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一篇'人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作者:马锦华 转贴自:2001年7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Jul。2001第19卷第4期JournalofAnhuiInstituteofEducationVol。 19No。4 点击数:401
摘 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它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通过对174名大学生进行BSRI(性别角色量表)、S—I(安全—不安全感问卷)、自信心测验问卷的测试,结果显示: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自信心和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代表着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双...全部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作者:马锦华 转贴自:2001年7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Jul。2001第19卷第4期JournalofAnhuiInstituteofEducationVol。
19No。4 点击数:401
摘 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它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通过对174名大学生进行BSRI(性别角色量表)、S—I(安全—不安全感问卷)、自信心测验问卷的测试,结果显示: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自信心和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代表着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自信心;安全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16(2001)04-0087-03
一、引言
社会对男女两性的传统分类基本上是以人的生物学意义的性别为依据,且对男女两性存在着普遍的性别刻板印象,即认为男性具有勇敢、坚强、自信、独立、有成就等特征,而女性具有重感情、敏感、柔弱、顺从、被动等特征。
事实上,这种男女概念化的看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后来有心理学家提出用连续统一体上不同等级来表示男性和女性,称为单维两极统一体模式(见图1),男女两性不同个体均能落在连续统一体的不同位置上。这一模式的问题是男女两性的特征是两极的,如果一个人的男性特征越多,其女性特征就越少,如果一个女性的男性化特征多,就必然减少其女性特征,这显然与现实生活中的男女两性特征的复杂性表现不符。
接着有心理学家用M—F(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心理测验量表测试男女两性,结果发现,创造力和智力往往跨越性别定型,即接近女性一端的男性和接近男性一端的女性比普通男性和女性更富有创造性和智力水平。于是男女双性化模式(又称两维模式,见图2)应运而生。
图1 单维两极统一体模式
图2 两维模式
男女双性化(Androgyny)一词来自希腊语的(andros男性)和(gyne女性),双性化人格是指在同一个体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它既不是两性的混乱、错位,也不是异性癖。而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是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能力、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等,尤其是心理特征方面具有男女两性的优点和长处。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表现为自信、独立、合作、沉稳、敏感、热情、成熟等男女两性都具有的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最早用性别角色测验量表(BSRI)和人格归因量表(PAQ)测定男女双性化人格。贝姆等人通过对大量测试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双性人格类型的个体既能胜任男性工作,也能胜任女性工作,他们有高水平的自我尊重和更好的可塑性以及适应能力,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为了进一步探讨双性化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我们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测验量表(BSRI)对中国大学生进行测试,以考查中国学生双性化人格状况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对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英语系、美术系、体育系的大一、大二学生共186人,收回有效测验问卷共174份(前后三次问卷均有效者),平均年龄19。3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岁。
(二)测验材料
本研究共使用三套心理测验量表。
1。 贝姆的性别角色调查表(BSRI),用于测试大学生不同的性别气质特征。该量表包括20道与传统社会对男性特征高度相关的题目(如支配的、勇敢的等)和20道与女性心理特征相关的题目(如柔顺的、温柔的等),还有20道题目是中性的。
每一个被试均可得到两种类型分数,即男性气质得分和女性气质得分,如果一个被试男性和女性气质得分均高于中值,那么此人就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如果一个被试女性气质得分高于中值,而男性气质得分低于中值,则为女性化气质,反之则为男性化气质;如果一个被试男女气质得分均低于中值,则为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均不明显)。
任何一个被试都可列入四大类型中的一种。
2。 马斯洛的安全与不安全感问卷(S—I)问卷,用于测试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状况。安全感是决定人类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甚至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具有安全感的人主要心理特征是积极乐观,感到被人喜欢、接受、有归属感、对他人信任、友好、宽容、热情,将世界和人生理解为惬意、温暖、友爱,表现出以客体、问题为中心的倾向,而非自我中心。
缺乏安全感的人表现为:悲观、紧张、对他人不信任、孤独等。该量表包括75道题目,可在10分钟内完成。
3。 自信心测验问卷,由25道题目组成。自信心是个体自我独立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自信的人对自己的能力、人格以及自己的命运充满信心,对生活中的新观念、新体验、新机遇持开放态度,敢于面对挑战,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不自信的人则恰恰相反。选择后两种心理测验问卷,其目的是检验经过BSRI测试出的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与男女定型化、非男非女人格特征的大学生在心理安全感和自信心方面的差异。
从而验证双性化人格是人类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三)测验方法
采取集体测试方式,要求大学生按照测验问卷上的指导语进行答题,并控制一定的时间。其中BSRI和S—I两套问卷实行单盲测试(学生不知道测验的真实目的,只告诉学生是测量其心理特征的问卷)。
每隔两周做一套测验问卷,分六周做完。
三、结果与分析
(一)174名大学生经BSRI的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男性化气质、女性化气质、非男非女气质的大学生的百分比
男女双性化气质 男性化气质 女性化气质 非男非女气质
女性 5 8 43。
5 43。5
男性 8。8 35。3 14。7 41。1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具有双性化气质类型学生的比率是女性中的5%,男性中有8。
8%,与贝姆对美国大学生的测验结果(女性中有27%、男性中有32%的学生具有双性化气质)相比较,其人数比例偏低;男性化气质的女性和男性的人数比率和美国大学生(其中女性中有14%,男性中有34%为男性化气质类型)基本相当;女性化气质的女性和男性的人数比例略高于美国大学生(女性中有32%,男性中有8%);而非男非女气质的女性和男性的比率(女性中有43。
5%,男性中有41。1%)均高于美国大学生(女性中有28%,男性中有25%)。
表2 不同性别类型大学生自信程度与安全感程度的百分比
男女双性化气质 男性化气质 女性化气质 非男非女气质
自信心较高的(80分以上) 90 69。
6 27。2* 37。2*
自信心偏低的(70分以下) 10 30。4 72。7* 62。
6*
具有安全感的(25分以下) 80 56。5 22。7* 29。3*
缺乏安全感的(31分以上) 10 39。
1 46。9* 60*
*代表男女双性化与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更小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很自信的达90%,具有安全感的人数达80%,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的仅为10%;男性化类型的学生高自信的有69。
6%,自信心偏低的有30。4%,具有安全感的有56。5%,缺乏安全感的有39。1%,与双性化人格模式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女性化气质类型中有27。2%的高自信者,高达72。2%的学生自信心偏低,22。
7%具有安全感,46。9%的学生缺乏安全马锦华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感;非男非女气质中有37。3%的学生高自信,62。6%的自信心偏低,29。3%的学生具有安全感,60%的缺乏安全感,这两种性别气质类型与双性化人格模式存在明显的显著性差异(P<0。
05甚至更小)。
四、分析与讨论
两性性别差异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的文献中,性别差异的问题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虽然关于性别差异的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都在不断地发展,但是有关性别差异的理论、实践研究仍然不断地受到质疑与修正。
传统的心理学认为,性别定型化有益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即男性应该是多具有男性心理特征而不具备女性特征,女性应多具有女性特征而不具备男性特征,才是心理健康的。然而大量实验研究的结果却与此相矛盾。
本次实验研究的结果首先证实了贝姆关于双性化人格模式的个体在自信心、自尊感、独立性、安全感等方面比男性化气质、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要强,即在显著性差异检验中,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具有双性化人格模式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是比较高的,无论是对男性还是女性来说,双性化人格都将代表着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
但是双性化人格与男性化气质个体之间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可以认为男性被试在自信心、安全感等方面也较高,那么男性心理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如何,有待于继续探讨。
其次,如果按照大学生在自信心、安全感程度人数的百分比将各种性别气质类型进行排列的话,其顺序是:男女双性化、男性化、非男非女气质、女性化,这与贝姆和斯宾塞(1978年)的实验结果排列顺序有一点区别,他们的顺序是男女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以及非男非女。
本研究中女性化气质被排列在最后,且具有女性化气质的个体自信心偏低的人数高到72。7%,缺乏安全感的人数有46。9%,说明女性化个体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其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也许这与中国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即男尊女卑、夫贵妻荣等传统观念有一定的联系。
这一结果与我国有些学者关于大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结果有一致性,如有学者对北京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现代大学生的性别观念仍是男性在能力工作上超过女性,且男性坚强、能干、成就动机高,女性则是重感情、善解人意、顺从、被动等。
男女大学生在择偶意向上是男性大学生优选女性的外貌且要求学历比自己低,而女大学生则倾向于选择比自己学历高、收入多、能干有成就的男性。男女大学生的性别观念和择偶意向明显反映出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定位和自我价值的差异。
女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偏低与其自信心不高有密切联系。
再次,本研究的测试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数明显低于美国大学生,而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类型人数比例却偏高,且自信心偏低和缺乏安全感的人数比例都较镐,这能否推论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美国大学生?还是中国大学生对测验量表题目的理解与国外大学生不同?还是与中国传统的性别差异观念以及性别教育有关系?关于这一点仍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五、结论
(一)双性化人格模式的个体在自信心、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虽然与男性化气质未达到显著差异,但在高自信和安全感的人数百分比上明显高于男性化,在低自信和缺乏安全感的人数百分比上明显低于男性化(见表2)。
所以双性化人格具有比较镐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女性化、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表现为自信程度偏低,缺乏安全感,从理论上讲,其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参 考 文 献]
[1]范志强等译。
妇女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2]谢小庆等。心理测量[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3]杨雄。关于性别心理差异研究的几个问题[J]。心理学(人大复印资料),1997(12)。
[4]阿瑟·S·雷伯(美)。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