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育儿 妈妈 怀孕期

宝宝发烧

  我家宝宝一周岁,20天前有点感冒症状,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发烧37-38度,吃了2天药好一点了,第6天突然发烧,打吊瓶利巴韦林、头孢、氨溴索打了6天一点起色也没有,换了氨茶碱、头孢、氨溴索,打了两天效果一般,又换的氨茶碱、阿奇霉素、氨溴索两天好转,已经不太流鼻涕咳嗽也好了,但是持续低烧,打上针就37。
  3-37。7度左右,不打针就39度,已经停药两天了,拍片子看说是气管和肺部有点阴影,不是很严重,嗓子有点红,其他血项都不高,医生建议我停药3天观察看看,现在每天都靠退烧药退烧,吃了药就37。5左右,10小时左右再发烧就38。5-39。1,怎么办呀?。

全部回答

2013-05-31

0 0
建议配合医生的治疗,多喝水,注意量体温。超过38.5度就服用退烧药和物理降温。

2013-06-09

45 0
    多喝温开水、青菜水和水果汁 给宝宝多喝水,补充体液,这是最基本的降温方法,而且非常有效实用,适合于所有发烧的宝宝。不要给宝宝喝冷的水,因为宝宝发烧时经常伴随有胃肠道症状和咳嗽,喝冷水会加重这些伴随症状。
  要给宝宝喝温水。 温水擦浴, 即用温水毛巾擦拭全身。 这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也适合所有发烧的宝宝。  水的温度32~34 oC比较适宜,每次擦拭的时间10分钟以上。擦拭的重点部位在皮肤皱褶的地方,例如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处等 温水浴 水温约比病儿体温低3~4oC,每次5~10分钟。
   很多家长认为宝宝发烧就不能洗澡,其实,恰恰相反,给宝宝洗个温水澡,可以帮宝宝降温。  温水浴适合所有发烧的宝宝。 低温室法 将病儿置于室温约为24oC的环境中,使体温缓慢下降。
  为使其皮肤与外界空气接触,以利降温,需少穿衣服。有条件者,可采用空调降低室温。这种方法适用于1个月以下的小婴儿,特别是夏天,只要把婴儿的衣服敞开,放在阴凉的地方,他的体温就会慢慢下降。  如果宝宝发烧时伴随有畏寒、寒战,就不能使用低温室法。
   退热贴 退热贴是近几年的新产品,很流行,其实退热效果一般,并不像广告夸大的效果。在宝宝的额头贴上一贴,宝宝的头部会舒服一点,家长的心也会舒服一些。应该是有益无害吧。 冰敷 这种方法的利弊目前还有很多争议。
    我认为冰敷弊大于利,因为冰敷可能会引起宝宝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体温会更高,特别是伴随有畏寒、寒战,更不能用冰敷。 酒精擦浴 婴儿的皮肤很薄,酒精渗透性很强,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入血的。
  而且酒精擦浴也会刺激皮肤,引起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体温会更高。这种方法已经被摒弃了。   种类 根据发烧的程度,可将发烧分为四种: 低烧:指体温在37。5℃~38℃; 中等度发烧:体温在38。
  1℃~39℃; 高烧:指体温在39。1℃~40。4℃; 超高烧:体温在40。5℃以上。 预防 夏天天气热,为了让孩子舒服,父母一般爱用空调降温。  但孩子对内外温差的调节能力还不是很健全,所以在夜间贪凉,把温度调得太低了或被子盖的不好就容易感冒发烧。
  还有的父母为了省电,可能也较少开窗,造成室内空气的不流通,容易增加呼吸道疾病的危险,所以,在夏季使用空调时也要开窗通风。 饮食方面也不能让孩子贪凉,孩子一般都好吃冷饮,这时要帮助孩子克制,不要一下子吃很多凉的东西。
    同时注意卫生,生吃的瓜果蔬菜要洗干净,给孩子经常洗手,尤其是吃东西前,腐败的食物千万不能吃。 宝宝发烧的7大盘点: 第1类“被多吃”的宝宝 家长都经常对孩子说“再吃点”“多吃点”,也有的家长追着宝宝喂饭,还有的家长即便孩子刚吃完饭,也会不停地往宝宝嘴里塞东西。
    长年累月这样“被多吃”。 专家的话:吃饭是人的自然生理现象,儿童也一样有这样的感知能力,家长不要强迫儿童多吃,更不能顿顿吃撑。明代医书《万密斋》中指出“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儿童脾胃功能不足,虽然需要营养,却不能多吃,吃多后容易消化不良,蓄积过多内热诱发感冒。  孩子的饮食要品种合理、荤素搭配,以达到孩子需要为度。比如喂奶时,孩子用嘴顶出来不吃,应立刻停止,不要强喂。
   第2类不爱喝水的宝宝 果汁、牛奶、饮料替代白水,过多的甜食不仅伤害了很多孩子的牙齿,也影响了他们的消化功能。 专家的话:水参与了人体的所有代谢,喝水少自然爱生病,因此水也是预防和治疗孩子感冒发烧最重要的“药”。
    建议家长要从小让孩子养成爱喝白开水、主动喝水的习惯,切不要用饮料、果汁替代白开水。通常1至3岁的孩子每天需饮水大约1200至1600毫升,除去饮食摄入的水分外,还应该每天直接饮水至少600毫升,冬季室内空气干燥,应适当增加饮水量。
  感冒、发烧及呕吐或腹泻脱水时更应频繁饮水。   第3类穿得太多的宝宝 尤其老人带的孩子,有些老人自己怕冷就觉得宝宝也怕冷,干燥温暖的室内也让宝宝穿得里三层外三层,小脸经常捂得红扑扑的。
   专家的话:宝宝们经常处于活动状态,穿得过多,容易出汗,并引起内热蓄积,稍有不甚就会引发感冒发烧。宝宝穿衣要根据气候、室内温度随时增减,以宝宝面色正常、四肢温暖和不明显出汗为宜。  新生宝宝(出生28天内)在室内要比大人多穿一件。
  2至3个月大时,在室内可以和大人穿一样多的衣服,室外多穿一件。更大一些的孩子,在室内可以比大人少穿一件,室外穿得和大人一样即可。但家长要注意孩子脚的保暖,因为脚与上呼吸道黏膜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一旦脚部受凉就易引发感冒。
     第4类少运动的宝宝 “别跑,小心摔着”,这是很多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的话,怕受伤、怕危险,有些宝宝四五岁了还不敢独立行走,走到哪儿都要牵着大人的手,更不要说撒开腿跑。
   专家的话:与活动量大的儿童相比,不爱运动的儿童,食量小,消化和吸收能力弱,免疫力较低,容易感冒发烧。  同时由于不运动,身体的平衡性、协调性、柔韧性和耐力都得不到锻炼,整体素质也会下降。
  因此建议家长要保证儿童每天有1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大一些的儿童应每周进行3次体育锻炼。 第5类睡眠太少的宝宝 有些年轻的家长自己就有熬夜习惯,因此也忽视了孩子的睡眠,孩子经常在夜里11点以后入睡,第二天还要按时去幼儿园或者学校,造成睡眠长期不足,影响长个儿,也影响免疫力。
     专家的话:睡眠充足是孩子发育的先决条件,经常睡眠不足免疫力必然下降,就容易感冒发烧。家长应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习惯,睡前要让孩子安静,以免影响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 特别是看到孩子有生病迹象时,一定要确保他们有良好充足的睡眠。
  通常儿童睡眠时间要保证在10小时以上,晚上10点应进入深度睡眠。   第6类不爱洗手的宝宝 有些家长不注意儿童手的卫生,不勤剪指甲,在放学的路上就让孩子吃东西,还有的让边吃东西边学习画画,也有的家长虽然叮嘱孩子洗手,但没有教会他们正确的洗手方法。
   专家的话:婴幼儿处于探索期,双手到处摸,将东西送进嘴里是司空见惯的事。大一些的儿童趁人不备,不洗手吃东西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然而凡是传染性的疾病,大都是接触口鼻入侵,在感冒发烧的高发季节,洗手是预防交叉感染的第一关。
  建议家长从网络下载正确洗手的操作图,教会孩子洗手。 第7类胆小的宝宝 有些宝宝性格内向,不爱表达,遇到了问题不能及时向父母诉说,经常有不开心的事情积累在心中,会降低他们的抵抗力,感冒也经常找到他们。
     专家的话:研究表明,性格内向的孩子相对性格外向的孩子更容易受到病毒侵犯。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家长平常要多关注他们,多与他们交流,既不能太迁就,也不能太严厉。同时要注意他们的睡眠和饮食,这样的孩子睡眠和饮食一旦发生变化就可能感冒发烧。
  更重要的是家长要经常让孩子与外界接触,帮助他们找到排解压力的好方式,尽量让他们变得开朗大胆一些。   护理 医生提醒父母,在孩子生病后有的父母非常急躁,一发烧就让医生给孩子输液,其实是不对的。
  因为输液针对细菌型的感染比较有效,而且对比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更有效,这时选择抗生素输液可以进行较快的治疗,但普通的细菌型感染吃点药就足够了,尽量不要输液。在孩子发生病毒感染时更多的是靠自身抗体来抵御,药物只是起辅助性作用,医生一般都是用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对症治疗,虽然现在有一些抗病毒的口服或静脉注射类药物,但是疗效并不明显,所以,病毒感染时没有必要输液。
    输液越多,发生药物过敏的机会就越大,这比打针吃药都要受罪。 在照顾发烧的孩子时,首先就是把他们的体温进行控制,不要让他们烧得太高,1个月以下的孩子不能吃退烧药,只能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来进行,所以,应该把包孩子的被包和衣服打开,必要时用空调调节一下室内的温度,但不要用风直吹。
    给孩子用毛巾蘸温水擦擦身体,用温水洗洗澡也可以。 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吃药,但是也要在38。5℃以上的时候再吃,如果孩子只是有点发烧并没有其他不适,也用不着非要在短时间内把体温降下来,尤其是发烧原因还没确定的时候。
  因为人的体温升高也是人体抵抗外来细菌、病毒侵入的一种有效方式,体温每上升一度,抵抗力就随之增加,所以,不查病根的单纯降温对孩子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可能降低机体的抵抗能力。   简单安全处理方法 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 若家有冷气,维持房间温度于25℃~27℃之间。
  可将幼儿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儿也会感觉舒适些。但如果其四肢冰凉又猛打寒颤,则表示需要温热,所以要外加毛毯覆盖。 脱掉过多的衣物 如果宝宝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
     温水拭浴 将宝宝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 用退热贴 有助于散热,但对较小的幼儿并不建议,因幼儿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
  使用退热贴也可以,退热贴的胶状物质中的水份汽化时可以将热量带走,不会出现过分冷却的情况。   多喝水 以助发汗,并防脱水。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宝宝体内的失水。
   食疗 中医历来注重饮食疗法,适当的饮食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这里介绍几种简单有效的食疗方: ①荷叶饮:具有解暑清热、养阴醒胃的作用。可每天当饮料喝。制法:鲜荷叶100克洗净加水适量煎煮后,加蜂蜜 100克,稍沸即成。
     ②冬瓜荷叶汤: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渴、利尿的功效。每天可饮汤食瓜两次。制法:冬瓜500克洗净,连皮切块 ,荷叶切碎,加水煮汤。汤成去荷叶加盐调味即可。 ③葛根粥:具有解肌清热、生津止渴的作用。
  每天早晚各喝1次。制法:鲜葛根40克洗净切片与水同磨,待沉淀后 取粉(现市场有售葛根粉可用)。  先用粳米100克煮粥,至半成熟时加入葛根粉同煮成稀粥。 发烧处理 处理1 当惊觉小朋友的体温稍为有点高时,千万别胡乱退烧,急着带宝宝去医院,或是要求医师施打退烧针哦! 宝宝体温好象有点高,看样子宝宝是发烧了!小朋友发烧时只要精神及活动力尚佳,其实并不需要立即送医,家长只需随时帮宝宝量体温,观察体温变化即可。
    之后再找儿科医师检查,针对引起发烧,咳嗽、鼻水、腹泻或呕吐的原因来治疗。 当身体体温大于38℃时(肛温、耳温),可称为发烧。它是人类身体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也是一种身体的警讯,提醒我们 “宝宝可能生病了。
  ” 许多家长会误以为发烧都是有害的,烧太久可能会把小宝宝的脑子烧坏掉。  但一般来说,41℃以下的发烧,并不会对脑神经组织直接造成伤害,因此,就不必过分紧张。 民间有一种说法叫“烧坏脑袋”,其实烧坏脑袋的并不是单纯的发烧,而是由于小宝宝罹患了脑炎、脑膜炎等疾病所引起。
  一般而言,发烧只是这些疾病的一种症状,真正影响脑部的是脑部严重感染病症。   发烧是孩子生病的警讯,也是身体要提高抵抗力的一种自动反应,发烧处理的重点是:先探讨是什么疾病引起的,再来治疗,而不是马上退烧到正常体温。
  虽然适度地给予退烧药,可以减轻发烧生病的不舒服,但无法缩减病程,轻度的发烧反而可以提升免疫系统的效能,因此,发烧不完全是坏事! 处理2 小宝宝如果发烧,可能会有很多不舒服的症状,如:脸红、咳嗽、全身倦怠无力、酸痛、头晕、头痛、呕吐、腹痛、嗜睡、活动力差、食欲不振、吵闹、不安、哭泣等,让妈咪感到很心疼。
    不过,也有些宝宝发烧时并无任何异状,有的宝宝发烧会被长辈误认为是在长牙,而遭到忽略。 遇到宝宝体温偏高,建议妈咪不妨先做客观的评估,如小宝宝是否刚洗完热水澡,或是天气太热、穿太多、室内通风不良、刚喝完热的饮料等,约待半个小时后再帮孩子量一次体温,通常会有1℃~1。
    5℃的落差。排除上述的原因之后,再来考虑是否需要送医院的问题。 通常来说,如果小朋友体温在38℃~38。5℃左右,且没有特别不舒服、精神状态良好,也就是说照样吃、照样睡及照样玩,就不必着急地送孩子就医,或是使用退烧药。
  但若有热性痉挛病史的宝宝(4%幼童)则需积极的治疗。   大部份儿科医师认为,发烧在38。5℃~39°C以上时,可适度地使用退烧药,以减轻小孩的不舒服及减轻父母亲的焦虑,并防止小孩热痉挛发生。
  但如果出现40。1℃以上的高温,就得紧急治疗才行。 处理3 当怀疑小朋友发烧时,就应该替宝宝量量体温。此外,当宝宝出现下列情况时,也要考虑是否该给宝宝测量体温了。   *过度流汗。
   *皮肤干热。 *脸色非常苍白,或不寻常的潮红。 *呼吸异常过快、过慢或暂停。 *感冒症状:流鼻涕、鼻塞、咳嗽、声音沙哑,或喉咙痛。 *情绪改变:焦躁不安或注意力不集中、无精打采。 *宝宝自己抱怨身体的任何部位不舒服或疼痛。
  如宝宝自己说“妈妈,我觉得我生病了”。   *宝宝呕吐或拉肚子。 处理4 宝宝发烧了,先不必急着退烧。由于发烧是一种抵抗病毒的自然现象,所以如果家长硬要替孩子退烧,反而削弱了孩子的抵抗力。
  一般来说体温在38℃~38。5℃以下,且精神不错,都是可以接受的。不过,为了减少宝宝的不舒服感,家长在照顾上要特别留心。   *不建议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退烧药。 *一天使用退烧药不要超过五次以上。
   *不宜在半夜叫醒小孩服用退烧药,除非可能因发烧导致抽筋时。 *不要给小朋友覆盖湿毛巾,应尽量保持干爽。 *尽量给予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等。 *注意水份及电解质的补充,以免小便过于浓黄。
     *要多休息,避免过度活动。 *在适当的处置后,应观察小朋友的精神状态及食欲等,并于就医前记录发烧的天数(需精准计算发烧满几日)、间隔时间、温度变化及其它不适症状,以供医师参考。
   处理5 由于发烧是一种症状,不是一种疾病,因此找出产生发烧的原因,才是首要的目的,如果确定孩子是感冒,且高烧至40。  1℃则建议紧急就医。其它需紧急就医的情况还包括: *小于两个月以下的婴儿。
   *宝宝哭得很惨,且无法安慰的哭,不断呜咽。 *移动或父母接触时会哭。 *幼儿不易叫醒且脖子僵硬。 *出现皮肤紫斑。 *排除鼻口影响呼吸之障碍物后仍感觉呼吸困难。 *幼儿流口水且无法吞咽任何东西。
     *痉挛发生,而且感觉很疲倦。 除此之外,如果宝宝发烧超过40℃(尤其是三岁以下幼儿),而且是2~4个月大的宝宝,不是由于三合一疫苗引起发烧;小便有烧灼感;烧退超过24小时,又反复烧起来;且发烧超过72 小时,则建议在24小时内立刻就医,以确保孩子的安全。
   疾病概述 新生儿正常体温以宝宝的腋温测量为准:低热是37。  4℃~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注意测量婴儿体温往往下午和夜里偏热,孩子流汗时也是偏热的。
  上午正常状态下一般测量腋温为36℃-37℃。超过40度,可以引起惊厥发作,甚至造成脑损伤,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汗腺组织发育也不完善,特别是早产儿和出生10天以内的新生儿,对热的耐受程度和反应强度均较成人差许多,因此,在保暖过度、包裹过多、或在夏季室内温度过高(大于30度)时,即可引起新生儿体温上升;有些出生2-3天的新生儿,由于母亲乳汁不足,又未给孩子饮水或喂其他乳制品,而环境温度又较高或包裹较多,孩子就会出现体温升高、脱水、体重下降、尿少、烦躁不安等表现,称为“新生儿脱水热”;最危险的是,在冬春寒冷季节,有些家长怕孩子着凉,给孩子穿衣捂被过多,甚至把头面部也紧紧包裹捂盖,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可使孩子体温一直上升大于40度,引起惊厥(或称抽搐),重者昏迷,称为“捂被综合症”。
    因此,在喂养和护理新生儿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新生儿的这些生理特点,以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当然,新生儿发热也有一些是因疾病所致,特别是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包括:肺炎、脐炎、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以及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等。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除可引起发热外,还应有其他的异常表现,家长应仔细观察,如:精神不好或烦躁不安,吃奶减少或拒奶、呛奶,呼吸急促或呼吸不规则,体温高而四肢发凉、皮肤发花,甚至出现面色发青、呼吸暂停、惊厥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诊断检查 1 了解母乳量及喂水量是否足够,入量不足者应加喂糖水并酌情补液,观察体温是否下降。 2 检查室温、暖箱温度或暖水袋温度是否太高,适当调整后,观察体温是否下降。
   3 检查有无感染病灶,针对病情给予抗生素治疗。 治疗方法 家长应对新生儿宝宝的发热进行初步评估,即区别发热是环境因素所致还是疾病因素所致。  其次,选用好而安全退热的方法。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热点搜索 换一换

育儿
怀孕期
妈妈
宝宝
护理
教育
亲子
其他
妈妈
怀孕期
备孕期
分娩期
怀孕期
怀孕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