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奥多罗夫请各位朋友给所有资料,
别样的故事同样的情怀
——武昌实验小学教师教学故事撷英
本报记者 鲍东明
新课改是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一次嬗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教师可能会感到有些痛苦甚至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但一旦他们走进了新课程,在他们身上就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变化,提升一种新的教育境界。 日前,记者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听老师们讲述他们的教学故事,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实验教师正在发生这样的变化。
1。一节玩雪的语文课
“有一年的冬天,武汉下了好大的一场雪,几年没见到过的大雪……”高文琪这位语文老师讲述着她的境遇。
我拿着课本正往教室走着,走到教室门口,看见学生们都向教室外欣赏着银装素裹的世界,那种...全部
别样的故事同样的情怀
——武昌实验小学教师教学故事撷英
本报记者 鲍东明
新课改是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一次嬗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教师可能会感到有些痛苦甚至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但一旦他们走进了新课程,在他们身上就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变化,提升一种新的教育境界。
日前,记者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听老师们讲述他们的教学故事,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实验教师正在发生这样的变化。
1。一节玩雪的语文课
“有一年的冬天,武汉下了好大的一场雪,几年没见到过的大雪……”高文琪这位语文老师讲述着她的境遇。
我拿着课本正往教室走着,走到教室门口,看见学生们都向教室外欣赏着银装素裹的世界,那种眼神,仿佛在说:“老师,我们能去玩雪吗?”这勾起我小时侯玩打雪仗、堆雪人、滑雪橇的美好回忆。将心比心,于是,我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
这两节语文复习课带学生去玩雪。
站到学生面前,我一改往日说“上课”的做法。说道:“这节课,我们到花园里去上,去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孩子们乍一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转而,那高兴、激动劲儿就甭提了。
“不过要有一个条件,今天的作业就是写日记,把今天的活动记下来。”我补充道。我把两个生活老师也请来,和我一起把孩子们带到花园里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
两节语文课,换来孩子们“打”在我身上的残雪点点,换来有些蓬松湿润的头发,换来了因滚雪球、堆雪人“热”得红通通,冒着热气的手;换来了我脑海里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银铃般的笑声,那一个个卖命地滚着大雪球的身影,还有那留在花园里一个个可爱的小雪人……
第二天,我从他们的日记里,充分地感受到这次课留给他们的幸福和快乐。
更想不到的是,那次期末考试正好是写“令我——的一件事”,我班几乎所有学生都写的是那次玩雪的“语文课”。
点评:敢拿两节语文复习课的时间,带孩子们去堆雪人,打雪仗,难得的高文琪老师的童心。
这让许多人看来是“出格”的语文课,我想那些孩子们一辈子都难以忘怀。其实,孩子们的学习何止在课堂,武汉难见大雪,高老师没有错过这样机会,这也正是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最好注脚。
2。感谢孩子的发现
我是教五年级语文的老师蒋卉。
我们大多数人都学过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其中的情节大凡也都清楚。
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九册仍然收录了这篇课文。我在和学生们学习这篇课文时,都为那位富于想象力的孩子费奥多罗夫受到的指责感到不平。
我也向学生们抛出了这个问题:“你们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就这个问题请教过爸爸、妈妈吗?他们是怎么说的?”学生们一听,哗地一下举起了手,可是孩子们的回答离题万里,叫人哭笑不得。比如有的说:“妈妈说,我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我心想,怎么跟自己小时候得到的答案完全一样!
正在这时,晓晓同学站起来说:“老师,小亚他知道人是怎么来的,他很无聊,他还查字典……”,“是的,他才恶心。”有几位女同学随声附和道。
这时的我心中已猜出几分。我平静地走到小亚跟前,微笑着对他说:“你能给老师说说你的发现吗?”小亚不知所措地站了起来,说:
“老师,我知道人是怎么来的。我查了字典,我查了‘精子’、‘卵’和‘胚胎’,我就知道了。
”听到这儿,我心中已全明白了刚才那几个女孩子所说的“恶心”、“无聊”的含义所在。这时,孩子们的目光都注视着我。我心中突然有了一种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感,我面对的是58个鲜活的生命啊!我微笑着对小亚说:“老师很感谢你的发现。
”接着,我又把小亚的发现通俗易懂向学生们讲述了一变。孩子们睁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听着我的讲述。
点评:蒋卉老师的故事,首先反映了她对语文这门学科功能认识的变化,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更具有人文性,在让孩子们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更要让他们享受人性光辉的沐浴。
这是其中的一点。另外一点,蒋卉老师的故事启示我们,教育应该是求“真”的,这是教育的真谛。
3。让他静静地欣赏吧
“春姑娘,来了啊!她走在田野上,小红花,小麦苗,都出来张望……”,这是歌曲《春姑娘》的歌词。
音乐教师高坚膺讲述着她在二年级(1)班教学这首歌曲时的一个故事。
当时,全班同学已经被歌曲的美感所感染,正情不自禁地围成圆圈,合着歌声跳着舞蹈。我认真地观察着每一个孩子天真的笑脸,他们是那么的兴奋,那么的欢欣雀跃……突然,我看见小扬同学正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这个活泼好动的漂亮男孩,怎么没和其他同学一起跳舞?他神情专注地注视着课本,还不时地摇摆着他的头。
我带着疑问走上前,轻轻地问:“你怎么不起来和同学们一起跳啊?”“不,高老师,我不想跳舞,我觉得这首歌太好听了,我就想好好地听!”他仰着脸,很认真地对我说。不错,这首歌的确是很美的,静静地欣赏也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可是,和着歌曲自由舞蹈是这节课的一个教学任务啊。于是,我开始劝说他:“你瞧,同学们跳得多高兴啊!你去试试,你也会喜欢的!”小扬美丽的大眼睛不禁黯然了,但是,他还是小心而又坚定地对我说:“高老师,我还是喜欢坐在这儿静静地欣赏。
”
此时,我想到自己是一个正在参与新课改的实验老师,新课改要求要给予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如果小扬同学能以自己的方式去感受艺术作品的美,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我改变口气说:“那好,你就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首歌曲吧,如果你能把欣赏的感受讲给同学听听,那同学们一定会欢迎的。
”
点评:我们不难想象,像高坚膺老师遇到的这件事,参与新课程实验的老师可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感受。实现新理念与教学程式的冲突,尊重学生选择学习方式与共同实现教学任务的矛盾,常常会困绕教师,高坚膺老师在遇到这样的矛盾和冲突时,大胆地尊重了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
4。一次科学课上的“意外”
我是教科学课的老师韩俊,也是参与新课改的实验老师之一。那是一次三年级一节科学课上的“意外”事件,至今叫我难以忘怀。
教学内容是《比较水的多少》,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比较出三个形状、大小各不同的瓶子中的水谁多谁少。
课前,我精心地为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三个同样大小的空瓶子,想让学生将三瓶水倒入这三个同样大小的瓶中进行比较。教学前半段,一切都如我的教学设计一样顺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提出问题,并兴趣盎然地进行猜测。
接着,将进行设计研究方案,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三个空瓶子问学生:“你们有什么办法用这三个空瓶子比较出水的多少?”“可以用这三个空瓶分别装这三瓶水,然后放在一起比就知道谁多谁少了?”一个学生回答。
“那为什么要用这些一样的瓶子呢?”“如果用不同的瓶子就比较不出来,因为大小、形状、粗细都不同。”我乘机引出,“那说明比较水的多少必须使用统一标准。下面请各小组按这位同学设计的方法开始分组实验吧。
”到此,我的教学过程正如我事先设计的那样顺利。
但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我只要一个瓶子,将三瓶水分别倒入这个瓶子,然后分别划出刻度,就能比了。”一个学生提出。
又一学生站起来,说道:“可以分别将三瓶水倒在同一个瓶盖中,看那瓶水倒的盖数多,那瓶就多。”“我可以用扎头发的橡皮筋将三瓶水吊在下面,比较皮筋,哪个最长,哪瓶水就最多。”……学生们纷纷提出不同的方法。
为了不打乱我的设计思路,我说,你们的方法都很好,但我们今天就用第一种方法做实验好吗?
“不好”。学生们齐声答道。“我们想用我们自己喜欢的方法做”。
怎么办?我要限制学生的要求吗?尊重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不是这次课改的重要理念吗?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量出水的多少,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我尊重了学生的选择。
“啊,老师真好。”课堂一片欢呼,兴趣相投的同学高兴地走在一起,他们有序的分工,认真的实验,仔细的观察,虽然方法不同,但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点评:韩俊老师敢于打破自己既成的教学设计思路,满足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反映了一个实验教师正走在新课改所要求的理念和行为的道路上。
尊重学生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5。悄悄平息的纸屑风波
“那是三年级(2)班的一次美术课。我来到这个班的教室,正要开始我的美术课教学。从学生中传出一声奶声奶气地叫喊:‘老——师——’”邵李娟老师讲述着她平息一次纸屑风波的故事。
循着叫声,学生和我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向第一组的前端投去。那奶声奶气的声音不断地重复着:“这些纸屑不是我的,陈陈非要往我这里丢。”同时,数十张大小不同的纸屑被一只小脚快速地从第一组拨到了第二组。
“不是我的,是你的。”陈陈更不示弱。我要停下课来,解决这场风波吗?这大概是我们老师惯常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正经历新课程洗礼的我,这次我没有那样做。
我轻步地走过去,弯下腰,快速地将纸屑一一拾起,在全班同学诧异而猜疑的目光中走向讲台,随手将三张纸片贴在了黑板上,并拿起彩色粉笔在纸片上面和四周添画了几笔,“哇”,学生们惊叹道。
“看,纸屑变成了什么?”“可爱的史努比狗”,“歪脖子大树”,“唱卡拉OK的小女孩”。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我趁热打铁地说:“别小看了废旧物品,只要动动脑筋,废旧物品就变成了有趣的美术作品。想试一试吗?”“想”。
学生们兴致盎然地做起来。
这时,陈陈来到我身边,低声说:“老师,我错了,那些纸是我的,但是,我没有扔,是拿书时带出来的,我怕你说我,才撒谎的。我一定改。”我摸了摸陈陈的头,和蔼地说,你能主动承认错误,真了不起。
老师相信你能改正这个不足。
短短的40分钟,学生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做出许多富有创意的工艺品。
点评:我们不知道邵李娟老师这节美术课原来要教学生学什么,也没必要探求个究竟,因为我们已“享受”了让学生的美术知识和道德品质共同成长的一节精彩的课。
新课改提倡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如何开发?邵李娟老师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中国教育报》2004年1月20日第8版
8童年的发现(A、B案)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难点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
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
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
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高兴、惊喜、新奇……)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①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
◇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
◇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②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象“我”研究以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
(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①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比如: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二、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的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比如:
(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3)童年很美好。
……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