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诗歌

如何理解评析《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全部回答

2016-06-25

52 0
    本诗以运用奇特的想象塑造魂丽的意境而著称,尤以不食人间烟火的新奇仙境为人称道。 第一小节写入梦的缘由。先突出天姥山,因为仙山“瀛洲”实在难求,而天姥山却可以游览。然后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
  以比邻的天台作比,用“四万八千丈”先极言“天台”之高,然后说与天姥相比仍然是小巫见大巫。  诗人之所以要极力渲染天姥山高峻挺拔,几乎超出尘世,正是为下文梦幻仙景的出现作铺垫。
   第二小节先渲染所在地剡溪凄清的美景,而进入这个美景是月神送他前往,显然这已不是凡间了,“我”也似已成为精灵,由月神送达天姥山脚下,并且还有幸瞻仰谢灵运故迹。穿上谢公屐,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才到半山腰就开始出现奇观:一是见太阳从海上升起的奇观。
  二是闻天鸡,此鸡是掌管天下黎明的神鸡。这样的景观显然已接近仙境了。“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概写一路奇景,“花”让人“迷”,“石”令人“倚”,奇景不可胜数。接着从声色两方面描绘已经临近仙境:“熊咆龙吟”造声势,“云青青”“水澹澹”着色彩。
    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呼之欲出。采用先声夺人法先造声势,连用声响列缺霹雳,丘峦崩摧”;“訇然中开”。接着展示仙界大背景“青冥浩荡不见底,曰月照耀金银台”。然后细写衣着坐驾——“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与此同时仙人们纷纷亮相——“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仙之人兮列如麻”。   第三小节,梦中惊醒后生发感慨,并显示全诗主旨。由刚才的梦境上升为“万事”,进一步扩展为“古来”,慨叹它们都如过眼云烟。
  不如做自己想做的事一一访名山吧!虽然如此,不能妥协的地方坚决不能妥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句一经呼出即成传诵的名句。这一主旨句照亮全篇,天生我才,终不见用,寄情山水,决不妥协。  这是斗争的宣言,是对自身尊严的维护,也是对个性的弘扬,更是民族精神的精髓。
   这首诗的主观意图本颇有消极意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潇洒脱俗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贯穿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诗歌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舞蹈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诗歌
诗歌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