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般意义上讲合同一旦签订既应该具有合同法上的效力,签约双方应当按照合同内容履行相应的义务。但在实践中合同的签订成立和合同生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合同虽然签订,却由于一方的故意而使签订的合同没有办法实际履行时也会涉及到损害赔偿的问题,这就是合同法规定的缔约过失责任。
我国《合同法》第42条确立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该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
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
可见缔约过失责任实质上是诚实信用原则在缔约过程中的体现,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因过错违反依诚实信用原则负有的先合同义务,导致合同不成立,或者合同虽然成立,但不符合法定的生效条件而被确认无效、被变更或被撤销,给对方造成损失时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构成缔约过失责任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缔约上的过失发生在合同订立过程中;
(2)一方违背其依法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义务;
(3)造成他人信赖利益的损失;
(4)缔约过失虽然是一项独立的请求权,但它仍然是一种辅助合同上的请求权和侵权上的请求权而发生作用的制度。
负有缔约过失责任的当事人,应当赔偿对方的损失,这是没有异议的。我国《合同法》规定了缔约过失行为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对赔偿的具体范围却没有明确,这也导致目前学者们对损失的范围存在较大争议。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在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需追究过错方的责任,追究是谁的责任导致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这种过错当然包括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存在的过失。 另外一种情况是当事人的缔约过失对合同本身的成立及效力不存在影响,仅因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获悉了对方的商业秘密,之后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了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
据此我们可以将缔约过失责任限定在以下三种情况讨论其赔偿范围。
(一)合同不成立。理论上,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存在三种利益:期待利益、履行利益、诚信利益。 所谓期待利益,是当事人订立合同期望得到的利益。
期待利益是当事人通过订立合同想要达到的目标,在合同谈判过程中该种期待是变化的,当合同成立后才被确定下来。所谓履行利益,是指合同已经成立以后,在合同已经得到全面履行的情况下,当事人从中获得的利益。
合同约定的是当事人的期待利益,只有当合同被全面履行后,期待利益才能变成履行利益。 如果合同没有得到履行或者没有得到全面履行,当事人只能通过追究对方违约责任的救济方式补足。
合同有效成立前,不存在期待利益和履行利益。所谓诚信利益,即信赖利益,“在大陆法中,信赖利益又称消极利益或消极的契约利益。”一般“是指无过错合同一方当事人因合同无效、不成立等原因遭受的实际损失。
”缔约过失导致合同没有成立的信赖利益损失主要是费用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