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需要具备哪些书?会计需要具备哪些书
做会计不是需要几本书的问题,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知识能力。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一)会计人员合理知识结构的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全世界进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知识、理论、方法、技术都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又缩短为15年,20世纪末缩短为5~10年,21世纪初预计为3~5年。 同时,由于各个专业学科的知识量愈来愈大,因此,要求受教育的时间不断延长,每一具体课程的内容也不断地加深、加宽和加重,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通常是比较成熟的学科,不成熟的学科通常不能设置课程。这意...全部
做会计不是需要几本书的问题,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知识能力。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一)会计人员合理知识结构的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全世界进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知识、理论、方法、技术都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又缩短为15年,20世纪末缩短为5~10年,21世纪初预计为3~5年。
同时,由于各个专业学科的知识量愈来愈大,因此,要求受教育的时间不断延长,每一具体课程的内容也不断地加深、加宽和加重,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通常是比较成熟的学科,不成熟的学科通常不能设置课程。这意味着大学生们在校攻读时有些课程还没有成熟,是未引进人们重视的新知识,但当他们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这些知识很可能已经陈旧了,甚至过时了,又有更新的知识出现。
国外有人统计,一个学生在校学习获得的知识5%~10%是将来必须的,而90%~95%的知识是在工作以后的不断学习中获得的。因此,现代科技知识和信息日益激增与会计人员接受信息的时间限度之间存在着矛盾;专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会计人员生命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矛盾;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与会计人员受教育时间不断延长之间存在矛盾:专业知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与现在学校所设专业研究方向越分越细,以及各个专业之间缺乏横向联系的局面等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之一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不在于多,而在于合理。人们积累知识总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功能。为了实现这种特定功能,必须形成与这种功能相应的知识结构。结构不同,功能也不同。
因此,为了顺利地完成会计工作,就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二)会计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结构的类型
专业知识主要是通过教育和实践经验获得的。会计人员通过教育主要获得的是会计的理论知识,而我们知道,会计理论研究会计的职能、作用、对象、任务、准则、种类、方法以及各种差错的弊端的规律性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
因此,会计理论为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提供一种基本思想,它能帮助会计人员进行思维、推理、分析和判断,具有指导作用和预言作用。思想具有通用性,它是从大量的具体会计实务中抽象出来的。一个人只有获得了会计理论,才能面向不同的企业进行科学的会计工作。
因此,扎实的会计理论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时进行推理、分析和判断的理论基础,是构成专业知识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会计理论通常以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作为主要特征,它给出有关的事实、定义和公式。
例如,短期借款是一种流动负债,这个定义在通过财务比率分析,如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进行核算、分析时是必须的,因为流动负债是这些比率中的一个比例因子。
实践经验是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践经验主要获得的是过程式知识(Preocedural Konwledge)。会计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科学,会计理论只提供了进行会计工作的思想,不是会计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程序和具体方法(因为不同的企业,其会计的具体程序和具体方法是不同的)。
因此,取得会计业绩通常与采用的具体会计程序密切相关,与此有关的知识是过程式知识。过程式知识主要是由完成具体会计任务的规则或步骤构成,它强调的是会计工作的过程,通常该知识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积累出来。
综上所述,按影响专业知识的因素模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是由过程式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两部分构成的。
(三)会计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结构的内容
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无此专业知识,就不可能成为会计人员。
但是,现代会计业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这一特征又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需要做到深广结合。专业是分工的结果,分工越细,专业越精;专精是需要的,但专精不能孤立,专业越精,发生关系的方面也越多。
如同建宝塔,塔越高,则塔的基础应越宽,专精需要广博的知识,专精的结果也扩大了知识,也提高了专精的水平。因此,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好比一座宝塔,塔尖部分是专业学科知识,塔的中间部分是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塔的下半部是应用专业性知识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如数学、外语、逻辑学、心理学等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文化素质和修养。
会计人员比较理想的知识结构应是以博促专,以专取博,专与博相结合。但要直接构造出会计人员的具体专业知识结构将是非常困难的。根据结构—功能的方法论,事物内部的结构与外在的功能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
作为一个职称,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本身是一个“黑箱”,我们无法直接通过直观感知找到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到底有哪些,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在从事会计业务的活动中的外在表现,即专业知识结构在从事会计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来把握专业知识的内容与结构。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结构—功能方法中的“黑箱方法”,即通过会计人员必须完成的任务和应具备的功能来间接反推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
会计人员在企事业单位中主要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专业知识结构主要是满足其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内存需要。
(四)会计人员获得专业知识的途径
根据上述分析,专业知识由陈述性会计知识和过程式会计知识构成。其中会计人员的陈述性知识通常是通过接受教育获得,获得该知识的质和量由学习时间的长短,学习内容和接受教育的方式来决定。
获得过程式知识的方式通常有三种:一是会计人员从自己亲身的会计实务过程中获得过程式知识;二是会计人员可以从其他会计人员的会计实务资料中学得过程式知识,因为我们知道,会计实务的过程和会计实务的资料都是构成会计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过程式知识的获得应与会计经验密切相关;三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类型的教育或培训班也能使会计人员获得过程式知识。
从过程式知识获得量的多少来考查,通常从事专职会计实务的会计人员获得的过程式知识要比非职业会计人员(如只从事大学会计学教学的教师)多。因此,可以认为,过程式知识通常是在专职的会计实务中获得的。
1、会计教育在获得专业知识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会计人员通过接受教育获得陈述性知识,通过会计实务获得过程式知识。因此,获得陈述性的知识通常先于获得过程式知识,虽然通过会计教育的方式难以获得过程式的知识,但在某些条件下,也能促进过程式知识的获得。
大学的教育类型、教育方式很多,但有两种教育类型值得注意:
一类是传授怎样做的规则,它主要讲授完成某项会计工作应遵守的步骤和程序,几乎不对规则做出解释。但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企业的环境、状况不同,所使用的规则不同,而这样学到的规则,只是表面的,没有学到规则的实质,即学到的规则是死的,难以进行推理,难以对不同的会计对象灵活应用。
因而学习怎样做的规则难以获得过程式知识。
另一类是传授理解规则,即讲授为什么要有这种规则。在教学中主要解释会计的步骤,说明为什么要执行这些步骤,这些步骤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在会计实务工作中,会计人员通常获得的是结论性的会计实务资料,而不是解释性的会计实务资料。
但由于在此之前,会计人员对资料中所用到的会计规则的原因、相互关系等已经通过会计教育方式学习过了,就等价地获得了具有因果关系的会计实务资料,即通过会计实务资料和先前的教育,使会计人员获得了会计的步骤,为什么要执行这些步骤及这些步骤之间的联系,因而这类教育有利于过程式知识的获得。
这种教育方式给会计人员带来了好处,因为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常常是时间紧张,压力大,难以获得较高质量的解释性会计实务资料,用这种教育方式弥补了这个缺陷。
2、会计经验和实务资料在获得专业知识中的作用。
流行的学习理论指出,教育不能导致过程式知识的获得,只能获得陈述性知识。过程式知识可以通过职业的实践过程来获得,或者在教育中引入实践资料并用有关陈述性知识进行解释和验证来获得。会计实务过程和会计实务资料是会计工作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会计经验对会计过程式知识的获得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当然,不可能所有的会计经验都有利于过程式知识的获得,会计经验是从实际的会计工作和完成会计工作后的有关资料中取得的。要获得过程式知识,就必须要求有准确的、完整的有关会计的直接资料,否则,片面的、不准确的资料将造成误解。
由会计实务提供资料的质和量依赖于会计人员所下结论的质和量及会计过程中的各种内外部环境。在会计实务中,常有大量的实习会计人员,他们本身缺少会计实务的经验,因此由他们提供的会计资料在引用时应特别小心,在将会计实务资料引入后续职业教育的教材中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会计实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虽然通过教育获得了陈述性知识,但过程式知识主要是通过会计实务过程获得的。在讨论通过会计实务获得有关的过程式知识时,我们假定会计人员是独立进行会计工作的(即具有过程式知识的会计人员提供的帮助除外)。
实践证明,即使是受过完整教育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如果手边没有会计实务资料作参考,面对大量的会计实务,也会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原因是只有陈述性知识,无法形成具体的会计程序或会计步骤。因此,在会计实务中若没有任何会计实务资料,将难以获得过程式知识。
在会计实务中,有两类会计实务资料与获得专业知识有关。一类是解释性的会计实务资料,它说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会计结果。这类资料有助于获得过程式的知识。由于会计人员能直接从解释性的会计资料中得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而不需从会计结论推出原因,由此,会计人员能把这些解释性的会计结论及正在进行会计工作时的其他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出自己正在进行的会计工作的规则,也就获得了过程式知识。
虽然会计人员能迅速地从解释性的会计实务资料中学到会计规则,但也应注意解释性会计实务资料也可能是不准确的、不适用的。
另一类是有关结论性的会计实务资料,它只提供有关会计实务的结论。会计人员要从中学到过程式知识,必须从结论中推理出正确的因果关系,这是困难的一步,因此,这类结论性的会计实务性资料,大都无助于过程式知识的获得。
从结论性的会计实务资料中要获得过程式知识的难处还在于会计人员把从这些会计结论所推理出的东西作为依据,会使他们随便地改变正在进行的会计工作程序,反而把自己的会计工作引向歧途,因此,只有结论性的会计实务资料,无助于产生过程式知识。
在某些条件下,当会计人员能从结论性的会计实务中推理出解释性的会计实务资料时,有可能学到过程式的知识。例如,当会计人员遇到的会计工作很简单,以致很容易从结论性的资料中进行推理,并得到正确的因果关系,这实质上是等价地获得了解释性的会计实务资料,因而可促使过程式知识的获得。
又如,会计人员在参与具体会计实务时,已得到结论性的会计实务资料,但在此之前已经具备了因果理论的知识,这种因果知识能够用某种方式对其结果进行解释,由此也等价地获得了解释性的会计实务资料。因而,具有这种因果理论知识的会计人员也能从结论性的会计实务资料中获得过程式知识。
根据上述讨论,会计人员的工作经验是获得过程式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不论在获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之前还是获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之后,工作经验都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这就要求对获得会计师资格以前的实际工作经验有较为详细的特殊的标准来规范,也要求企事业单位对其从业人员在设计与执行实际工作经验计划负责并记录他们的经验。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胜任技能
能力是会计人员完成某项会计工作时在主观上所具有的一种心理特征。
会计人员在完成某项会计活动时,往往需要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组合。各种能力的总和构成会计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它是衡量会计人员在会计活动中的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所达到的水平。会计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主要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操作能力这五种基本能力构成(如图3所示)。
这些能力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自都在业务胜任的能力结构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单纯追求某一能力的发展,而忽视其他能力的发展,会造成业务胜任能力的失衡,形成业务胜任能力的畸形。
观察能力是会计人员收集会计信息、获得对会计对象感性认识的基本心理素质,观察能力是保证顺利完成会计工作、取得会计业绩的重要心理因素。
敏锐的观察力使会计人员能够利用表面上微不足道的线索取得显著的会计成果。
记忆是会计专业知识的仓库,它为思维提供原材料。会计人员在思考问题时所应用的材料大都来自记忆,一个优秀的会计人员要求有较好的记忆检索的功能,能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思想材料,为确定会计工作的不确定因素及时提供材料。
知识老化的周期缩短,更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记忆能力。
思维能力在整个会计工作过程中起着指导和调节的作用,对会计工作质量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较强的思维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空洞的头脑是不可能进行思维的。
一个人在某方面的知识越丰富,技能技巧越熟练,思路就越灵活,判断就越准确。此外,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人产生广泛的联想,使思维灵活而敏捷,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事实的判断力强,得出的会计结论更符合事实。
想像能力同样重要,因为知识毕竟是过去的已有的东西,它是有限的,而想像力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是业务胜任能力中的认识能力,只有认识能力而缺乏操作能力,是难以取得会计业绩的。
会计业务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是手脑并用的人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