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哲学?最近我在看《苏菲的世界》,
什么是哲学
什么是哲学?这是一个哲学家或者一个哲学探索研究者不可回避,而且必须作出明确回答的首要问题。过去,有着不同的世界观的哲人都做出了不尽相同的回答。主观四维唯物主义的回答如下:
哲学理论基础的三个要素是:社会存在、方法论、世界观。 这是哲学的基本理论部分。这也正是科学的主观四维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它明确了哲学的研究对象: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亦即“物质、精神、意识”;明确了探索研究哲学的方法论:四维论;明确了探索研究哲学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的世界观:主观四维唯物主义。
哲学是研究探索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只有科学的主观四维唯物主义才能使哲学真正成为科学。哲学的...全部
什么是哲学
什么是哲学?这是一个哲学家或者一个哲学探索研究者不可回避,而且必须作出明确回答的首要问题。过去,有着不同的世界观的哲人都做出了不尽相同的回答。主观四维唯物主义的回答如下:
哲学理论基础的三个要素是:社会存在、方法论、世界观。
这是哲学的基本理论部分。这也正是科学的主观四维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它明确了哲学的研究对象: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亦即“物质、精神、意识”;明确了探索研究哲学的方法论:四维论;明确了探索研究哲学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的世界观:主观四维唯物主义。
哲学是研究探索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只有科学的主观四维唯物主义才能使哲学真正成为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如果没有人和人类,这个世界就成为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只有物质存在,只有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构成体”,这些“物质构成体”遵循着“数理逻辑”及其规律的量变和遵循着“物理逻辑”及其规律的质变。
“物质构成体”就没有了人的主观意识的反作用。只是有了人和人类,才形成了人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构成体”,并在人的主观意识的反作用下,产生了“人造物质构成体”;才产生了思维,产生了“主观”和“客观”,产生了精神和意识,产生了认识论,产生了方法论,产生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世界观。
由此构成了社会存在。
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之存在——包含着“物质、精神、意识”。人和人类社会的“三个属性”就是:物质属性、精神属性、意识属性。
首先,哲学要研究探索物质世界中的“物质”或“物质构成体”发展变化规律的普遍性,以及其特殊性;然后,根据人的“三个属性”的发展要求,将物质世界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应用于人类社会,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促进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意识文明建设”。
“物质”以“物质构成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由大小不等的无数个“物质构成体”组合而成,这些“物质构成体”都是以不等的变化速率在“四维时空”中发展变化,产生相互作用或转化成另一种新的“物质构成体”,并在解体和转化过程中遵循着“价值守恒定律”。
这个“价值守恒定律”将“物和物”、“物和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的意识在没有转化为精神之前,其意识产物只是虚拟的“物质构成体”。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意识产物——虚拟的“物质构成体”才能被建造成为真实的“人造物质构成体”。
其次,进行哲学的研究探索需要有正确的方法论作指导。随着人类认识论的发展,人类已经认识到了一维“机械论”的“一成不变”是幼稚可笑的,二维“辩证法”具有局限性,容易使“物质构成体”的发展进入极端境地。
那么,更全面、更先进的方法论就是“四维论”。而在实践应用中,将“四维论”和“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四维论”更全面,它克服了“辩证法”容易走向极端的局限性。
第三,建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
坚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否定了宗教信仰的“有神论”,而这种“有神论”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宗教也在不断地为科学技术让步,向唯物主义世界观低头,也不得不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就是“主观四维唯物主义”世界观,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应用了更全面、更先进的“对比与调和”的方法论——“四维论”,并吸收了辩证法“对立统一”中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密切结合的优点,坚持了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正确法则,它在人类充分认知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科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创建意识”,正确地运用客观规律来改造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
第四,坚持正确的认识论。人类的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过程,是一个积极实践的全过程。在这个实践的全过程中,人们的认识是从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感觉过程中产生的“感觉”获得形象的“感性认识”,并在多次反复的实践过程当中不断增加“感性认识”,不断探索发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记忆于人的大脑和其它信息载体,又在人的大脑中经过“数理逻辑”和“物理逻辑”的思维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形成“创建意识”。
人类依靠所获得的“理性认识”再次、多次进入实践,反复无穷,达到更高的认识层次,获得更新的“发现”,获得更精确的真理,形成更精确的“创建意识”,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实现和建立了更完美的“创建精神”。
第五,过去,不同的阶级都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但是,哲学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剥削阶级建立了以唯心主义为主的哲学体系,形成了客观唯心主义派别和主观唯心主义派别,但也在利用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在政治上笼络劳动者之民心,以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
劳动者阶级建立了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形成了客观唯物主义派别和主观唯物主义派别,但也受到了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影响,也在自觉与不自觉地利用唯心主义,比如:保密制度和保密措施的运用,尤其是军事上的战略和战术,以及每一场战争和战斗的军事部署和阵地布局的保密工作,就体现着主观唯心主义。
这在政治学上就表现为“智慧”,用以维护劳动者阶级的根本利益。再比如:“善良的谎言”也是用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掩盖令人悲哀的事实,以防止让“悲哀的事实”打击了亲人、朋友和同志的精神与意识而陷入不必要的痛苦之中。
哲学探索的目的就是发现“真理”,并把所发现的“真理”用来指导实践。
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人类探索研究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所实现的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的原理和理论体系。在“真理”的基础上,就能建立起科学的哲学体系。
“真理”就是我们在改造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实践中行动的指南。
现实中的哲学只是学说,不是科学。正是因为哲学学说中存在着客观唯心主义或主观唯心主义等伪科学。这样,在此前的哲学史上,科学和伪科学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自始至终就带有残缺的哲学混合体系。
客观唯心主义惧怕于“神”的威力,主观唯心主义无视客观规律;客观唯物主义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建精神和创建意识的积极发挥,主观唯物主义又容易忽视客观规律的制约,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等。这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不良作用、阻碍作用,甚至是破坏作用,使社会产生倒退。
现实中的哲学不是科学,它可以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结合运用,在实践中巧妙地调控处理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精神、意识”这三个属性,立于权利斗争的不败之地,并取得一时的成功。这就表现出了哲学学说之强大的政治智慧。
因此,哲学在西方社会,又被称之为“爱智慧”。
哲学本来是具体的,只是由于人类历史上认识论的局限性,哲学才被“抽象”化了!
因为哲学研究的是“物质、精神、意识”。对于人和人的群体以及整个人类社会来说,他们本身就具备“物质、精神、意识”,人和人的群体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则是最复杂的“物质构成体”。
研究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构成体”和“物质构成体”之间及其内部“量变”和“质变”的规律性及其关系属于“数理学”和“物理学”的内容,研究人和物质之间“量变”和“质变”的规律性及其关系则是经济学的内容,研究人和人之间“量变”和“质变”的规律性及其关系则是政治学的主要内容。
对人和物质之间“量变”和“质变”的规律性及其关系、人和人“量变”和“质变”之间的规律性及其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则是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哲学则是总结概括“数理学”原理和“物理学”原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用来研究“物质”和“精神、意识”之间,“精神”和“意识”之间,以及“精神”和“意识”自身内部之间“量变”和“质变”的规律性及其关系。
这就使得哲学和经济密不可分,哲学和政治密不可分。哲学是指导经济和政治发展变化的综合理论体系。
因此说:哲学是具体的。哲学的发展由“感觉”到“理性”,正在向着科学的“主观四维唯物主义”世界观发展。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