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升学入学 中考

现代文阅读如何得高分?

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如何答?和议论文?

全部回答

2006-06-04

0 0
   说明文:抓住说明中心,确定是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然后抓住说明方法和具体题型作答。 具体答法:“(词语)”表限制,说明……并不完全……,体现了说明文准确性。 切忌说套话,越说越扣分,多说或说错都会使判卷老师反感。
   议论文:找到中心论点(如果题目是完整的句子那么,就是它了;如果不是,那么尽量从文中找原词句),明确各段分论点,从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上答。

2006-06-17

30 0
抓住每段段首句!~相信我,我去年中考586.5~

2006-06-16

44 0
我真搞不懂了:你是指英语的阅读理解还是语文的啊!!!! 怎么我越看越糊涂啊!!!英语的话:根据我的一个复读生同学的方法是:理解~~不理解就在文中找到跟问题重要提干一模一样的字~~~抄贝!!!!

2006-06-08

58 0
      近三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从总体上看,保持着“大气”的特点。试题摒弃了僵化、繁琐的“基础知识”,淡化了机械、呆板的概念术语,避免了零碎、牵强的“咬文嚼字”,控制了细枝末节的文章分析,转而注重整体阅读的构建,关注语言实践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注重整体阅读的构建   整体感知文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近三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十分注重整体阅读的构建,所设计的试题有篇的整体把握,有段与段之间的整体照应,有整段的内容概括,也有对关键语句的整体理解,这些都突出了试卷“整体阅读”的特点。
  例如,2002年第17题“第④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我’的心理活动。请联系上下文,把‘我’心里想的内容补充完整:”。  试题要求考生在深入语言环境的前提下,去感悟与体验人物的心理活动,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
  第18题对“挣生活”一词的解释,可以说即使查找工具书,恐怕也不会有确切的答案,而考生只需认真阅读,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能明白无误地解释出“挣生活”的意思。这道题,既考了语言实践能力,又隐含着阅读方法、学习过程的考核。
       2003年和2004年试卷,继续强化了对学生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2003年第14题“奥林匹克新格言是:更干净、更□□、更□□”,要正确地填写小框内的另两个词语,必须待读完全文后,通过归纳、分析与提炼,才可能写出答案。
     第20题“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  答案要求写出三点“复杂”之处:①母亲担心那棵瘦小枯萎的树苗不能长成大树。
  ②母亲担心孩子花心血植树是做着一件没有结果的事。③母亲为残疾孩子的将来忧虑。如果仅仅从文章局部内容出发,只能回答出前二点,考生必须从整体着眼,联系上下文,意识到此处的“这棵树能长大吗”是语意双关,“这棵树”既指植物学上的树,又喻指“这个孩子”,才能悟出第三个“复杂”之处。
       2004年第15题“阅读正文和相关链接,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是因为⑴   ⑵”。题干明确提示“阅读正文和相关链接”后回答,因为文中说明“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有二点原因,其一出自正文,其二则需借助链接。
  试题要求领悟文本蕴含的道理,了解相关的文化、科技知识。  考查了学生在整体理解基础上,整合不同来源的信息提高思维质量和阅读效率的能力。   第23题,“为什么说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试题引导考生读完文章,并将前面的试题一一作答完毕后,再次总览全文,感受文章的内涵,认真地思考“骗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教授为什么要设置这么一个“骗局”?为什么说这个“骗局”不仅是礼物,还是“完美的”?它的完美性表现在哪儿?从而领悟教授的精神之美丽,感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本试题也能反映出学生对文章标题的感悟能力。题干似乎只是就文章结尾句设问,但一个整体感知能力强的考生应该会注意到,结尾句也是扣题句,试题实质上也是在就题目设问。   试题设计倡导自主探究   关注语言实践能力,除了强化整体理解能力考核,近三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试题的设计还注意回应课程改革热点,重视阅读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
       2003年第19题“‘中国如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片异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些是申博的宣传标语,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创作一条宣传标语”。
  考生在作答时,必须将语文知识与社科知识相互渗透,以开放的姿态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驾驭语言的综合性学习能力。     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是研究性学习。2004年中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一)《蒙娜丽莎微笑揭秘》一文的“相关链接”是以前试卷所从未有过的呈现形态。
  这种图文并呈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增加卷面的可观赏性,引起与强化阅读的趣味,更在于引发学生对知识探求的愿望,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种类似网络的呈现形态,拓宽了材料来源,注重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知识的互相渗透。
     第15题要求“阅读正文和相关链接”回答“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的原因。这是对“相关链接”的显性考查,考生必须在充分理解正文的前提下,利用相关链接提供的信息综合考虑,才可能完成试题,第18题和第19题都暗含了对“相关链接”的隐性运用。
       以上三题均是含有研究性学习因子的试题,体现了语文学习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试题引导考生在占有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己知探求未知,发挥思辨和探究的理性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的影响。
     试卷重视口语能力   近三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关注学生语言实践能力,还体现在注意营造对话语言环境,重视口语交际能力上。     听说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口头表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二期课改对语文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往,由于考试条件的限制,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介一直未能在升学考试中得到较好落实。2003年第23题“第17段写道:‘他百感交集。  ’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
  [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20字左右)”。这一设计弥补了以往检测中的缺失,试题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人物所想,思人物所思,与作品产生真实的共鸣。   2004年中考语文卷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第19题“文中推断,第⑦段的内容显然应与第⑥段相对。请你用一段话来驳斥对方(即第⑥段)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在特殊场景里的说话方式,是一种以书面方式表现的特殊的“说话”。
     试题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限制所“说”的范畴类型。而答案是开放的,它注重的是过程性、主动性,完成的是交际目的,关心的是内容而不是对错,考查的是一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思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一种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包括交谈、发言、演讲、讨论、辩论等)的能力。
       对考生而言,试题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感觉、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鼓励学生调动既有知识,建构新的知识,提升认识的境界,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2006-06-04

40 0
语言尽量简洁,把握文章主题,答到点上,另外,试卷上有多少空间,尽量答满. 一定要吃透文章的主题,以及中心思想. 祝你好运!!!!!!

2006-06-03

56 0
说明文尽量用说明语言,像用了XX说明方法,说明了XX的中心意思,体现了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等等一些套话。 议论文更好答了,现看文题,首段,尾段,归纳中心思想,明确作者的论点,在就像说明文类似的套话了,很简单的。 一定要注意速度,特别是考试,多用些套话,会的考分的。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中考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升学入学
中考
考研
小学教育
高考
中考
中考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