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军事

中国强-5航电应如何改进?

全部回答

2005-10-19

0 0
    强5攻击机设计思想是低空高速突破,对敌前沿阵地进行火力打击,支援我方地面部队行动。 强5低空高速性能较好,但装甲薄弱,电子及动力系统相对不足(相对于A-10和SU-25而言)。
   所以对强5进行改进,不仅要改进电子设备,还要改进动力系统。 至于电子系统,应该加装“蓝天”夜间低空导航吊舱,红外低空攻击瞄准吊舱,加装GPS或“伽利略”“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改装新的航电系统。
    至于雷达,攻击机的雷达要求没有战斗机那么高,一般的多普勒雷达也能满足要求(关键是要有良好的低空导航和攻击能力)。 事实上,改进动力系统才是关键。有了强大的动力,我们就可以让强5携带更多的电子设备和武器。
  我的想法是用推重比达7。5以上的小推力涡扇发动机(吸收和消化了AL-31的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小推力型或WS-10的小推力型),增加强5的载弹能力,完善强5的电子设备,对强5的关键位置加装装甲,强5还是一架很不错的攻击武器。
     。

2005-10-20

45 0
     强-5导弹强击机;强-5装备部队根据海航的要求研制了强-5乙鱼雷强击机,配备了317火控雷达,其是单脉冲多功能火控雷达,除具备空空状态还具备空地测距、地形跟踪/回避功能,搜索距离20公里左右,后来因为舰艇防空能力的增长,鱼雷攻击已经没有意义,所以海航提出海上导弹强击机的设想,要求为强-5配备“第二代小型超音速反舰导弹”,雷达配套为317甲,其在317的基础上加大探测距离,可以探测50公里外的3000吨级驱逐舰大小的目标,但因为相关系统技术难度甚高,整个计划在70末中止,80年代YJ-8小型反舰导弹研制成功后,海航重新提出相关计划,新的强-5导弹强击机准备采用歼-73的JL-7改型火控雷达,其也为单脉冲火控雷达,工作在KU波段,对驱逐舰大小的目标可以提供60公里左右的搜索距离。
    80年代后期由于部队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强-5改进后航程下降,所以相关计划停止。 。

2005-10-19

41 0
    强-5是我国30多年来的主力攻击机,这些年虽然其基本设计没有大的改变但相关部门和单位根据技术进步及运用要求,不断对其进行航电及火控系统的更新,可以说虽然现在强-5和最初外形几乎没有区别,但内部却有了质的区别。
     众所周知,我国建国初从前苏联引进IL-10螺旋桨强击机,并在解放一江山岛的联合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此空军要求研制新型的喷气式强击机,这就是强-5,强-5系俺国在歼-6的基础上研制的,在气动设计采用尖锥机头和两侧方式以提供飞行员较大的前视野,但其火控系统较之歼-6并没有太大的提高,除了必备的VHF无线电通信系统、2型敌我识别系统,还有就是无线电罗盘、地平指标仪和信标接收机外,比较专业的就是射轰-1光学瞄准具,其可以用于普通炸弹的水平和俯冲轰炸和航炮、航空火箭的射击。
    但由于相关系统设计不甚合理,根据部队的反映,射轰-1只具备“以固定角度攻击固定目标的能力”,实战效果甚差,另外机载系统简单和落后也限制强-5执行任务特别是对方拥有较强防空能力情况下的作战能力,比如由于缺乏导航系统,飞机在攻击较远的目标时,远距离航线导航误差较大,这样抵达战区后无法寻找目标,这样攻击一个目标往往要出动较多的飞机以扩大飞行员对目标区的搜索范围。
    同样导航问题影响战机的生存能力如强-5在突防时只能运用效果有限的垂直机动,如果运用水平机动就会造成复飞困难,而射轰-1由于不具备上仰甩投能力意味着飞机在目标区暴露时间较长,另外也缺少精确测距手段,这样飞行员更多的依赖自己的经验,攻击误码率差较大。
  另外的问题还有缺少电子对抗手段和作战半径有限等,这些都成为以后强-5改进主要解决的问题。     1979年根据部队的要求,5311厂等单位研制出了射轰-1甲光学瞄准具,解决目标精度、角度和上仰甩投能力的问题,让强-5真正具备实战能力,同时613所也研制出与之配套的79Y4激光测距仪,并在80年代初成功进行试飞和测试,和以后我国研制激光/导航攻击系统打下基础。
    在导航问题相关厂所也研制了205型多普勒导航雷达。80年代根据部队要求缩短战机在目标区暴露时间的要求,5311厂研制具备弹、炮、箭一次攻击的射轰-1乙瞄准具,其与613研制的HK-15激光测距仪和205导航雷达形成俺国新一代多普勒导航/激光测距轰炸系统,解决长期困扰部队的对地面目标尤其是山地目标的精确射击、轰炸问题。
       由于受当年国内工业基础所限,相关系统的可靠性及性能下未来战争要求仍旧有相当地距离,为此中央军委决定利用当时良好的国际环境引进部分先进技术解决强-5存在的相关问题。
  1986年俺国与意大利签署相关合同,决定引进部分AMX攻击机的系统来提高强-5的作战能力,这就是强-5M。  强-5M采用以1553B数据总线为基础、以中央任务计算机为核心的综合航电系统,其中中央任务计算机为两台分别是主机和热备份。
  通过数据总线将导航、飞控、火控、大气等分系统有机相联,有效的提高了飞机的作战能力,其中强-5M采用AMX配备的以色列EL/M-2001B测距雷达,为此将机头修改为与AMX相近,这个东东是工作在I波段的PD测距雷达,具备重要轻、结构紧凑、简单、低价等优点。
    其特点就是在空地攻击时可以自动测量目标的距离,并可以将自动截获的目标输送到平显和火控计算机中进行连续弹着点和炸弹投放点的计算。同时其具备较好的空战能力可以自动截获和跟踪平显上的目标,地面杂波抑制能力较强,适合低空/超低空运用,可以支持空空导弹的下视攻击。
  对于提高强-5的空战自卫能力尤其重要。  在合作改进强-5M的同时,部队也与法国合作为强-5加装了引进的惯导、平显火控系统,称之为强-5K,尽管两种飞机最终没有最后定型但为90年代新型强-5的发展打下技术基础。
     海湾战争后,根据战争的经验,部队和南飞根据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特点对强-5改进提出以下几点要求;具备夜战能力包括配备光电瞄准吊舱、飞行员配备夜视镜等;具备投放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武器添加激光制导炸弹;具备更强的电子对抗能力,添加主动电子干扰吊舱和反辐射导弹;具备隐身能力,采用隐身涂料等。
    虽然这些要求并没有全部得到实行但亦为强-5在90年代的改进指出了方向。90年代南昌完成强-5D型飞机,这个型号是强-5发展中承上启下,作为老型号的改进标准也为新型号提供平台,强-5D采用613研制包括ALR-1空地激光测距器和QHK-10平显在内的激光测距/平显导航攻击系统。
    与以前的光学瞄准具相比,平显火控系统可以实现更精确和更灵活的攻击方式,包括连续计算命中点CCIP、连续计算投放点CCRP等,此外还可以提供空战热线射击功能,与其他机载设备交联还可以提供起降、导航等功能。
  而ALR-1可以在瞄准上方向精确测量目标距离,可以为机载武器计算提供精确的弹道计算基础。     着眼于未来高科技战争的需要,南飞又在强-5D的基础上研制强-5E/F型飞机,前者是激光制导炸弹载机,后者是光电瞄准吊舱载机,强-5E在强-5D的基础上在第5、6挂架添加挂载俺国LS-500J激光制导炸弹LGB的能力,而强-5F则在机腹半埋国产光电瞄准吊舱,同时导航系统采用DG-1多普勒/GPS综合导航系统。
    其中光电吊舱由613所在国外LANTENIGG吊舱的基础上研制,可以提供战机昼夜对地、海面目标的搜索、跟踪和锁定能力,为激光制导炸弹提供照射,为非制导武器的投放提供支持及辅助导航放空空跟踪等功能,对地面目标搜索距离大于15公里。
  强-5之所以搞两个精确攻击型号可能系出于布局限制的因素,因为强-5早期布局在机腹挂载4枚250公斤炸弹,无法在机腹布置挂架,如果在机翼挂光电吊舱势必要在另侧挂载副油箱作为平衡,对飞机性能影响较大。
       强-5导弹强击机;强-5装备部队根据海航的要求研制了强-5乙鱼雷强击机,配备了317火控雷达,其是单脉冲多功能火控雷达,除具备空空状态还具备空地测距、地形跟踪/回避功能,搜索距离20公里左右,后来因为舰艇防空能力的增长,鱼雷攻击已经没有意义,所以海航提出海上导弹强击机的设想,要求为强-5配备“第二代小型超音速反舰导弹”,雷达配套为317甲,其在317的基础上加大探测距离,可以探测50公里外的3000吨级驱逐舰大小的目标,但因为相关系统技术难度甚高,整个计划在70末中止,80年代YJ-8小型反舰导弹研制成功后,海航重新提出相关计划,新的强-5导弹强击机准备采用歼-73的JL-7改型火控雷达,其也为单脉冲火控雷达,工作在KU波段,对驱逐舰大小的目标可以提供60公里左右的搜索距离。
    80年代后期由于部队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强-5改进后航程下降,所以相关计划停止。   强-5大改,强-5虽然气动设计较好,但其WP-6发动机仍旧为第一代喷气发动机,推重比较低,耗油量高,所以限制强-5的性能,南飞虽然考虑过WP-13发动机,但因为其性能提高有限没有实行,90年代初借签国外F-5E的双发改单发的经验,南飞提出将一台涡扇中推替代原来两台WP-6发动机的设想,此举可以完全摆脱发动机对强-5性能的限制,但因为改动太大,基本等于重新设计也没有实行。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军事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求职就业
时事政治
宗教
军事
军事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