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会计论文?

那位朋友知道 会计论文 的样本呀?最好是

全部回答

2006-04-16

0 0
    会计改革的推动力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一直是推动改革的发动机。会计改革主要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而展开的,推动改革的主要力量仍然是政府。然而,尽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政府推动,但由于坚持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从一嫉姆湃ㄈ美母母锏饺娴钠笠抵贫雀母铩⒓鄹裉逯聘母锶词鞘谐〉谋厝唤峁?政府推动的改革只是适应了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
    20年来,我国会计改革也是在市场的推动下逐步深入的。市场化的事实不仅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会计制度,也使得我国会计核算体制逐步走上国际化的道路。   一、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市场体制的两个基本要求就是法制化和公开化。
  市场交易实质上是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交换,市场公认的法则将会有效地维护交易双方的权利,使市场行为得以顺利进行,但是,市场法则并不能无条件地在任何时候有效地维护交易主体的效益,为此需要完善的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市场得以有效运行的另一个基本条件便是各种顺畅的信息渠道,交易双方需要利用各种信息对市场的现状和发展变化作出合理的估计和判断,其中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便是市场广泛接受的成本效益原则,即作出有利或不利的判断。
     市场信息流动的典型特征就是横向传播,也就是说一旦公布便可以为所有有兴趣的使用者获得,而不是限制在一个特定的范围或者狭窄的通道内。  这一基本特征是由市场的潜在机会特性所决定的。
     市场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包括相关而可靠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判断企业财务风险和盈利能力的重要依据。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没有充分而有效的会计信息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市场,资本市场是这样,商品市场也同样是这样。
  因此,市场越发达,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高。  市场所依赖的会计信息的质量首先取决于产生会计信息的依据,也正因为如此,我国会计制度随着经济市场化的进程而不断革新变化。   二、市场化改革对会计改革的推动 1978年开始,我国明确提出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治国方针。
  在以"搞活',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以市场为取向,以价格改革为主线,采取渐进的方式。  到 1992年初,市场价格体制初步建立,完成了从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的初步转变。1992年至今,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突破,由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在此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市场化开始全面展开并向纵深发展。
     1。商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978年,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分别为5。6%、2。05%、0。0,根据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产值比重进行加权,可得产品的总体市场化程度,该年为2。
  56%。到1990年底,产品的总体市场化程度达到45。08%,初步建立起市场价格机制。 1992年以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下,市场化的进程显著加快,产品的总体市场化程度在1994年、1995年、1996年和1997 年分别达到59。
    67%、60。21%、60。69%、61。71%,1997年市场调节价占消费品零售额的90%,占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收购额的80%。   2。要素市场化的进程。1990年底资本的市场化程度为937%(根据可浮动利率占总贷款的比例,以便测算整个社会货币供应的结构和数量),土地的市场化程度为0(用土地市场交易量占全部土地出让量的比例),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为34。
    7%,对三种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进行平均可得要素总体的市场化程度为14。69%。   1990年之后要素市场发展明显加快,其中,1997年底资本市场化程度为17。2%。
  土地市场化程度达到22。5%,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达到7 悦。要素总体市场化由1978年的0%发展到36。  5%。其中资本市场的发展最为突出,从1990年出现到现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1998年底,在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总数达到931种,上市公司的总股本达236。
  35亿股,A股和B股市价总值19505。1亿元,占 GDP的四分之一强。流通市值576。  6亿元,1998年当年沪深两市总成交额达到23544。3亿元,开户投资者总数达到3911。
  1万户。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企业制度的改革。企业市场化指的就是企业控制资源配置的程度,包括企业制度、市场、经营等自主权。1992年以前,国企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一"两权分离"的思想在198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作了更为明确的论述。
    十四大明确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特征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从1994年开始至今,国家确定了120家试点企业集团,512家国家重点联系企业,另外国务院、各省和主管部门确定的现代企业制度原始试点,共计2562家企业。
  根据有关统计,在这些企业中,已进行了公司制改造、法人治理结构基本形成的有 1943家,占到总数的75。  8%;多数企业产权关系已初步理顺,74。9%的企业能够自主作出重大投资决策;大多数企业的总经理能够依法行使职权, 92。
  7%的企业的总经理能够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4。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正在逐步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  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带来了对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要求,需要提供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信息,其中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增加更加促进了这一需求。
  中国的国民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   (1)外贸依存度大幅度提高,1978年外贸依存度(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只有9。  8%,而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分别是4。
  6%和5。2%;1997年外贸依存度已达到36%,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20。2%和15。8%。   (2)外商投资企业产值不断提高。以工业企业为例,1983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产值占GDP比重为0。
  3%,1990年为6。  3%,而1997年为20。8%,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占整个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1990年为2%,1997年上升到20。5%。   (3)外资依存度迅速提高,1985年仅为1.55%1995年起保持在20%左右,1997年为24。
  4%。90年代后,中国三分之一的地区全面对外开放,外商投资企业对不同地域和产业领域广泛进入,在统计的256个行业中,外资已进入领域占91%。     5。会计改革的进程。
  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必然要求会计制度与之相适应。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的会计从各方面进行了恢复整顿,并进行了一些适度性的改革。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我国市场化改革明显加快,会计制度的改革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1992年财政部制定了《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模式。  1992年5月分别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上修订发布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并陆续发布了13项新的行业会计制度。
     1992年以后,我国着手拟订具体准则,1996年完成了近30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1998年陆续发布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现金流量表准则、投资准则等9个与国际会计惯例相适应的具体准则。
       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和迅速发展,1998年修订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同时,为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开始对会计事务所进行全面的脱钩改制,借鉴国际惯例,建立规范的会计师事务所组织。
     实践证明,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轨迹就是适应我国市场化改革的道路,正是由于市场化的进程才使得我国会计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  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我国会计已经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
     三、国际会计协调化的影晌   近年来,全球经济和金融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作为服务于经济金融体系的会计信息系统日益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确信随着贸易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要求企业向其他国家的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可靠、可比和全面的会计信息的需要会不断扩大。
    许多国际组织和地区性组织都提出了协调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如WT01996年年会鼓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证券组织委员会制订国际准则,欧洲委员会1995年宣布不设立欧洲会计准则委员会,而是与欧盟共同努力,致力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证券组织委员会的会计准则协调,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经济论坛1996年也表示支持通过一套高质量的国际准则来协调各国会计准则。
    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随着开放程度的扩大,国际证券融资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种利用外资的方式,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对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有着很大的影响。   由于国际证券融资在我国进一步开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化的发展,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建立会计准则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国际会计协调问题。
    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适应国际会计准则和相关的会计惯例的发展,使跨国筹资更便利、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以促进进一步开放,加快经济发展。 四、市场化深入发展对未来会计改革的影响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化,相应地将对会计改革产生显著的影响。
    特别是要素市场的发展将影响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而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将使国际会计准则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巨大影响。   事实证明,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是可喜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正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
  尽管我国会计制度伴随市场化的改革已经作了巨大变革,但是,还不能说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培育了大量的会计报表的商业性的使用者,他们需要利用与其利益相关联的企业的大量的信息,即便是最简单的除销商品也需要充分的会计信息来判断购买方的支付能力。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了许多会计报表的使用者,企业理应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然而,许多企业的会计信息仍然存在披露不充分、不可靠、不及时、不可比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
    目前还是多种会计制度并行,国有企业实行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有特定的会计制度,更为重要的是制度与制度之间、制度与准则之间的不协调,而且,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各种补充规定层出不穷,不利于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
     第二,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不公开,只限于会计制度规定保送的对象,大多是面向政府、银行,可获得渠道十分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利于企业的市场竞争。  我国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为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还未充分利用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使国有企业会计信息的编制成本变相提高。
     第三,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可获得性差。可获得性意味着企业公开的财务和其他信息是充分的、及时的,并且可以方便地得到,公司信息的充分性是与披露问题直接相关的。  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不仅不公开,而且披露不充分,缺乏附注和有用的说明,增加了理解会计报表的难度。
     第四,企业会计信息可靠性差,国有企业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国有企业会计报表的不透明更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