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生物学 躁郁症发病机制

霍乱主要发病机制是什么?

霍乱主要发病机制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15-12-10

243 0
    霍乱霍乱患者具有特征性水样腹泻,从而导致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等系列变化。霍乱弧菌粘附并定居于小肠中,分泌的外毒素,是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的研究,使原有的理论更深入了一步。
  现在认为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刷状缘存在霍乱肠毒素的受体GM1已证明其为神经节苷脂,它是细胞膜内的水溶性脂质。  GM1的化学结构包括亲水性碳水化物与疏水性神经节苷脂两部分。
  前者为亲水糖链,后者为疏水长链烷基。脂溶性长链的烃基嵌在细胞膜中,糖链则暴露于细胞表面,可与霍乱肠毒素(CT)迅速紧密而不可逆地结合在一起。CT的亚单位B与GM1结合后,亚单位A得以穿入细胞膜。
  CT作为第一信使,引起前列腺素(PGE等,第二信使)的合成与释放增加。  PGE使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增高,催化ATP使之转化为环腺苷酸(cAMP,第三信使),从而使细胞膜内cAMP大量增加,促进细胞内一系列酶反应的进行,促使细胞分泌功能增强,细胞内水及电解质大量分泌。
  cAMP浓度增加抑制了肠绒对钠的吸收并主动分泌氯化钠,导致水及电解质大量丧失。  CT一旦与GM1结合,则上述反应不可逆转,其作用的自然持续时间(腹泻时间)在临床上可短至数小时或长7~8日。
  现认为另一种O1群霍乱毒素(无CT的基因)以及埃托生物型产生的可溶素,可能也是致病因子。此外,弧菌的动力鞭毛及菌体趋化因子受体与黏膜上皮中趋化因子形成的趋化性,是弧菌穿通粘液凝胶的先决条件。  毒素共调菌毛(TCP)即是霍乱弧菌特有的定居因子,在致病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生物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生物学
农业科学
建筑学
心理学
数学
天文学
工程技术科学
化学
环境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物理学
生物学
生物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