族人口的繁衍、生存、安宁和兴盛。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可以说重祖宗不认上帝。辱及祖宗被看作最大的侮辱。与祖宗观念相辅相成的即为后代观念。  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观念最突出的表现。
  在中国骂人最狠的莫过于“断子绝孙”了。事实上,中国的尊祖观念,其目的还是为了在祖先的佑护下接续香火。 在民间信仰中,至今还有悬挂、供奉象征福禄寿神像的习俗。神像一为寿星(寿),一为文官(禄),一为平民怀中抱子(福)。
    此外,为了祈福还要祭祀许多神灵,如门神、灶神、行神等。家家户户逢年过节“福”字更是随处可见。 春节期间,百姓都会在家门口倒贴上“福”字。要是有人告诉主人:“你家的‘福’倒了”,主人定会十分欢喜。
  原来倒贴的“福”字正是象征“福到了”之意,这是一句大吉大利的“口彩”。  在民间生活中,趋福避祸是人民的普遍心愿。甲骨文中的“福”字,形状就像一双手将酒捧向祭坛,表示向神灵祈求幸福。
   民间形成贴福字的习俗说法不一。不过有个故事却很有意思。说是贴福字起源于姜太公封老婆为穷神。传说姜太公的老婆是个八败命,到一家穷一家。在姜太公封神时,老婆说:“别人都封了神,为啥不封我?”姜太公说:“你到一家败一家,封你什么神呢?也罢,要封就封你为穷神吧。
    ”老婆不高兴,说:“封我穷神,叫我蹲在啥地方呢?”姜太公说:“有福的地方都不能去。”这件事传了出去,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写“福”字贴在门上。这样穷神就不敢进门,家业就不会败了。
   民间信仰中的福禄寿三星,其中福星指的是木星,即岁星,古人认为岁星能带来幸福,故有“福星高照”的成语。  道教神仙谱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其中的天官也是福神。在民间美术中,“天官赐福”是一个十分流行的母题。
   在民俗中,人们最理想的幸福生活包括五个方面: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即五福。民间艺术中有许多以“五福”为母题的吉祥图案。其中“五福”常以五只蝙蝠的形象来表示:五只蝙蝠抬一个“寿”字,叫做“五福捧寿”;五只蝙蝠和一只竹盒,叫做“五福和合”;两个儿童将五只蝙蝠往坛子里装,叫做“纳福迎祥”;一只鲜桃与五只蝙蝠在一起,叫做“多福多寿”。
    以“福”为母题的吉祥图案更是不可胜数:佛手与桃子在一起叫“福寿双全”;蝙蝠与铜钱在一起叫“福到眼前”;儿童仰看天上翻飞的蝙蝠是“翘盼福音”;老人怀抱敲磬的儿童是“福缘善庆”…… 出于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人们往往将心目中视为美好的东西加上一个“福”字。
  有福之人被称作“福人”,有福之地被称作“福地”。  道教的仙境,就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说法。佛教认为多积善行可得回报,如同播种可得收获一样,所以将做好事叫做“种福田”,僧侣的袈裟又叫“福田衣”。
  过去的妇女行礼叫做“万福”。 禄,原意为仕之意,常以官禄、俸禄的词出现。事实上人们对于禄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食,即食欲。  中国是个农业国,“民以食为天”,成为中国农业文化的一个特征。
  由于战乱、天灾、生产技术的落后,常常解决不了温饱问题,人们把更大的精力投之于土地,投之于仕途。以满足食的欲望。因此,吃在日常生活方式中,确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以至到现在还会常听到见人打招呼时问一句“吃过饭了没有?”问候吃也在无形中成为人们的一种幸福。
     在民间,寿与福禄同样被受到重视。民间装饰艺术中,多有表现“寿”字的作品,常见的故事有“八仙祝寿”、“麻姑献寿”、“松鹤长寿”、“ 五福捧寿”等,像麻姑已被作为民间的神来信仰了。
  而道教文化再民间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其核心是避恶趋善的求福心理与对仙寿长生的追求。   民间表现寿时,爱用同音谐意的方法来表现。寿与“兽”同音,兽多用麒麟来代表,在古代麒麟被视为长寿的神兽。
  在商周青铜器、汉代的画像石、唐代的石刻等文物上有大量的麒麟纹饰,在民间风俗中也有更丰富的表现。比如在江南地区,每逢春节,人们抬着竹骨纸扎的麒麟,依次到各家门前演唱,俗叫“麒麟唱”,内容多祝贺之词。
    对龟的信仰也反映了这一特征。龟为长寿之物,传说能活千万年,直到今天在乡村特别是南方的老人,还爱用龟支床足,也有用龟床和“龟龙寿”来作祝寿之词。 前面提到人们最理想的幸福生活包括的五个方面,也就是“五福”,就是以寿为先。
  人们对于寿的追求,事实上不仅要求现在生存,本身生存,而且要使寿命延长,下及子孙万代,无限延绵。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至今仍然是民间常用的对联。在华北农村的墓碑上也常见刻有“福寿双归”的字样,民俗认为,人死后的最高境界就是福寿。
   寿的观念,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命观,由此引申出孝行。在人们看来维持和谐温暖的亲子人伦关系是达到寿的手段之一。可见,民俗中的福禄寿反映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生存欲望,同时也是民间文化的典型体现。   更多资料请看: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书画美术
书画美术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