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木偶皮彩与中国宗教文化有何关系?

木偶皮彩与中国宗教文化有何关系?

全部回答

2018-04-20

0 0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宗教与民间信你非常活跃,也相当复杂。宗教作为一种历史的社会现象,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木偶皮影是一种造型艺术与戏艺术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与宗教文化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它所表现的宗教故事、宗教人物,宣扬的宗教思想及参与的宗教活动中,而且也体现在它形成的历史、它的人物的造型和演出的剧本方面。
    皮影的人物造型与怫教的变相,演出的剧本(又称“影卷”)与佛教的变文之间,都有着极为深刻的血缘关系。“变相”是唐代以来佛教用来描绘佛经故事、宣传教义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其中根据佛经绘制的图画称“经变相”或“经变”。
  变相或。绘于帛纸上,或绘于寺院、石窟的墙壁上。“变文”则是唐代以来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作祕,被佛教用来讲述佛经故事,宣传教义,又称“俗讲”。  表演时,变文往往与展示图画(变相)相配合。
  (清光绪年间始在敦煌石窟中被发现。)变文后演进为宝卷,其内容形式虽有变更,但主题未改,语意却更加通俗,演述佛教故事更加便于记忆传诵,对后来的鼓词、弹词等有显著影响。结合皮影的人物、景片秦蜜与演出剧本(影卷)进行研究,就会发现皮影人物造不仅受到古代帛画、汉画像石、民间剪纸和绘画的影响,尤为明显地是还受到古代宗教壁画(变相)和宗教雕塑(造像)的影响。
    皮影的“旦”类和“生”类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佛像、菩萨的造型特点;而“净”类角色和妖怪,则是吸取了古代宗教雕塑中的金刚力士、鬼神与诸天等的造型特点。同时还会发现影戏的一些景片与据佛经所绘制的变相在表现形式上的相通之处。
  如据佛教所说描绘地狱的“地狱变相”就与皮影中的“游地狱”十分相似。  唐。段成式((寺塔记》描述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在长乐坊赵景公寺画的地狱变相为“笔力劲怒,变状阴怪,睹之不觉毛戴”,而观看影戏中的“游地狱”又何尝不令人毛骨悚然呢?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其遗著《中国影碑略史及其现状》—文中对影戏与佛教,影卷与变文、宝卷之关系的分析,是十分透彻和有说服力的。
    他说:“此外尚有一点可推测影戏已极盛行,即变文之盛行是也。唐时佛教极盛,因之一般民众生活习惯莫不受佛教影响,但佛教教义,深奥高远,非一般人所能明了,而佛教故事却早家喻户晓,其缘故即由此佛教通俗化之故事所传播,佛教通俗化之故事即为变文。
  变文体裁大致为七言或十言的长篇韵文,语意都极通俗,演述佛教故事颇便于记忆传诵,此种变文在今日尚有一部分存在,可供吾人之研究,即敦煌石窟发现的变文。  变文后演进为宝卷,其内容形式虽有变更,而主题未改,益便于妇孺,至今南中备地尚有许多流行之宝卷,而被一般妇女信为佛教的经典。
  其影响之大可以想见。元明以来,宝卷多作为影戏的剧本,其体制极为合义,似非偶尔采用者所能做到。因此可知其在变文尚未成为宝卷时代即已与影戏结缘,或且即为宣传佛教者所利用,以之宣传其教义,因之二者并盛行焉,亦属意中之事”。
    我国的传统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和民间流传的原始信仰。木偶皮影在宗教活动中的作用,如同其他宗教艺术一样,是直接为宣扬宗教思想服务的。自古至今,木偶皮影都有传留于寺院的事实。
  唐代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讲演时就曾使用影人作超度亡者灵魂的佛事。自宋代开始,福建漳州、泉州民间,每逢迎神祭祀、菩萨生日,都要在神庙中演出木偶戏。  至今木偶戏仍承担着筑院谢土、建庙制煞、镇压(水、火)灾星、开社除祟等宗教职能,并有一套戏巫陕西华县潘家源农民在现*皮影戍表演 合一的演出程式。
  如“祭拜天公”,则由木偶扮演的道士读榜请神、念咒画符、点演、巡回驱邪、踏七星罡步、安八卦图等。戏巫并施,气氛极为恐怖。甚至每年农历七八月间,集市上还出售象征性的纸扎提线木偶和掌中木偶,以应人们用来焚化普度亡魂和敬鬼神的习俗。
    在四川北部的广元、仪陇、绵阳地区,流传着一种“提阳戏”,亦叫“阳戏”,或称“花花愿戏”,是由古之巫觋和驱傩活动演变而来,它以提线木偶表演天上神戏,又以演员戴面具扮演人物,演出时必设坛祭祀,有“天上三十二戏,地下三十二戏”之套路,并与道场法事交织进行,表演形式独特,宗教气氛十分浓重。
    据早年出版的《剧学月刊》3卷7期载卓之君的《湖南戏剧概况》叙述:“影戏班在湖南地位远不及汉班及花鼓班,大概因为酬神还愿之工具而已,是以无论在城在乡,到处皆得见之。平日常演于寺庙内,惟每届旧中元节,则居民多演以祀祖……原系专唱晚场,惟近年亦有因酬神改唱日场者……”我国西北地区,如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以及中原河南、每逢节日庙会都要上演木偁戏和皮影戏,不仅为节日庙会增添喜庆气氛群众也多习惯地用木偶戏和皮影戏祭祀神明,灭灾降福。
    早期北京的皮影称为“蒲团影'从康熙历经雍正、乾隆直至嘉庆,都是以宣扬佛经为主要任务,多演出于各寺院的“善会”会场,或崇奉佛教之家的寿筵丧典。演出的节目大都是宣传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的宗教故事。
  相传观音菩萨曾化身影戏艺人,坐在蒲团上演唱,警世启顽,所以唱影戏的都要坐蒲团,以示严肃,而命名为“蒲团影”。  乃至道光、咸丰以后,才慢慢改变了宣扬佛教教义的状况。直到现在影戏中仍保留着许多佛教痕迹,如称剧本为“宝卷”,称照明油灯为“海灯”。
  由此可见,木偶皮影的发展和成长与宗教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另外,据著名皮影收藏家刘德山先生的调查,在清代咸丰年间,中国西北地区曾有道教的“天师”,为农民跳神驱邪,且兼演皮影。  中国各地留传下来的遣情皮影戏,其音乐与唱腔,就是由新改韵的道歌演变而成的。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民俗传统
民俗传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