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的发展和规范问题应该从哪个角度理解和研究?
现代汉语,如何处理规范和发展的关系 /麦小迈
从今天起,《吉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正式实施,对政府行为、大众传媒和公共场合的用字规范作出了比较细致的规定,对相关行业的普通话水平作出了相应要求。 (本报今日A15版)
规范语言文字意义重大,所以我国为此专门立法。具体到吉林省,规范语言的意义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也许是因为与大部分方言比起来,东北方言和普通话太接近,导致不少吉林人普通话水平反倒不如很多南方人,而一口“小品腔”难以树立开放、理性、文明的现代人形象,在地域经济和文化交往中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于现代汉语的现状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醒、客观...全部
现代汉语,如何处理规范和发展的关系 /麦小迈
从今天起,《吉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正式实施,对政府行为、大众传媒和公共场合的用字规范作出了比较细致的规定,对相关行业的普通话水平作出了相应要求。
(本报今日A15版)
规范语言文字意义重大,所以我国为此专门立法。具体到吉林省,规范语言的意义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也许是因为与大部分方言比起来,东北方言和普通话太接近,导致不少吉林人普通话水平反倒不如很多南方人,而一口“小品腔”难以树立开放、理性、文明的现代人形象,在地域经济和文化交往中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于现代汉语的现状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醒、客观、理性的认识,很多人用混乱和滥用来概括。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这里需要弄清楚一个问题,语言的产生是先规范后使用,还是先使用后规范?答案是明确的:无论在历史还是现实中,除了专业术语,没有几个词汇是权威发明,然后普及使用;语言都是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中产生,约定俗成,然后规范确认。
所以,语言固然需要规范统一,否则交流就无法实现,但是对于“规范”要动态地理解,如果说没有被规范的语言就绝对不能使用,那么连一个新词和新义都不会产生,一种语言也就成为僵死的语言了。
事实恰恰相反,现代汉语是一种非常年轻的语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汉语,从诞生到今天还不足百年,作为一种语言它正处在自己的“青春期”,正处在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的阶段。
而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现代汉语正进入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第二个“发育高峰”———作为现代汉语的权威文本,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在2002年修订的时候,增加新词新义1200余条;而到今年的新版,短短几年时间,仅新词就增加了6000余条之多!
蓬勃生长中的现代汉语需要规范,而规范标准本身也要适应汉语的发展。
比如200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将“T恤衫”“QQ”等明显不符合汉语规范的词汇列入附录,就标志着汉语规范在适当容忍外来语汇的直接使用和混用。而一直被很多权威诟病的诸如“默默无‘蚊’”等广告语谐音问题,也是有商榷余地的。
谐音双关法本身就是汉语固有的修辞方式,既然“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打破砂锅———问(纹)到底”不会受到质疑,那么广告语是否就一定不能使用谐音双关呢?
总之,大量新词汇新词义的产生,包括网络语言的诞生,本身就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和飞速发展的缩影,是语言文字对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的积极适应和生动表现,是现代汉语生气勃勃、健康发展的证明。
生机盎然难免鱼龙混杂,所以汉语对于规范的要求从来没有如此迫切,但是谨慎而及时地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是其中的关键。
来源:城市晚报 2005年11月01日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