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作文 假如中国大文豪还活着,你又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评委,你会评给谁呢?理由是什么呢?
漫谈诺贝尔文学奖
化学家诺贝尔在1895年立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文学奖就是其中之一。
首先是提名。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不被接受。 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①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②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④各国作家协会主席。
每年9月,征求提名次年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寄给各国相关团体和被认为有资格提名的个人。 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人的相关资料(如原著或译本),于当年2月1日午夜前送达相应颁奖机构,逾期则列入...全部
漫谈诺贝尔文学奖
化学家诺贝尔在1895年立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文学奖就是其中之一。
首先是提名。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不被接受。
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①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②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④各国作家协会主席。
每年9月,征求提名次年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寄给各国相关团体和被认为有资格提名的个人。
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人的相关资料(如原著或译本),于当年2月1日午夜前送达相应颁奖机构,逾期则列入下一年度的名单。
诺奖评委会于每年2月1日起开始评选工作。首先是将那些不够格的提名信清理出去,然后将有效提名集中登记在“初选名单”上,提交文学院审核。
评委会到5月底提出“决选名单”,再报文学院审批。文学院可以在院会上修改名单,更换或添加人选。
从6月份开始,全体院士的暑期作业就是阅读五名候选人的作品,每位评委还需要分别写出自己的推荐报告。
文学院于9月中旬复会,开始进行决选。颁奖机构有评奖的最后决定权,可以推翻评委会全体一致的推荐,并且不接受任何上诉。每星期四晚上进行讨论、评议、表决,直到有一名候选人得票超过投票数的半数以上。如果经多次投票无人过半,有时会达成妥协评出两人分享,有时只能当年空缺,留到下一年再评。
颁奖机构一般在10月份评出并颁布当年的诺贝尔奖得主,颁奖公告只公布最后通过的颁奖决定,以及相关赞辞。诺贝尔文学奖授奖典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自从诺贝尔文学奖诞生以来,中国作家就一直没有与此绝缘,但诺贝尔文学奖一致与中国作家无缘。
鲁迅、老舍、冯至、冰心、茅盾、巴金、李敖、余华、余光中、北岛、王蒙、莫言、贾平凹……都成为大家物色和青睐的获奖者,民间、学界、政界以及各界人马都在道说途闻,发表各种猜测、质疑、评论、炒作,专业的、非专业的杂糅在一起,令人真假难辨。
“民族之魂”鲁迅一度成为别人看好的对象,但他表示自己根本没有资格拿,颇有谦虚之意。至于老舍,就令我们有点遗憾。1966年,有人将老舍推荐到瑞典文学院评审,院士拿到其作品《猫城记》瑞典文版,评委们无不对此啧啧称赞,文中对人性丑陋的嘴脸、复杂的人际关系勾画得淋漓尽致,对邪恶与丑陋批判得十分深刻。
经过层层筛选,最后剩下五位候选人,老舍获得第一名,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将授予老舍。但此时的中国正值“文革”时期,老舍正受到造反派的迫害,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最终,老舍不堪重负,投湖自尽。因此,由于诺贝尔文学奖不授予过世者,故老舍只能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不禁令人唏嘘。
除了鲁迅和老舍,本人认为,余华、余光中、莫言、贾平凹这几位作家最有希望角逐诺贝尔文学奖。余华的《活着》用痛苦与悲伤谱写了一曲生命之歌,道出了生命的追问与思索,荡气回肠,震撼人心。余光中学贯中西,最终回归古典,对中华诗歌贡献良多,《乡愁》、《等你,在雨中》等名篇成为广为人知、脍炙人口的经典。
莫言、贾平凹都是著名的乡土作家,其小说的本质是乡土的,其乡村叙事写出了变迁下的中国农村的变革,以及变革中的农村人的改变,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底层人民的命运挣扎,颇能代表中国的形象。
诺贝尔文学奖固然选出了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例如萧伯纳、罗曼·罗兰、泰戈尔等,但是同时遗漏了一些作家,如高尔基、托尔斯泰、鲁迅……可见,诺贝尔文学奖不可能包罗万象。
每一个奖项都有特定的标准,它们都只能按照其自身标准进行评判,这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不必太介意。像某年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几本有探索性的作品被淘汰,有人叫王蒙怎么看待,王蒙说每个奖都有一套标准,以不评论为宜。
但必须指出,不入选宣布代表不先进,入选了也不代表什么。高尔基、托尔斯泰、鲁迅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世界大文豪,他们的文学成就远远超过诺贝尔文学奖本身;同时,入选了也见得很好。像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最终江郎才尽,吞枪自杀;又像1968年获得这川端康成最终走不出自身的心灵陷阱,煤气中毒身亡。
有时,文学作品没有一成不变的客观标准,鉴赏者的内心感悟成了主导的因素。文学鉴赏很复杂的,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像贾平凹创作的《废都》,就是最具争议性的小说,褒贬不一。
翻开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名单,我们会惊人地发现110年来获奖者几乎是欧美作家的天下,而且多是靠近瑞典的作家,简直可以说,越靠近瑞典,越容易获奖。
我统计了一下,一百多年来,亚洲作家5个,分别是泰戈尔(印度)、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以色列)、川端康成(日本)、大江健三郎(日本)、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非洲作家4人,他们是沃莱·索因卡(尼日利亚)、纳吉布·马哈富兹(埃及)、内丁·戈迪默(南非)、库切(南非);拉美7个,他们是列拉·米斯特拉尔(智利)、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危地马拉)、巴勃鲁·聂鲁达(智利)、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奥克塔维奥·帕斯(墨西哥)、德里克·沃尔科特(圣卢西亚)、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秘鲁)。
可见,诺贝尔评选委员会在地域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视野不够广。余光中说,诺贝尔文学奖不是世界性文学奖,虽然有点安慰的意思,但是无疑有其合理性。
还有,诺贝尔委员会选拔作家有点奇怪,有点不可思议。政治家丘吉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仅仅因为一份演讲稿;海明威文笔一般,除了《老人与海》,似乎少见佳作,竟然能获得殊荣;伯格森和罗素都是学哲学出身的,竟然获得文学奖,叫人质疑……
有人说,诺贝尔奖早已沦为西方国家的政治把戏,典型的例子是将和平奖授予刚上任的奥巴马。
听到这个消息,真令人哭笑不得。奥巴马才刚上任,能有什么成就呢?据西方媒体揣测,这是给奥巴马上“紧箍咒”,以防他执政越界。
中国作家之所以一直没有获奖,语言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评委一般看瑞典文,中国作家的作品却甚少被翻译瑞典文。
翻译出来还不行,还要看翻译得好不好,削弱或改变原著者的意愿,钝化了原著的艺术品味,那就不大好了。所以,文学翻译还是很难,翻译者不仅要有过硬的语言功底,而且要有精湛的文学艺术技巧。遗憾的是,评委只有一位叫马悦然的人懂汉语。
他曾尝试向评选委员会极力推荐流亡诗人北岛,但是终于没有成功。有人说,中国人可以直接翻译成外语。这可能是最糟糕的打算,这应该交给既有汉语基础,又有文学基础的人来做。
说到诺贝尔文学奖,就不能不能提到一个人,那就是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
高行健出生于中国江西赣州,上个世纪由于政治迫害,流亡海外。1997年加入法国国籍,因《灵山》获奖,获奖理由:“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2000年,新世纪的开局年,不早也不迟,偏偏给予中国人,这个时间尴尬啊,令人怀疑评选委员会有作秀的嫌疑。有记者问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有何看法,他说中国人能获奖,还是值得高兴的。没有读过他的书,不便发表评论。
但是,广大中国人还是不高兴。因为,严格来说,高行健是法国人,不能算中国人获奖了。话也有道理,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反映出评选委员会对本土人才的否定。还有,高行健本人牵涉国内政治,中国官方对其应该没有多少应受性。
想当年,很多人在政治层面费了不少唇舌。我看大可不必,那只是文学奖而以。至于高行健的作品,本人没有读过,不便评论。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世界上享有名誉的文学奖项,而中国作为新兴的大国,缺席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心理总有点不平衡。
中国应该说是具有文学气质的国度之一,像以前的科举应试就是靠文学的,因此中国人在历史上诞生了如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哪怕是像庄子这样的哲人,其言辞、文章都有一种潇洒脱俗的文学气息,如《逍遥游》本质上就是文学作品啊。
上千年的历史底蕴,上千年的文学积淀,中国文学构成博大精深的巨大体系,不是一时三刻就能领悟的,不是简单几个奖项就能驾驭的。泱泱大国怎会没有文学人才,我们的人才难道就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显然不是的。
外国人不理解中国文学,是不争的事实,这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文学上要消除大家的隔阂,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大家的共识,唯有加强交流。要加强交流,必须有平等意识,必须充分认识每个国家、民族之文学都有其特点,这与国家、民族的性质、阶级、气质、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关。
其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珍藏,我们要认识到其巨大的价值,认真挖掘其真实内在,唯我独尊、有你无我的态度是要不得的。文学不适用奥林匹克的标准,文学评选不是斗争,文学评选并不仅仅在胜负,而是确立一种在比较基础上的交流互动。
也许,我们批判别人太多,而反思自己较少了。中国近年来的文学创作环境不容乐观。“十六年文学”时期,我们习惯了政治话语的书写,束缚了文学的正常、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各种思潮迅猛涌来,国内人民思想大解放。
文学与经济得到了很好的结合,文学创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但还是虚假繁荣,文学创作还是没有多大实质性进步。由于市场化操作,中国的文学开始慢慢迎合消费者的口味,部分文学开始变得扁平化、庸俗化。
由于文学作品是批量生产,量大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财富,很多作家绞尽脑汁,多炮制美文,完成生产指标,却在思想、语言等层面走下坡路。
教育问题也值得关注。中国的语文不可说不重视作文教育,看,作文的分数越来越高就知道了。
但是,作文教学充其量是培养会考试的人罢了。在我看来,好的作文及好的作文教学,是多彩的,而不是单一的,但现在的作文恰恰如此。语文老师为了万无一失,让学生多捞点分数,以致学生们的作文都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例如,写人物,多是帮叔叔推车、父母打伞带我回去,都是老生常谈的桥段。我在高考前夕,真对我们的教育彻底失望:要让中国的教育培养出优秀的作家,完全不可能,因为我们要选拔考试高手。有志于文学事业的人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有时,新意不够带入考卷,一旦带入,往往被别人扼杀。因为,评判人内心早已有了一成不变的标准,这套标准据他们说,是可以提高分数的。虽然他们信誓旦旦地说,但我内心还是难以制止的抵触,不愿意按照他们的金科玉律来写,还是让自己的心灵自由地在文字里畅游一番。
因此,我往往受到老师的批评。我觉得那样做,不仅限制了独特的写作风格,而且还是压抑了特立独行的人格。老师叫你怎么写,你就怎么写,还是有些不好,严重的莫过于没有让学生开动脑筋去写,逐渐养成依赖老师指导的惰性。
当前作文教学,还是存在体裁上的歧视,像多数省市的中考、高考作文都要求除诗歌、戏剧外的体裁。作文训练没有抓好基本功,例如是日记、随笔的训练,而是一味地训练大作文,高谈阔论地互相评价对方的文章。不是说这些内容不重要,而是作文训练应该从笔头抓起,而不是口头抓好,无论你说得再天花龙凤,你不动手写一写,想有进步都难。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一点一滴地积累、奋斗、进步的,写作也不例外,因此抓好作文的基础训练尤为关键。
说实话,为了奖项而写作,莫过于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在越写越偏离文学意味的道路上,写作者会发觉自己的努力离文学的境界愈发偏远,自己还浑然不知走了歪路。
走不到目的地,心里顿时会萌发一种虚无感,由虚无感引起苦痛,有时人们会用轻生来摆脱。歌德说,只有民族的文学,才是世界的。原创性、超越性是文学创作的根本要求,只有这样,世界文学才能缤纷多彩,才能持久稳定地繁荣下去。
倘若每个作家都按照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来写,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呈现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局面,是危险的事情,背离文学的本质,也扼杀了世界文学的健康发展。
在我看来,写作需要一定技巧,也需要一定心态做保证。
陕西作家路遥到乡下写作,写出了百万字小说《平凡的世界》;陈忠实也是这样,一个人住到祖屋写作“垫棺作枕”之作《白鹿原》。这些事例都表明,写作者需要平静的心态,平静的心态成就写作者的成就。我欣赏路遥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讲的一句话: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才有可能把握历史性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
是的,作家不过是精神劳动者罢了。高尚的光环下始终逃不了平淡、实在的劳动,好高骛远、心浮气躁是文学创作的大忌,归于平凡的心态才能我们的文学之路越走越宽。
作为写作者,面对新时期的文学现象,应该在纷至沓来的文学乱象把握文学的真谛,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韬光养晦,无所为而为,在弘扬世界文学的多元化的前提下,努力建立起自己民族、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
实践无极限,文学的实践也没有止境。文学评奖,不过是提出先进,引出模范,肯定劳动者的价值,同时以此为契机,鼓励文学创作者精益求精,不断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品,但愿中国作家有更多优秀的作品诞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