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区都有哪几所教堂?北京城区
南堂
南堂在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41号。是北京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在此地创建,清顺治七年(1650)由当时掌钦天监事汤若望(亦是耶稣会传教士,德意志人)重建,康熙五十一年(1712)重修,乾隆四十年(1775)毁于火,次年重建,此后毁于1900年义和团运动,现存建筑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新建。 大堂是哥特式拱券形建筑,建筑面 积约1300平方米,附属建筑约400平方米。南堂内有原教堂石碑二,其一为清世祖御制天主堂碑记,今已字迹不清,嵌于大堂前两侧墙壁上,大堂西墙原竖立的铁十字架,约高1丈2尺,系南堂最早的遗物。 为北京市重...全部
南堂
南堂在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41号。是北京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在此地创建,清顺治七年(1650)由当时掌钦天监事汤若望(亦是耶稣会传教士,德意志人)重建,康熙五十一年(1712)重修,乾隆四十年(1775)毁于火,次年重建,此后毁于1900年义和团运动,现存建筑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新建。
大堂是哥特式拱券形建筑,建筑面 积约1300平方米,附属建筑约400平方米。南堂内有原教堂石碑二,其一为清世祖御制天主堂碑记,今已字迹不清,嵌于大堂前两侧墙壁上,大堂西墙原竖立的铁十字架,约高1丈2尺,系南堂最早的遗物。
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东堂
东堂又称王府井天主堂。位于王府井大街74号,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由利类思和安文思(国籍不详)2位神甫创建。明末,2人在四川传教。清初被清兵虏至北京,在肃王府当差,顺治十二年(1655),世祖福临赐给他们一所宅院和一块空地(即今址),他们即在空地上建筑一座教堂,即北京城内第二座圣堂(第一座为南堂),也就是最早的东堂。
东堂内曾保存有多幅宫廷画师郎世宁绘 的圣像,嘉庆十二年(1807年)失火后废止。1884年,重建罗马式大堂,在义和团运动中又被烧毁。1904年,用“庚子赔款”重建(法国和爱尔兰两国合建),即现在的东堂。
东堂院内,中间为天主堂,坐东朝西,面阔25米,共约30间,坐落在青石基上,堂顶立十字架3座,中间大,两旁小。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直径65厘米,柱础为方形,堂内两侧挂着耶酥受难等多幅油画。
原院内堂北为惠我女校;堂南、西有教室,东有一院,内有花池、平房、楼房,为神父住处。堂东为一大空地,是学校操场。占地近1万平方米。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北堂
西什库教堂在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
又称北堂。最初在中南海紫光阁以西,羊房夹道(即养蜂夹道)以南名叫蚕池口的地方,因此也叫蚕池口教堂。康熙四十二年(1703)建成。光绪十二年(1886)蚕池口天主教堂迁移到西什库内重建。北堂属哥特式建筑,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状,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高16.5米,钟楼塔尖高约31米。
堂前有月台,三面有汉白玉石栏杆,大堂内有主祭台、苦难堂和唱经楼。大堂正门两旁,有中国式建筑碑亭两座。北堂所属建筑包括修道院、图书馆、后花园、印刷厂、孤儿院、医院、光华女中、以及神甫宿舍等。1985年修缮北堂,重修了大堂正前方的耶稣主祭台和东西两侧的圣母玛利亚和圣父若瑟的祭台。
1985年12月24日举行了开堂典礼。
天主教西堂
天主教西堂位于西直门内大街路南。是北京四大堂(北堂、南堂、东堂、西堂)中建成最晚的。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铎罗主教来华,随员中有位德理格神父,后在宫内教授皇子西学。
清雍正元年(1723)德理格在酉直门内购地建天主教堂一座。嘉庆十六年(1811)教堂被毁。同治六年(1867)重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又被毁。1912年又重建,西堂屋顶有尖形钟楼,四角也有四座尖形建筑。
现屋顶上钟楼拆除,礼拜堂尚存。
注意服装,进教堂应脱帽,尽量穿着正式一些,不要大声喧哗。遵守教堂秩序,服从招待人员安排,照顾老弱病残的弟兄姊妹。借用堂内公用的圣经、赞美诗要爱护,用后归还原处。
散会时不要拥挤,要按秩序走出。
在教堂内严禁吸烟、吃零食,手机,小灵通应关闭或调到震动档。拍照或摄影并不是绝对禁止的,但请注意教堂内的相关标志,强制关闭闪光灯。教堂的建筑比较古老,参观时请切记保护古迹。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