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日的意义河南的文化遗产日
我也是河南的,可惜在外地工作没有机会回去:(
河南是我国各类文化遗存最多的省份之一,全省现已查明有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石窟造像等不可移动文物3万多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各类可移动文物140多万件,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7处,省级文保单位624处。 前不久河南决定,在全国率先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从今年起,每年11月份的最后一个双休日为“河南文化遗产日”。
首届“河南文化遗产日”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两天中共有460.3万人加入了免费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的“文化之旅”活动。 六城皆为遗产狂
11月26日、27日首届“河南文化遗产日”...全部
我也是河南的,可惜在外地工作没有机会回去:(
河南是我国各类文化遗存最多的省份之一,全省现已查明有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石窟造像等不可移动文物3万多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各类可移动文物140多万件,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7处,省级文保单位624处。
前不久河南决定,在全国率先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从今年起,每年11月份的最后一个双休日为“河南文化遗产日”。
首届“河南文化遗产日”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两天中共有460.3万人加入了免费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的“文化之旅”活动。
六城皆为遗产狂
11月26日、27日首届“河南文化遗产日”期间,郑州、洛阳、开封、安阳、三门峡、商丘等6城市免费开放的73个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都创出了日接待游客之最。据不完全统计,两天中接待游客量接近或超过百万人的就有3个城市,安阳139万人,洛阳132万多人,开封96万多人。
一位经历了文化遗产日的作家感慨:好一个“六城皆为遗产狂”。
河南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两日接待游客达50万人,远远超出了“黄金周”期间4万多人次的最高日接待量。26日开幕式当天,龙门景区伊河两岸人潮汹涌,洛阳市交通和通信一度陷入瘫痪,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孙善武不得不放弃参加开幕式亲自调度指挥交通。
到10时半左右,景区内的游人达到了高峰,龙门石窟的主景区卢舍那大佛造像前的台阶下,聚集了近万人。为防止发生伤亡事故,警方决定暂时封锁卢舍那大佛景区。
开封著名的龙亭公园、大相国寺、铁塔等景点个个爆满,就连依然在收费的清明上河园等景区也“水涨船高”,接纳游客量均创下历史新高。
平时门可罗雀平均接待量不超过10人的开封博物馆,日接待游客超过了1万人。
在安阳,前不久“回乡省亲”的司母戊大方鼎成了人们一睹为快的对象,人们像赶庙会一样涌向殷墟博物苑,日接待量超过了10万人。
为了保护文物和人身安全,河南博物院原计划每天接待2000人,但为了满足群众需要,26日一天接待了9136人,至闭馆时还有1000人没有进场。27日博物院提前45分钟开馆,闭馆时间也向后延半小时,入馆人数超过1.3万人,创下了建馆以来的历史新高。
博物馆比动物园还好看
人们潮水般拥向文化景点,场面之火爆出乎景区和各级政府的意料。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一活动将对河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间所产生的一些现象更值得深入思考。
客运收入大幅增加:“文化遗产日”为原本处于平淡时期的交通运输业带来了惊喜。从11月25日下午起,郑州公路、铁路部门迎来了短途旅客出游高峰,旅客集中出行地点是开封和洛阳。据不完全统计,26日郑州各汽车站加班开往开封的客车多达110多班。
铁路方面也是人满为患,26日郑州开往洛阳、开封的始发车全部爆满,过路车票也是全部售完,为了满足需要,许多售票人员放弃休息加班。
住宿餐饮消费带动明显:游人爆增带动了景区附近餐饮、住宿、购物消费。
来自有关部门的消息显示,这两天全省各免费景区附近的酒店餐馆生意异常火爆,而旅游产生的“连锁效应”使餐饮住宿消费像景区人数一样让人惊叹。
社会效应无法估量:河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赵刚说,遗产日活动有力宣传了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增长了市民的文物知识,增强了文物保护意识,还激发了河南人民的自豪感,同时使外界进一步了解河南。
活动还将对开发利用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增加文化知识,看看河南的历史”,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天真烂漫的中小学生,在回答记者“为什么今天来博物馆”的提问时都用了同样的一句话。
一位清洁工参观完河南博物院后十分感慨,“原来不知道这里有什么好看的,一看才知道比动物园还好看。”郑州市民卢晓光表示,传承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形式和载体,如今许多年轻人对文化遗产知之不多,兴趣不大,设立遗产日是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关注兴趣的好形式之一。
一位网友评论说:“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汗水遗留下来的,应该让人民充分去享受。从这么多人参观足以看出,我们的国民都是如此尊崇中国的优秀文化,也对历史文化有巨大的兴趣和认同。”平时老百姓咋不来
遗产日引发河南文化“井喷”现象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平时老百姓文化需求压抑过久,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挡住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挚爱?
老百姓的文化需求长时间被忽略了。
一位公务员说,文化建设上政府欠帐太多,经济和文化工作明显一手硬一手软,领导部署文化工作时大而化之,缺乏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措施,对老百姓的需要根本不了解或者不愿意去了解。
不断上涨的门票挡住了观众的脚步。
龙门石窟目前的票价是80元,这使得很多人虽然生活在洛阳或者河南,但从没有到过龙门。一位洛阳铜加工厂的退休工人说:“在洛阳住了30年,头一次来龙门。过去是没时间,现在是票太贵。”
27日上午记者在河南博物院看到,前来参观的人排起了千米长龙,售票处门口一群刚刚用身份证换得门票的学生欢呼“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
他们是郑州市黄河学校的学生,全班50多名学生早上6时开始排队,10时半才拿到门票。一位女学生说,他们早就想到博物院看看了,但20元的门票对学生来说还是太贵了。
河南省委宣传部一名干部说,遗产日激发400多万人免费游,说明平时老百姓看得少,进不去。
现在旅游很热,但凡有点看头的地方就圈起来划作景区,门票动辄几十元,普通老百姓看不起。
一位公务员说,近年来他有机会经常出国,在国外看来看去都是看别人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却知之甚少,我们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一种热爱民族文化的氛围,宣传太少了,大家对自己民族博大深精的文化缺乏起码的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自信心。
“这是真正的文化的盛宴、人民的节日”,河南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翦辉在盘点此次活动时说,“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大大出乎预料,人们越来越渴望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这同时也给文化工作者提了个醒,老百姓对文化的渴望和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文化工作应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保障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权益上多下功夫。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