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为何出塞?
“千门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是大诗人杜甫写王昭君的著名诗句。王昭君是历史上的四大美人之一,西汉时出塞到匈奴。有关昭君出塞的史料,《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等正史中都有所记载,但是,关于昭君出塞的原因,一直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昭君出塞首见于《汉书•匈奴传》。该传记载说:“竟宁元年,单于复人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 ”昭君出塞后大约460多年,范晔在其《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又...全部
“千门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是大诗人杜甫写王昭君的著名诗句。王昭君是历史上的四大美人之一,西汉时出塞到匈奴。有关昭君出塞的史料,《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等正史中都有所记载,但是,关于昭君出塞的原因,一直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昭君出塞首见于《汉书•匈奴传》。该传记载说:“竟宁元年,单于复人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
”昭君出塞后大约460多年,范晔在其《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又对此事做了进一步的说明,解释了昭君出塞的原因,说她人宫后多年未受召幸,因而心生怨愤,正当此时匈奴呼韩邪单于到汉宫求亲,于是昭君就向元帝求行,自愿合番。
临行前,“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元帝被昭君的美貌震惊,非常后悔,但是又没办法失信于匈奴,所以只好让她去了匈奴。范晔的这种说法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指出昭君出塞的原因是她多年不得见幸于皇上,在怨愤的情况下自愿合番的。
而后代文人在此记载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添枝加蔓,逐渐演化成一个个情节丰满的昭君出塞故事,而各种故事关于昭君出塞的原因又不尽相同。比较常见的说法是昭君受奸人陷害不得不去匈奴。据说,汉元帝有很多的后宫佳丽,因此不可能常见到每个宫女。
于是他让画工给各个宫女画像,按照画像选召宫女。宫女们为了能被皇帝召幸,不惜重金贿赂画工,希望把自己画得漂亮些。初人宫廷的昭君未得此道,又自恃貌美,不愁皇帝不召见。所以当画工毛延寿给自己画像的时候,她不仅没有贿赂毛延寿,相反还对毛的暗示加以讽刺。
毛延寿很生气,所以就把昭君画得很丑。就这样昭君在后宫消磨了几年青春。恰好这时候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要求娶汉家女子为妻。元帝正愁无法抵御匈奴的侵犯,见呼韩邪单于来朝求娶,觉得正是开展和亲外交的好时机,立刻就赐其五名宫女。
昭君久居深宫,寂寞冷清,积怨很深,于是她主动要求远嫁匈奴。汉元帝见有如此主动的宫女,马上就答应了她的请求。辞行的大会上,昭君将自己盛装打扮,她的明艳动人令满庭佳丽黯然失色。元帝见到昭君惊叹不已,非常后悔,但是既然已经将她许给匈奴王,自然君无戏言,所以只好忍痛割爱,让她出塞和亲。
但失去如此绝代佳人使他大为恼火,于是杀掉了索贿作弊的画工毛延寿。据史载,昭君的和亲使汉匈关系从此和睦,边境安宁,百姓安居乐业。昭君本人也很受呼韩邪单于的宠爱,称其为“宁胡阏氏”,意思是说通过这次和亲,将与汉家建立永远和好安宁的关系。
汉元帝也很高兴,下诏改元为竟宁元年,表示取得永久和平相处的局面。这个故事描写了一个弱女子牺牲个人以保护国家,并且是在满怀怨愤的情况下远嫁塞外,因而昭君赢得了后世的同声叹息。但是这个带有唯美倾向的故事往往被认为是文人骚客抒发自己对君主不满的方式并且有人查证,这个故事中的一些情节与史实是有出人的。
首先,匈奴经过汉武帝时期的征讨以及内部的纷争,势力已经大减。到汉宣帝时,呼韩邪单于曾两次到长安觐见汉皇,决心归依汉朝,协助汉朝征服保护边境,因此这个时候边境形势已经趋于和平安宁。等到汉元帝即位的时候边境已经安宁,这才是改年号竟宁的原因。
并且正是竟宁元年时呼韩邪单于来朝求亲,说明并不是因为昭君的出塞使边境安宁。其次,毛延寿索贿不成报复王昭君的说法,很可能源于笔记体小说《西京杂记》。这本书是由晋代好事的文人缀合而成的,成书时间距昭君时代有300多年。
画工丑化昭君而被杀的故事本来是小说家言,而后世又将《西京杂记》中所列六名画工之首的毛延寿当做导致昭君悲剧的罪魁祸首,更是有附会的嫌疑。第三种说法更为浪漫,颇似后来唐玄宗痛舍杨贵妃的情节。这个说法说,才貌双全的昭君与汉元帝一见钟情,恩爱无比。
而画工毛延寿获罪朝廷后逃窜到匈奴,向单于献上昭君的画像,并盛赞昭君之美貌。单于于是向汉朝强索昭君,并欲发动战争。元帝最后迫不得已,割爱送昭君出关。单于得到昭君后,对昭君宠爱有加,并主动与汉诸葛亮早在成婚前就有所耳闻。
这不无道理,但并非全部。其实,诸葛亮娶阿丑,是出于一种政治上的考虑。《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所引《褒阳记》记载:“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匹配。
’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另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家境贫寒,出身卑微,自幼丧父,少年时代便过着流离转徙的生活,吃尽军阀混战的苦头,深受强宗豪族的压迫。
后来跟着在南昌做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生活。14岁时,叔父因官被削而投靠了刘表;17岁那年,叔父死了,他从此没了依靠,就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定居。他虽然住在乡下,但他不想无声无息地隐居一辈子,他时刻关心着国家的盛衰,有着为国家尽忠的抱负,怀着如此壮志雄心,他立志要登上政治舞台而建功立业。
这种政治上的考虑无疑会影响到诸葛亮的婚姻大事,甚至还牵涉到了家人的婚事。这也是为在上层站稳脚跟,以便今后一展宏图。为此,他在家庭婚姻方面,做了3件事:第一,他把姐姐嫁给了在襄阳地区颇有名望的首领人物庞德公的儿子,庞德公对其赏识备至,称他为“卧龙”,从此,他就在荆州站稳了脚跟。
第二,诸葛亮为弟弟娶了在南阳地区数得着的人物林氏之女为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自己择妇结亲,当然要服从既留荆州又能结交望族这一政治目的,这也就是诸葛亮在荆州而不到其他地方去的原诸葛亮像因。所以,诸葛亮娶了那个丑女黄氏。
诸葛亮为何不怕众人耻笑,而娶丑女黄氏呢?换作别人也许他会犹豫,但是黄氏之女他就娶定了,一是因为黄承彦在当地有相当声望;二是因为黄妻蔡氏和刘表的后妻是姐妹关系,做了黄家的女婿,就攀上了刘表这门皇亲。
据《诸葛亮新传》记载:当黄承彦当面问及诸葛亮时,他当即“拜谢泰山”,一锤定音,把从未见过面的阿丑要了过来。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这个“进身之阶”的。从封建历史文化来说,贤妻、美妻、正妻要相夫教子,帮助丈夫治理家业,诸葛亮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自己的婚姻上,自然遵循“贤妻美妻”的风俗,而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其后确实又娶过一妾。
但诸葛亮娶丑妇的动机仍有争论,待后人再研究探寻吧。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