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你认为鉴赏竹画的标准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18-12-19

0 0
看人个人对画的感觉

2018-12-19

0 0
    我国的画竹艺术,历史悠久,自三国、晋开始,及至南北朝隋唐五代逐渐发展,经两宋的提倡,在画竹的艺术创作技法和理论探讨上,都积累了不少经验。唐以前多着重对竹的生机形态自然美的表现,形式上多钩勒着色。
  两宋以后还盛行墨竹,文苏提倡“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是以景促情,借景抒情,重作者的感受和表现。  在表现形式上,形成为工笔,写意或兼工带写,不过南宋以后更偏重墨竹艺术的发展。
  以下就其艺术特点略述个人的看法。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越不同的时空,经历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一、我对国画竹子的认识  说到中国画,不仅让我联想到了国画竹子,竹子虚心有节、不畏霜雪、风韵独具,使它成为我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它独有的品质而被历来的文人墨客所赞颂。
  它不卑不亢,不屈不挠,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欢它高风亮节的品性,我亦独爱竹子的这种品性。    很荣幸选到了《中国画》这门课程,让我有了一个走进中国画的机会,也给了我一个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机会。
  通过学习《中国画》,我学到了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对中国文化也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画的分类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可以从表现手法上分,可以从画科内容上分,亦可以从用色上分。  从表现手法上可分为写意、工笔和兼工带写,而从画科上又可分为山水、花鸟、人物等。
  而从其小类又可再分下去,真是繁之又繁。中国画笔端的表现手法不是一般人短时间内可以学会并熟练运用的,主要有钩、皴、点、染等多达十七种,对于我这样很少接触艺术的工科学生来说,即使发扬那种刻苦钻研、不怕累、不怕烦的精神也难以搞清楚这十几个字的意思,更别说去动手了。
    不过,虽然我对中国画了解的很少,对于中国画的形式我倒是知道一点,听到老师讲起那节课是感觉听温暖的,因为我家里的堂屋就有一张中堂,所以对其还是有一点点了解的。中国画的形式主要有中堂、条幅、小品、镜框、卷轴、扇面、屏风、长卷等。
  对于中堂,我们村几乎每一家都有,不过最近几年以为装修,很多人选择了大大的玻璃来代替中堂,不过,个人感觉还是中堂比较好,因为毕竟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更有韵味。  对于扇面,我们也不是很陌生,因为生活中,电视上随处可见,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唐伯虎的那把扇子,电视上不知道出现多少遍了。
   二、苏轼“画竹必先成竹于胸” “心中之竹不是手上之竹,手上之竹不是纸上之竹,纸上之竹不是心中原有之竹”。对于画竹的理论,最为精辟的见解莫过于“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了。  这是东坡画竹心得的高度概括。
  东坡戏墨,突出其“神”,“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即是最好的佐证。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顾形了,“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近因院画记》),因此若要画好竹,必先知竹之常形、常理。
    因此,对“成竹在胸”我们不妨这样理解,首先胸中当有竹的形,知道竹子的各种形态,这才有画竹的根本;但要让画有“气”,最重要的,胸中当有君子之心,方能挥洒卷上,使墨竹为墨君。
  东坡提倡神似,画以传神为贵,看重墨竹所传达出的作者的精神世界。他赏文与可的墨竹时便始终依照着这种审美的方法。   三、郑板桥画竹 郑板桥的绘画,体貌疏朗,风格劲健。其墨竹,巧妙地运用了笔、墨、水三者,忽浓忽淡,干湿并用。
  其造型常见“见繁削尽留清瘦”的修竹,竹竿虽细,却细而不弱,坚韧挺拔,富有弹性,“如抽碧玉,如削青琅 ”,十分雅脱;枝叶颇简,切又颇肥,似桃、柳叶,仍不失竹意,反而更添清高劲节之象征。  在他的画上,竹竿、竹节、竹枝、竹叶都来于自然中的竹,而又高于自然的竹。
  画竹时立竿有三难:一是位置,二是笔力,三是墨韵。在他的画上,这三者达到了完美统一。他的墨竹,不论篇幅大小,都有极强的空间感。为了达到此种效果,他一方面借助墨色的浓淡,同时还靠巧妙的布局,竹竿、细枝和竹叶的自然穿插搭配,正侧向背的真实表现。
    画上的一切似乎都合乎透视原理,但这种效果不是来自人为的死板刻画,而是信手得来的。总之,多而不乱,少而不疏,气韵生动,形成脱尽实习、清劲秀美的艺术风格。 郑板桥爱画兰、竹、石,尤其擅长画墨竹,他画的墨竹最为娴熟精彩,风姿绰约,名声很大,“不独海内宝之,即外服亦争购之”。
    当时郑板桥的书画被广大人民视若拱璧,重金难求。《墨竹图》,纸本,水墨,170厘米×75。2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左侧题款:乾隆丁丑孟夏之月为织文世兄画并题板桥老人居士郑燮。
  画一丛竹林,欲通过水墨上的浓淡处理和竹叶的疏密来表现出竹叶轻盈摇曳的感觉。从其气韵、墨趣等方面来看,十分符合郑板桥“运用笔、墨、水三者,忽浓忽淡,干湿并用”的绘画风格。   郑板桥对大幅作品的处理亦有其独特的艺术心得和风格。
  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乾隆二十六年作的《墨竹图》四条屏,222。5厘米×252厘米,纸本,水墨。是图分为五组布局,每组之间互有联系,掩映有情,构成洋洋大幅。竹竿瘦劲挺拔,墨分浓淡,层次清晰,竹叶刚健有力,堆迭疏密合理,错落有致,浓淡干湿,衬托相宜。
    迎风舒展,低昂有情,得自然之妙。他把长篇题款穿插在竹竿之间的空白处,与画面融为一体。在题款中板桥把画大幅竹的难度、步骤与技巧道述出来。   中国画是很讲究意境的,郑板桥的画,往往是以“少少许,胜人多多许”,虽“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却“竹中有竹,竹外有竹”,具有“渭川千亩”的艺术境界。
     四、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 在画竹艺术的传统中,含有强烈的社会性,古人画竹于劲拔凌云,瘦节不辱和坚贞气质等,给人们以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板桥说:“盖竹之体、瘦劲孤高,凌云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
    ”是画竹也是画家自己心灵的写照,既真实写竹的本性,又表现人的高洁情操。     社会一切事物都在发展,艺术是社会产物,必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文与可画竹,历史上都认为是代表人物,苏东坡继承了文与可的画竹艺术,在艺术理论上也有所发展。
  他虽感兴而画竹,但却能构思精到画《万竿烟雨图》,看到灵壁怪石而画《丑石凤竹图》,有时兴起,一笔直上中间不分节次。  有说他在衙内兴到即用案上朱笔画朱竹,在笔墨技法和题材配景上,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希望对你有用和帮到你。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书画美术
书画美术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