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能否帮我翻译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最好带有注释,谢谢,快一点!

全部回答

2006-02-26

0 0
     送董邵南①序 韩愈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②,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③仁者,皆爱惜焉。
  矧④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⑤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⑥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①董邵南,韩愈的朋友,因屡考进士未中,拟去河北托身藩镇幕府。
  韩愈一贯反对藩镇割据,故作此序赠之,既同情他仕途的不遇,又劝他不要去为割据的藩镇作不义之事。   ②有司:这里指主持进士考试的礼部官。 ③读“ qiǎng”,勉力。④读“ shěn ”,况且。
   ⑤望诸君:即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辅佐燕昭王击破齐国,成就霸业,后被诬陷,离燕归赵,被赵王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⑥屠狗者,指高渐离一类风尘豪侠,这里喻不得志的豪士。   《送董邵南序》译文 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
  董生考进士,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怀抱杰出的才能,心情抑郁地要到那个地方去。我知道董生此行一定会有所遇合,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遇于时,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
      何况燕、赵一带的豪侠之士奉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那里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呢?姑且以你此行去证实吧。
  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此行而产生了一些感想。
  请你为我到望诸君乐毅的墓上去凭吊一番,并且到那里的街市上看看,还有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豪侠义士吗?替我向他们殷勤致意:圣明天子在上执政,可以出来任职效忠了! 既有注释有有翻译,应该可以了吧?!。

2006-02-26

70 0
    这篇序是针对董邵南将赴河北藩镇处谋职一事写的。在唐代中期,藩镇名义上仍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无所不用其极,并且父子相传,不服从朝廷调遣。
  韩愈一向维护朝廷的统治,视藩镇为叛逆,因而极不赞同董邵南此行,希望他将来仍然回到长安来,为天子效力,但这个意图表达得委婉含蓄,须仔细品味才能看得出来。   本文借士风立论,所以一开头就指出“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这指的是战国末期燕、赵两地的一些杰出人物,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因而常常放声悲歌来宣泄自己胸中的郁闷。这种感慨悲歌之风,就是后人说的“国士之风”。燕赵即今河北之地,而董生“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必能跟当地的杰出人物意气相投,作者因而断言“吾知其必有合也”。
    这就把董生放在“国士”之列了,高度评价了董生的抱负和才能。这样来开头,使文章有了高屋建瓴之势。 接着先以“不遇时”紧承上文“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对“必有合”作进一步论证,然后笔锋一转,说到“风俗与化移易”,由此而生出作者的疑虑:“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言外之意是,如今的燕赵之地在割据势力的统治下社会风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代的“感慨悲歌”之风已经荡然无存了。
    但在字面上却留出余地,只是说“聊以吾子之行卜之”,意即是否如此尚待证实。这样写,其实已将董生此行未必“有合”的意思藏在字里行间。 最后奇峰突起,作者居然委托董生到河北后替他办两件事:一是代替他去凭吊望诸君乐毅的墓;二是向隐居在民间的“感慨悲歌之士”致意,希望他们站出来,为朝廷效力。
    这段文字从结构上看,是照应开头的,也表达了作者对“感慨悲歌之士”的尊敬和关切,而深层的含意是,既然燕赵的“感慨悲歌之士”应当到长安来,董生还有什么理由离开长安到燕赵去呢?良禽应当择木而啊! 本文的主旨是箴规性的,但语言委婉含蓄。
  作者深刻理解董生的苦衷,由于“连不得志于有司”,他已经断绝了在朝廷任职的希望;如果直言相劝,叫他留下不走,未免是强人所难,对方也未必心服。  因此,文中不直截了当地提出董生此行不当的看法,也绝口不提藩镇专横之事,而只是从正面再三勉励董生要珍惜自己的才能,要善于跟当地的“感慨悲歌之士”结交,一同为“明天子”效力。
  全文仅151字,句句意味深长,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感人至深。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