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圆明园

谁焚烧的圆明园,为什么焚烧?

全部回答

2006-08-25

0 0
     圆明园从1709年兴建直到1860年焚毁,共经营了151年。几代清帝不知耗费了多少天下的财力物力,来建造这座历代王朝前所未有的皇家园林。该园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三园组成,故又称“圆明三园”。
  三园总面积5200亩,比现存最大皇家园林—─颐和园还大850亩。  园子周长10公里多,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皇宫的建筑面积。三园内有100多个风景点,无数的楼台、殿阁、廊榭、馆轩尽在山环水抱之中。
   圆明园继承了中国历代优秀的造园艺术,汇集了全国的名园胜景,也大胆地吸收了西方的建筑形式,出现了一组中西合璧的“西洋楼”建筑群。  中国园林可称风景式和建筑式的混合形式,既不同于西洋园林以建筑为主,又不同于日本园林以风景为主。
  圆明园正是兼备中、日和西欧三种造园风格,其盛名早已传播到西方,与法国凡尔赛宫齐名,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还珍藏有许多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鼎彝礼器,金珠珍品,铜瓷古玩,是人类文化宝库之一。  著名法国大文豪雨果曾在写给布特勒上尉的信中这样描绘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关于火烧圆明园的原因,有两中说法: 一是英法联军为惊吓清朝皇帝,在抢劫后竟将全园焚毁 如今的人们来到圆明园遗址时,眼前所及只有依稀可辨的石基、曲折的水道和小径。
    惟有大水法和远瀛观的几根石柱还站立在那里,俯瞰这残垣断瓦,零乱榛芜,如同一座纪念碑。 造成这一浩劫的,是当年的英法联军。法国文豪雨果曾愤怒地谴责过他的国家与英国共同制造的这一暴行说:“在历史的审判台上,一个强盗叫法兰西,另一个则叫英吉利
  ” 英国侵略者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后,又要求增开租界和派使节入京,得不到满足便于1857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拿破仑三世执政的法国为分赃也派兵入伙。  1860年9月,于天津登陆的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城下,咸丰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留下几万守兵龟缩在城墙内(即如今二环路以内的范围),郊外任由侵略军劫掠。
  10月6日,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少量拿着刀矛的清兵一战即败,护园大臣只好投水自杀。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眼花缭乱的侵略军马上开始了疯狂的劫掠。  接着,联军司令部下达了可以“自由抢劫”的通知,1万多名英法官兵于是你来我往,争相入园,个个满载而归。
   连续多天的抢劫之后,英国专权额尔金又提出:“只有烧毁圆明园一事,最为可行……此举能使中国皇帝产生最大的震动。”英国首相巴麦尊对此不仅同意,还说:“如果北京皇宫遭受同样对待,我将十分高兴。
    ”一场有计划的更大的暴行便随之开始。 10月18日,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真可谓“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火烧圆明园后,英法联军又威胁清廷,如再不屈服便要攻入城内,将皇宫也予以焚毁。腐朽无能的满清统治者马上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北京条约》,换得侵略者撤退。
     第二种情况是说,事实上,清政府在与英法联军的谈判中,已经答应了英法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节外生枝”并使谈判失败的倒是清政府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的“寸步不让”。
  钦差大臣全权代表载恒要英方代表巴夏历面见皇帝时下跪礼拜,巴夏历则坚持不肯。最后请示清政府,清政府明确表示:“必须按中国礼节,跪拜如仪,方可许可”。巴夏历不同意“跪拜”,谈判遂告破裂。清政府指示僧格林新军队将巴夏历等39人截拿扣押送往北京,以作为人质。
       英法联军对于清政府这种扣押外交使节的做法,自然很快就作出反应。他们一边催讨人质,一边迅速占领北京,并针对性地进攻皇帝所在地-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隆隆炮声中,咸丰皇帝仓惶出逃,圆明园自然陷入英法联军的手中。
  对于圆明园,英法联军并没有觉得他多么神奇和珍贵,但他们始终认为这是皇家的私产。  对圆明园奇珍异宝的掠夺,就是对皇上的报复。几天后,在英法联军的武力逼迫下,清政府终于向联军交还了人质。
  但39名人质中,只有18名活人,其余都是   英国公使额尔金,法国公使葛罗见到人质和尸体以后,各自照会留守北京的恭王。尽管法国人不同意焚毁圆明园,但英国公使额尔金和英军司令格兰特决定以火烧圆明园报复清皇帝。
    火烧圆明园就这样开始了。应该指出的是,圆明园现在的样子,倒也不是英法联军火烧一次到位的,而是历经义和团、流民等国内同胞才完成的。 。

2006-08-25

53 0
英法联军

2006-08-25

87 0
    据《圆明园词》[王门运(1832-1916)著]:“敌兵未至雍门荻,牧童已见骊山火。”其自注曰:“夷人入京,至园宫,见陈设巨丽,相戒弗入,云恐以失物索偿也。及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为名,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矣。
  ”又据《花随人圣庵摭册》[黄浚(1890--1937)著]:“圆明园—役,其始联军仅焚园外官吏房,或为军事上必要之举动。  而许多旗人土匪,即乘机劫掠,于是联军旋亦入园。”判定,圆明园于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被英法联军焚烧。
  但参与浩劫的,除了罪魁祸首的英法联军外,中华民族中的败类也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据报载,有英法联军将士回忆说,他们是1860年10月6日追赶满兵,进入圆明园的。  当日,为了战事,在圆明园外围烧了几间房子。
  来自乡下的英法兵土,住在宫殿里,眼界大开,垂涎三尺,已经在议论盗掠珍宝。第一天还好,只有几个法国士兵拿了几件小东西,权作纪念,没有动手。第二天(10月7日),海淀的中国人下手了,他们不敢抢外国大兵占据的宫殿,就抢那些无人看管的佣人、管家和太监的住房。
    由此一发不可收拾,英法联军开始大规模抢劫,最后为了扑灭罪证,干脆放火烧了圆明园。具体是哪个人最先放的火或下令放火?目前无证可考。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舞蹈
书画美术
书画美术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