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求中国人口问题论文

有关中国人口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可就一个或几个方面或论述或说明或给出解决措施。

全部回答

2005-11-20

0 0
    中国人口分布与可持续发展   华东师大人口研究所 孙中锋   (一)   1935年,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人口学家胡焕庸教授根据1933年全国各省、县的人口资料,写成《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创制了全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并首先提出爱珲一腾冲这一人口地理界线,后被人称为“胡焕庸线”或“胡氏线”。
    该线以东的中国东部,当时面积约占全国的36%,人口占全国96%;该线以西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64%,而人口仅占4%。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我国东南部的台湾省被日本帝国主义霸占,而西北部的外蒙古尚未独立,全国人口为45800万人。
   目前,如仍以胡氏线为界,我国东部和西部的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2。  9%和57。1%。1990年我国人口普查数为11。6亿人(包括台港澳),东部人口占全国的94。2%,西部人口占全国的5。
  8%;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西部和东部所占全国人口的百分比仅有±1。8%的变化,表明了该线的客观性。   (二)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总是受到各种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长期的综合作用。
    中国人口分布的东密西疏的不平衡性,正是人口分布规律的反映。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条件,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影响着人口分布的差异。 我国东部地区滨临海洋,全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几乎包括了全部的热带和亚热带,以及部分暖温带和一部分中温带;占据了三级地形中的第一台阶(海拨0~500米)的全部和部分第二台阶(海拨1000~2000米),海拨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丘占全国总面积的25。
    5%;有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黄褐土、华中丘陵山地的棕壤、长江流域的水稻土等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壤;从而吸引了众多的农业人口。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游平原等我国四大人口密集区都位于东部,这些地区也是世界著名的人口稠密区。
  西部地区占有全部的第三台阶(海拨4500米以上)和大部分的第二台阶,除高山和少数河谷外,几乎全是干旱、半干旱气候,占全国面积15。  5%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土地几乎全在西部。
  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使西部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为稀疏,仅绿洲和河谷灌溉带有较密的人口。 经济发展水平及布局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作用:第一,一定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的人口容量和人口密度。
  第二,以第一产业部门为主的地区,人口分布一般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地区,人口分布呈高密度状态,城市人口比重高。  第三,生产力布局尤其是现代化交通布局的扩展,使人口分布在空间上相应扩展,有的地方达到了过去根本无法相比的规模和速度。
  在农业社会里,粮食产区吸引着较高的人口密度;在工业社会中,工商城市和交通枢纽吸引着众多的人口。 我国长期“以农立国”,至1990年农村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74%。  中国领土广阔,各地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适合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同粮食品种组合,单位播种面积产量的大小依次为: 水稻>玉米>薯类、高粱>小麦>谷子、杂粮>大豆。
  生产稳定性的高低依次为水稻、玉米、薯类>杂粮、高粱、大豆、谷子>小麦。我国耕垦历来集中于东部地区;东南部普遍种植水稻,也就容纳了众多的人口。  到了现代,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对人口分布的决定性作用逐渐提高。
  我国农业产值的 90%出自东部地区;全国铁路线的82%、公路线的85%、通航运河的99%分布在东部;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强大的经济实力,使人口大部分集聚于东部地区。解放后,国家化了很大力量来处理沿海和内地的关系,一方面有组织地动员一定数量的人口分期分批逐步从沿海迁往内地和边远省区;同时将工业交通尽可能地配置在内地以及边远省区;但是,由于西部地区较差的自然环境以及较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并未改变我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
       (三)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口东密西疏的分布甚不合理;从合理人口分布和开发边疆出发,应向大西北大量移民,并且认为大西北能够接纳大量人口。
   人口分布的密疏与地区的合理容量大小相关。中国人口分布的东密西疏决不是人们个人意志造成的,而是自然条件和生产力的极大差异造成的。  脆弱的生态环境、较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人口容量的扩张。
  解放后,国家有意识地动员向西部地区移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化费了国家大量资金,出现了“耕垦一亩,沙化三亩”的现象,毁坏了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畜牧业生产,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
    以青海省为例,1955年、1956年从东部地区迁入7。5万人,但到1958年底已大部分返回原籍,稍后就基本上走完了;1958年,从河南迁入11万人,到1960年,只剩下5。
  3万人;1965年,从山东8个城市招收支边青年7200余人,成立农建四师,1979年按政策知识青年返城,又全部返回,撤销农建四师。   据“西部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课题组”研究结果表明、西部五省区(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从长远来说,能够接纳移民500万人左右,这一数字同我国未来十几亿的总人口相比较是太微不足道了。
  移民大西北,缓解东部人口压力是脱离实际的。而我国东部地区的大部分省区都为人口可容区,如果配置得当,可望能够空纳大量的人口(见附表)。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不会改变,东西部的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不会有很大变化,仅限于分子的个位数有微小变动。
     (四)   我国人口分布的东密西疏的格局是人口分布规律的结果,是合理的。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自然增长率比以前有所下降,绝对增长量仍很大,人口压力十分严峻,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存环境。
    这就要求我们以人地关系协调为目的,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做到人口宏观合理分布的基础上,微观上人口合理再分布,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①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持续压力,并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调整;②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环保法制、法规,加强执行和监督力度;③保护耕地,注重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④高度重视科技因素,发展知识经济,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道路,提高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
       (《地理教育》1999年第2期)   。

2005-11-15

123 0
上论文网解决

2005-11-14

134 0
中国的人口问题是个大问题。围绕这一论题,你可以从人口的分布状况、受教育情况、人口素质、人口的控制对策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解决的策略及可行性分析即可。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