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是什么?人的意识发展过程是怎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意识活动的内容具体包括:
(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剌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
意识发展历史过程的综合描述(上)
前面我已经谈过,人的意识可分为两大块,即自我意识、非我意识。自我意识是由主体自生出来的意识,是内心深处的欲望与需求。 自我意识是生命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人的生命中生理和心理的必然反应。而非我意识则客体的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现象和规律在心灵中的具象写照和抽象概括。因此,人的意识发展基本过程,如从横向...全部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意识活动的内容具体包括:
(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剌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
意识发展历史过程的综合描述(上)
前面我已经谈过,人的意识可分为两大块,即自我意识、非我意识。自我意识是由主体自生出来的意识,是内心深处的欲望与需求。
自我意识是生命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人的生命中生理和心理的必然反应。而非我意识则客体的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现象和规律在心灵中的具象写照和抽象概括。因此,人的意识发展基本过程,如从横向来说,就可从这样两大块来描述。
从纵的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是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部分,它是随着社会的经济生活发展而发展的。这与我上面所谈到的,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是因生命需要和积极地进行社会生产劳动,二者结合的结果是一致的。
因为在人类社会中,人类为满足自己需要而进行的社会生产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我们认识意识的发展的基本过程,只要我们沿着社会发展的基本历史过程中就可以找到,而其中,又以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发展过程,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更是我们认识意识发展基本过程的重要线索。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天,已大体经历这样几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在部分国家已进入)。如果以经济生活中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线索来说,在原始社会是石器时代,主要为原始的采集和狩猎经济;在奴隶社会则为青铜时代,生产已开始分工,出现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并重的生产方式;进入封建社会时,已是铁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土地私有制为主的农业生产就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而其它经济生产方式只是辅助的;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又不同,其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为商品经济的生产方式,其它的经济生产方式都是围绕商品生产而生产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在前期,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和工业化时代,到后期,在一些国家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生产方式,即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它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形式。
此时,世界存在着两种不同所有制的经济形式,在这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形式的竞争的推动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加充满着活力。社会一直发展至今天,还有一个十分鲜明的事实,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
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中,当然还包括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在内,中间经过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时代,发展到今日的高科技时代等。整个人类意识的发展,它也大体上要按照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而发展着。
下面我就纵和横两个方面切入,并拟从以下几问题,概要地分析人类意识的大致发展进程。1、人类意识发展的蒙昧和野蛮时期;2、人类意识发展的文明期早期;3、人类意识发展的文明期中期;4、人类意识发展的文明期后期。
1、人类意识发展的蒙昧和野蛮时期
人类刚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其意识刚刚发生,发展还处于起步的阶段,所以人类社会还是原始社会。原始人类的自我意识还是低层次的,首先从主体的最基本心理需要来说,原始人类的最基本需要,还有许多动物式的本能需要,人类的自觉的,有目的的心理行为还只是刚刚开始,处于萌芽时期,如自我意识中的其它心理需要,如自尊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要还未完全出现,或是正在形成之中,只是到了后期才逐步形成,如山顶洞人所精制的装饰品小石珠;河渡姆发现的骨镞,说明有弓箭的发明;仰韶和半坡的彩陶文化等。
这些都说明当时的人类的劳动,并不都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在进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也是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表现。但是,这些还不是原始人类劳动生活的主体。原始人类劳动生活的主体,首要的、最基本需要还是生存的需要,其次还有安全与友爱的需要等。
而与生存需要最直接关连的是充饥的食物。饥不择食,因此简单重复的劳动,就成为原始人类每个个体的最首要和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另外原始人类为了对抗这个陌生的大自然,为了自身的安全,他们需要群体生活,需要在本氏族群体中友爱和团结,因此,安全与友爱也是原始人类的基本需要部分。
原始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仅仅是开始,还处于蒙昧的未开化的时期,面对着仅是周围的外部世界还感到很陌生、蒙胧、恐惧等。因此,早期人类的非我意识中都是极不文明和野蛮的意识,理性意识几乎没有多少,更多的是感性和野蛮的实践意识。
仅有的理性意识也是和感性意识没有分开,如对周围世界一切陌生物质的崇拜和原始的宗教幻想。如对各自然物的崇拜、祖宗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生殖的崇拜等,还有各类巫术活动。对死亡充满着原始人的憧憬,或许是来生的希望,如在中外许多考古发掘中,都发现墓葬中有劳动工具,和兽骨,有的还放有饰物等。
这些都说明原始人类对于死亡的无知,对于死者来生或重生的希望。
对人类自身的认识,由于原始人类刚从动物群体中分离出来,有的史学书中分析,原始人类对自己是“人”属一类还未有十分的了解,还未形成“人”的类别概念。
在整个氏族社会中,原始人类只对自己所属的氏族群体相认,有同宗同族的友爱和家族关系。而对于别的氏族群体,并不一定认为是和自己同类的人,因而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有可能当成其它动物那样远离、袭击、伤害和杀死,或饥饿时用来充饥。
但是,在同宗同族的氏族和家族中,原始人类的意识是极单纯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社会关系是民主的,社会财富是公有的。
在还非常弱势的原始人类中,实践意识是最主要的意识活动。为了生存,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原始人类只有每天的辛勤的劳动,四处寻找食物,寻找或适应的环境。
在劳动中它们有意或无意地创造了劳动工具,如石器、骨器和蚌器等;有意和无意地认识了很多可食又好吃的植物对象,并仿照自然现象有意和无意地哉培它们,这就是原始的农业;同时还认识了很多可食又好吃的动物对象,并仿照自然现象有意识和无意地饲养繁殖它们,这就是原始的畜牧业;同样,在劳动中他们发现自然现象中火的用处,于是就有原始人的“钻木取火”,火的应用;在生存适应中发现洞穴的用处,于是又有原始人的“构木为巢”,懂得房屋的建造,与此相联系的,还有用兽皮缝制衣服,总之都是为了防风遮雨,防寒防冻等。
在实践意识中,除了衣食住行等外,还有原始家族和群体之间为争夺食物和领地的家族、氏族的血缘关系意识,如在一个公认的,又强有力,又有威信的首领带头下,群居平等地生活、劳动、自卫、占有领地、繁育后代等,这就是原始人的社会生活,也是原始人的社会生活意识。
2、人类意识发展的文明期早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除消费之外还有剩余,这种剩余产品就是社会的财富。又随着社会产品的越来越丰富,带来财富的越丰富。因财富原因,在原来原始社会已有的社会等级差别基础上,贫富的差别开始出现了,于是社会上产生了阶级,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就成为奴隶主,而没有财富仅靠劳力维持生活的人就伦为奴隶,这就是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奴隶社会,都是在一些文明古国发源地,如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中国和爱琴海等地区。
同样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从奴隶社会就开始的青铜器具的使用,到后来铁器具的生产和逐渐普遍化,奴隶社会又让位于封建社会。
据史载,中国早在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的建立时起,就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为止,中国的封建社会时跨2000余年。而在西方,5世纪左右,以古罗马帝国的衰败为起点,西方进入封建社会要比中国晚800余年,如将中国的春秋战国时的封建社会的萌芽算在内,有的史书上说要晚1000余年。
西方的封建社会,一般均称为中世纪,约在15世纪结束,时间跨度为1000余年,要比中国少1000年左右。
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人类的意识发展已进入社会文明期的早期。所谓文明期是相对于原始社会的蒙昧期而言,其区别就在于,文明期内人类的意识中的自我意识与非我意识都已渐渐的清晰明确成熟起来。
如自我意识中对自己“人属”的概念,已清晰明确了;属人的需要也更成熟了,已完全脱离了原始人类中还存在有的动物式的本能需要,属于人的更高级的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已成为人类较为普遍的追求。如非我意识中,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不断深入,抽象思维的不断发展,并伴随着语言和文字的产生和应用,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已完全分离了,更突出的是,代表更文明的精神生产,也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了相对独立的生产部门。
下面拟从自我意识与非我意识两方面,概要的综述这一时期意识发展的几个特征:
其一,自我意识方面
从奴隶社会开始,由于有金属器具的使用,生产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
在物质丰富性的基础上,同时也带来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 所有这些新鲜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引诱,对于一个早期,刚刚进入文明期的人类来说,人的自我意识,由原始人的自我意识突然发生变异,是自然和必然的规律。
即原始人中那种自我意识开始产生异化,自我意识开始过分地膨胀,使本有的原始人的那种单纯的人性朝着非人性的方向发展,为以后相对漫长的阶级社会中,人性的扭曲;人性之间的社会较量;阶级社会各个阶级所特有的阶级意识开辟了道路。
在这里我认为有必要先学习一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异化劳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在批判西方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前提下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西方古典经济学虽然是从私有制这一事实出发,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但只是抽象地研究,并没有深入去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后面所隐藏的资本利润中对工人残酷的剥削。
马克思说:“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根源的钥匙。”
什么是劳动和资本分离?这需要用社会发展的眼光,从头说起,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它的本质。人类社会开始之初的原始社会,人类就由本能到自觉地知道,只有通过劳动生产产品,创造财富,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生活。
因而劳动和产品、财富等,从劳动的开始到结束,两者都是一致的,在一起的。为了生存,通过劳动生产产品,以后,产品又属劳动者享用,劳动与产品始终在一起。但是,社会在进入奴隶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社会人群出现了阶级的划分,奴隶主可以不劳动,却可以占有社会绝大部分产品和财富。
而劳动者奴隶,除仅有维持生命的极少部生活资料外,却得不到任何产品和财富,奴隶们所创造出来的社会产品和财富,全被奴隶主所占有了。这种阶级社会带来的劳动者得不到劳动的果实,均被不劳动者的特权阶级所占有的不合理的私有制,一直沿袭到资本主义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产品,除少部分作生活资料消费掉外,绝大部分产品转化为资本生产和资本。这些资本均为资本家所有,劳动者工人一穷二白。资本不为劳动者所有,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与资本的分离,换用哲学的语言来讲,也叫劳动的异化,或异化劳动。
关于劳动的异化现象,马克思还有更为详细生动的描述。马克思说:“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又说:“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等等。
正因为劳动与产品的分离,劳动没有给劳动者带来任何生存的希望,劳动并不如劳动者所想象的那样,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劳动已不是原有人的本性那样,将它当成生活的最基本的需要,而是当成了瘟疫一样,令人厌恶而远离、逃避、睥视。
马克思在描述这类事实时说:劳动对工人来说,劳动“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
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象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
由此看来,劳动的异化,劳动和产品的分离,从奴隶社会就开始了,这是有阶级社会的一种必然的规律。在阶级社会中为什么会出现劳动与产品的分离?马克思认为是“私有制,贪欲”。
也就是说,是私有制所形成的人的那种无限的贪心与欲望,如上所言,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的无限膨胀;人的需要、欲望;阶级意识等非人性化的结果。
从理论上说,正常人的需要,按马斯洛的五种需要来分析,首先是生理的需要,也即生存的需要,其次是安全需要,还有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等等。
这些需要,作为一个健康者,正常人来说,都属于一种正常的人的需要。但到了奴隶主那里,这些需要都因产品和财富的私有,人的贪欲作怪等,正常人的需要开始变异了,变得没有人性了。奴隶主在过份的自私与贪欲下,自我意识的无限膨胀,他们为了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需要,而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代价。
如生存需要,就变成为要占有许许多多,或几乎全部的生活资料;如安全需要,就需要以别人的生命代价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等;如爱的需要,就需要别人爱他,而他可以不爱别人,甚至损害别人;如自尊需要,就需要别人尊敬他,服从他,他可以不尊敬别人,甚至奴役别人;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就需要成千上万的人为他劳动、创造出财富,供他享用,以实现他的、个体的生命价值。
这种过分的自私与贪欲,使人的本性变味扭曲了。为了达这些目的,所以从奴隶社会开始,到后来的封建社会等阶级社会里,人的需要与原始人类相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⑴ 厌恶劳动和贪图享受的意识产生
在原始社会中,财富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所以应归劳动者所有,由于大家共同一起劳动,所以财富也是全社会共同所有。
原始人类为了大家共同的美好生活,所以劳动就成为原始人类生活中的首要的最基本的需要,劳动意识是原始人类的最主意识。所谓劳动意识,就是原始人类几乎每天都要去向自然界索取生活的必须食物,如狩猎获取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和果食等。
到了奴隶社会以后的阶级社会中就不同了,奴隶主、地主们首要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已不是原始社会时期那样,需要与大家共同地进行社会劳动。对奴隶主和地主来说,劳动已不是他们生活中的需要与目的,在他们心目中,而是厌恶和远离,是低级下贱的行为。
他们所需要的是纵情地享乐,无厌地贪求满足自己的一切欲望。贪图享受意识是奴隶主、地主等剥削阶级每天的主宰意识。
⑵ 财富的占有和私有化意识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中,社会财富是均富的,共同创造的财富,为大家所有,大家所用。
而到了奴隶社会和以后就不同了,奴隶主和地主们为了好逸务劳,贪图享受,他们必须想方设法占有大量财富,占有大量会从事劳动生产的劳动力,使财富和劳动力都私有化。财富的占有和私有化意识就是这样产生的。
剥削阶级占有财富等的意识,财富私有化的意识,不仅产生了,对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来说,甚至可以说至死不变,死了后也要带许多财富到墓室中去,供自己亡灵享用。
⑶ 社会的等级意识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是原始的民主社会,不存在有什么等级制度,要说有等级,也只是氏族中长与幼的等级关系。
到了奴隶社会以后就不同了,因社会财富的拥有已不是靠劳动所得,而是靠权力与地位的关系去占有。正是这一意识的根本转变,所以在奴隶社会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不似原始社会人群那样自由平等,而是不自由不平等。
首先是阶级的差别,即奴隶主与奴隶的差别是。另外还有等级的差别,即在奴隶主或是奴隶中,也会因实际的能力和财富的差异,而将不同阶级的不同人群中,分成为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等级。这种等级制,从奴隶社会一开始就十分森严繁琐。
如中国的奴隶社会的等级差别,据史书记载,在夏代就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的说法,但无实据。至商代,公、侯、伯、子、男五等中又分为三等,一等为公、侯,他们是商族或亲族,直属于商王朝。二等为伯,是商远方的首领,统辖210个小国。
三等为子、男,在侯、伯之下,并分别隶属于各侯、伯,也有一些是直属于商王朝的。在商代的下等级人中,除奴隶外,还有少量平民。平民的社会地位比奴隶略高,但负担也很沉重,常因犯罪或负债而沦为奴隶。到周朝,奴隶主中的等级制度就更加复杂严格了。
据史书记载,西周实行分封制,制定了尊卑高下的等级。在这种制度下,天子为第一等,诸侯为第二等,卿大夫为第三等。诸侯由于功勋大小和受封土地的多少,又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不同的爵位。卿大夫又分为天子卿大夫、大国卿大夫、列国卿大夫、小国卿大夫。
诸侯、卿大夫又统分为九等,称为“九命”。
在同是奴隶主之间,只所以要划分等级,其实质就是因为每个人的权力和地位的差异,就会有财富分配和拥有的不同。如国王是奴隶主的最大的头子,因而整个国家的资源和财富都属国王所拥有。
如西周灭商之后,国王以最高的家长君临天下,天子是最高政治统治者,又是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所以全国所有一切均属国王所有。《诗·小雅·北山》有这样的描述:“溥(p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其他的奴隶主小头子,都是王的下臣,或是富有者,其财富与土地,包括奴隶的拥有等,由国王按宗族关系和战功等按等级进行分配或赏赐。
⑷ 控制社会的权力意识的产生。
从奴隶社会开始,在社会管理方面也不似原始公社那样民主了。
剥削阶级的上层领导者深知在社会财富私有,人又不平等的社会中,必须通过强权的政治来进行管理。这些剥削阶级的头子,为了控制被剥削者的行为,镇压他们的反抗和起义;为了维护其等级制度和自己本阶级的利益;为了在社会竞争中向外掠夺到更多的财富与利益,或者是保护本土的利益等,都必须要一种国家机器,用强权来取代原始的民主社会管理。
因为只有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权力和抗击能力,形成国家意志,才能处理好内外复杂的矛盾,才能维护剥削阶级和统治者,还有整个地区的利益。
仅从中国来看,中国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从夏朝开始建立的。据史书记载,在尧、舜时期,社会管理是民主政治,最高的管理者都是为百姓服务的贤能之人,凡有更贤更能之人,就会被前面的管理者和大家推举,前面的领袖会自觉地让位,历史上称此为“禅让制”,夏禹治水的故事就是这一现象的反映。
据说在尧舜时期,洪水泛滥为害。尧命夏族首领鲧治水,因治水无功而被舜所杀。舜又命鲧之子禹再去治水,因治水有功,舜举禹为他的继承人。禹即位,国号立为夏。禹死后,按禹生前所选继承人东夷族首领益接其王位,但禹其子启阴谋夺取王位,从此,中国历史上的“禅让制”结束,而代之以王位的“世袭制”,王位家天下从此开始,这是明显的权力欲望所造成的,以后的商、周王朝更替,也同样是在权利欲望的引诱下,演出着奴隶主头子间相互斗争的惨剧。
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从秦始皇开始建立起来的。秦始皇为了使自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成为万世之至尊,他将自己君主地位封为皇帝。皇帝名号的来历据他以前的三皇五帝而来,即天皇、地皇、泰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而来。
秦始皇自喻为自己是:“功高三皇,德高五帝”,为了显示自己的最高最高的权力与地位,他将以前的三皇五帝的地位合于自己一身,以象征着他的权力与地位无与伦比。因他是开始的皇帝,故名始皇,以后为二世,以至万世不衰。
皇帝就是国家的最高意志和权力的象征;皇帝是无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权威,是整个国家土地的最大主人,是地主阶级的总头子。国家的事由他一人说了算,万民的生杀权,由他一人来作主。
中国皇帝有如此大的权威,所以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历代都有许许多多有贪欲和野心的人,利用自己的地位,或是自己的力量来争当皇帝,抢夺皇位,为此在中国的宫庭争权夺利的斗争中,演出了一幕幕骇人听闻、惊心动魄的政治舞台剧。
宫庭中的权力斗争是残酷的、血腥的,但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为了权力与地位,在父子、兄弟、朋友之间也互相残杀,置于死地而后快。
⑸ 精神生产独立意识和审美意识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中就开始有精神方面的生产,不过在原始社会中的精神生产是寓于物质生产之中,如在原始人的狩猎和采集等劳动生活之中;在原始人的劳动工具的制作之中;在原始的装饰品的制作之中;在原始的巫术文化之中。
这些物质生产中的精神文化的生产,一直沿袭到奴隶社会也是如此,如在奴隶社会中的农业生产文化、畜牧业养殖文化和手工业文化等;还有在社会管理方面创造出来的各类政治制度文化等等,这些精神生产出的文化,都是寓于物质生产和实践劳动之中。
但是,到了奴隶社会以后,由于奴隶主等剥削阶级有充足的物质财富储备,又有充足的时间,这些有闲阶级开始在有闲的时日中远离物质生活方式,单独追求着独立式的精神生活方面的享受,如为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带有符号性质的语言和文字在奴隶社会中就正式产生了。
从奴隶主们开始,他们懂得利用语言文字来进行各类精神活动,如在中国商朝就有甲骨文和铭文等。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文字。现考古发现的甲骨文,是商朝帝王和奴隶主记录他们从事占卜类的大事记,称卜辞。
铭文为青铜器具的说明文字。历史书上说,卜辞是是商朝的国家档案。商朝统治者非常迷信,凡遇祭祀、征伐、田猎、疾病、农业的丰歉、天气的阴晴风雨等大事,都要用占卜的方法询问鬼神。每次占卜,要将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章。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文献资料。另外,奴隶社会的各类艺术形式,如诗、乐、舞、戏剧、绘画、雕塑等等艺术形式,它们也是一种用于交流思想感情的语言符号形式,供奴隶主们享受。
在奴隶社会的后期,奴隶主为了满足更多精神生活中的贪欲,奴隶主开始懂得要办教育。
在中国先是官办,到后来又有私塾,专门培养各方面为奴隶主有用的人材。由于私学成风,人材辈出,学者竞相著书立说,形成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等主要学派,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学术局面。
与此同时,有些有权势的诸候、奴隶主,在家还养了大量食客,又称为士,在宫庭内养有大批艺术家,为他们的政治和精神生活服务。这些食客和艺术家就是当时的大知识分子,都是奴隶制时代教育中培养出来的。他们和奴隶主一样,“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不从事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这样,从这个时候开始,社会的生产活动就开始有了专门的精神生产了。精神生产也就开始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了独立的生产单位、部门和个人,如宫庭中的历史等典籍的著作机构、礼乐机构、宗教机构、还有教育机构等等,还有许许多多的思想家、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史学家、艺术家、神职人员等等。
审美意识在原始社会还只是自发的,而到奴隶社会人的审美意识已成为一种非常自觉的精神活动。这种自觉的审美精神活动不仅大量地表现在人类的劳动和社会生活之中,而且在许多方面已成为当时人类独立地进行精神生产和享受的另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如诗歌、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等的艺术生活方式。
艺术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审美精神活动的最高表现,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奴隶社会的艺术表现都是一流的,如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或是中国的先秦时期的艺术,这些艺术的产生都为以后世界艺术在西欧和中国等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基础,或者说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
继之以后,封建社会中的艺术活动也是相当丰富的,尤其是在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封建社会的艺术创造也是相当杰出的。如唐诗、宋词、元曲、戏曲艺术、书绘艺术等等。
其二、非我意识方面
非我意识是主观对客观认识后所产生的一种意识,它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其中包括有实践意识、理性意识和审美意识三个方面。
⑴ 关于实践意识与审美意识方面
所谓实践意识就是指人类的行为动作能力。人的这种能力,可以说从动物的长期进化阶段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