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军事

二战时侵华日军的骑兵部队请介绍一下?

我只知道黑森骑兵团,电视剧“新四军”和“亮剑”里多出现过黑森骑兵团马匹是不是伪蒙地区为主?

全部回答

2009-06-04

0 0
    实际1937年前后在中国战场上,侵华日军陆军的骑兵部队还远不止一个旅团。研究侵华日军的战斗序列可以发现,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日本驻中国的骑兵旅团有4个,骑兵联队25个。
  日军骑兵主力在日本的关东军的编成内,计有骑兵第1旅团,骑兵第3旅团(驻佳木斯、其后隶属于第5军),以及骑兵第4旅团(驻海拉尔)。  “七·七事变”后,骑兵集团(辖骑兵第1、第4旅团)由关东军调任华北方面军。
  骑兵旅团通常由两个骑兵联队和一个骑炮联队编成。如隶属12军的骑兵第4旅团,旅团长藤田茂一少将,下辖骑兵第25、第26两个联队,以及骑炮第4联队和辎重队。 日本“三二式”骑兵军刀(俗称“马刀”),全称应为“三十二年式骑兵军刀”。
    此刀是日本明治三十二年(1900年)正式装备日本陆军,故称“三二式”。“三二式”军刀有甲、乙两个型号。“甲型”又称“长身型”,全长1。002米,全重1。35公斤,为日军骑兵士兵和下士官用;“乙型”又称“短身型”,全长0。
  92米,为日军宪兵和陆军下士官用。甲、乙两型军刀的区别在于甲型较乙型长8厘米。  此外,甲型军刀护拳(我军称“握把护圈”)内有皮的“指挂”。 “三二式”骑兵军刀,刀身较传统日本刀直,护拳和“指挂”均为西洋风格,便于马上单手劈刺。
  日军认为“三二式”军刀在仪仗之时,由于西式的护拳大,便于马上长时间的“肩刀”(清末至今我国骑兵称“抱刀”),而日本刀的棒状刀柄不便“肩刀”和单手劈刺。  日军“三二式”骑兵军刀随身佩带时挂在腰带左侧。
  乘马行军时,军刀悬挂在马鞍右侧后方。 日军骑兵基于日俄战争的经验,重视白刃战。从日军的资料中看,日军骑兵的军刀劈刺,动作简单实用。主要为“刺突”(我军骑兵称“前刺”即刺杀立姿目标)和下刺(刺杀卧姿目标),以及“斩击”,即军刀由后向前劈和向后劈(即我军骑兵称之为“右下劈”)。
    值得一提的是日军骑兵军刀由后向前的“斩击”可借马的冲击力,杀伤面大,且省力。这使我想起土耳其和伊朗骑兵善使弯刀,杀敌时策马冲击将弯刀刀背与肘部平持,同时借马的冲力和肘的推力,其刀锋平划敌人,使其首级落地。
  我在清末新军《训练操法详晰图说》中看到《马队操法》中骑兵劈刺的徒马、乘马的军刀教练,刀法明显有中国武术刀法中的“缠头过脑”的传统技法,结合西洋军刀操法,力避华而不实的花架。  随着骑兵在现代作战中直至现在我军骑兵的军刀使用只讲“向右劈”和“左、右下劈”以及“左、右前刺,左右下刺”几种刀法。
   日军骑兵使用的“三八式”骑枪,为马上背负和使用便利,设计短小,全长966厘米,重3。34公斤,口径6。5毫米,主要装备日军骑兵、通信兵、辎重兵。  由于“三八式”骑枪枪与刺刀的分离设计,装上制式的“三○式”刺刀之后,重心变更,因而命中率低下。
  据当年日军步兵学校射击实验,“三八式”骑枪在距离500米以内的射击精度与“三八式”步枪相同,在1000米的距离上,弹着只有15%。为此,明治四十一年(1909年),日本在“三八式”骑枪的基础上,参考意大利步枪可回折的枪刺,于明治四十四年(1912年)设计生产了“四四式”骑枪。
    “四四式”骑枪将35厘米的三棱锥形枪刺安装在枪上,行军状态时,将枪刺内折于枪管之下。使用时,压下枪刺卡笋,使枪刺由下向前打开成战斗状态,便于射击后立即乘马袭击。“四四式”骑枪较好的解决了射击精度问题,同时解决了日军骑兵装备骑兵军刀和刺刀两重白刃装备问题。
  据说,“四四式”骑枪引发了日军骑兵战术上的变革。  “四四式”骑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日军出兵我国青岛时,侦察骑兵使用。日本资料显示,在侵华战争初期,日军一个步兵师团装备“三八式”步枪7000枝,“三八式”骑枪800枝,“四四式”骑枪300枝。
  侵华日军骑兵第4旅团,即所谓“成兵团”大量装备“四四式”骑枪。 在军马的取得与教育上,在日本与朝鲜共设有八所军马补充部,幼马从马匹饲育者购入之后,会先在军马补充部饲养四年。  而到了马匹五岁那年的秋天,小马就要「下部队」。
   到部队报到的小马要先接受称为「新马调教」的新兵训练。训练长度约一年,由步兵联队的兽医官负责。训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长七个月,以各种运动方式以及部队行军训练为主;第二阶段长五个月,以训练马匹持久耐力为主。
    接受新马调教的马匹会举办检阅仪式,在联队长完成检阅之后马匹就会分发到各个基层单位。完成训练分发到各单位的马匹役期为十年。 各基层单位每天起床后首要工作就是要完成马厩勤务。
  每天起床后早饭之前,各单位马匹都要从马厩中牵出,洗刷马匹、清理马蹄,同时提供马匹草料;天气晴朗时更要把马厩中让马匹睡眠休息用的干草,搬到太阳下曝晒干燥。  整个马厩作业约需一小时时间,根据营务相关规定,各单位必须完成所有马厩作业,并且把马匹都喂饱之后,部队人员才准吃早饭。
   军马每天须喂食三次,平时四料包括:大麦、干草、食盐等等,战时的军马口粮则包括了其它麦类、豆类、燕麦等等。 由于马匹比人类需要更大量的饮水,水分不足时会引发马匹腹痛及疝气,是军马生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战场勤务相关规定及明定部队行军宿营时首要任务是为马匹提供充足饮水,必须待马匹饮水完毕才能提供士兵饮用水。
    而为了马匹的安全与健康,马厩必须廿四小时派遣卫哨。   日本马的品种 原产的日本马有8种:托加拉马(鹿儿岛-现126匹)、御崎马(宫崎县都井岬-现29匹)、木曾马(长野县开田村、岐阜县-现136匹)、野间马(爱媛县今治市野间-现76匹)、北海道和种马(北海道-1857匹)、对州马(长崎县上县郡、下县郡-现120匹)、与那国马(冲绳县八重山群岛-现19匹)、宫古马(冲绳县宫古群岛-现103匹)。
    现存数量最多的当然是北海道和种马。改良后的日本国产马主要有以下几种: 阿拉伯马(Arabian)   原产地阿拉伯半岛,以优美的体形和轻快的动作闻名于世。
  另外耐热和持久性强。大正、昭和天皇的座骑都是阿拉伯马。公开场合昭和天皇阅兵时骑的都是白色的阿拉伯马。  天皇的近卫骑兵和马车所用的也是阿拉伯马。 盎格鲁诺尔曼马(Anglo-Norman)   法国诺曼底地区的诺尔曼马和纯种马的混血。
  作为军马,给与日本的国产马于重大的影响。由于日本的骑兵之父:秋山好古曾在法国留学骑兵,所以秋山好古也极力向陆军省推荐盎格鲁诺尔曼马。  除了最初明治建军时,邀请来的法国军事顾问团给与日本骑兵重大影响之外,秋山好古的建议也是日本骑兵战马有75%采用盎格鲁诺尔曼马的原因之一。
   日本陆军还根据战马用途将战马分类为炮兵挽马、辎重挽驮马、战列驮马,使用马匹的种类大致按照上述的日本马品种。而骑兵基本上都是使用盎格鲁诺尔曼马,规定骑兵用马的标准身高(马肩胛骨到前蹄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53厘米,体重460公斤左右,无累赘之肉。
     。

2009-06-04

568 0
    转载一个关于日军骑兵的资料: 源于网络 “谢幕”的日本骑兵 熟悉日本历史的人知道,1575年4月,武田信玄过世之后,其子武田信赖率15000骑兵与德川家康和织田信长战于长筱城。
  此战,武田家世代经营的铁甲骑兵被织田军的火枪打得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这是日本战史上火枪第一次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日本的骑兵从此走向没落。然而,日本没落的骑兵也参加了侵华战争。
   日本伊藤正德在《日本军血战史》一书中扬言:“在中国中南部的战场,自一九四二年以后,骑兵已经完全替代了汽车部队,而在缅甸也同样壮观。虽然骑兵战即将成为历史陈迹,但在世界骑兵战的闭幕中,精彩的谢幕却在中国上演,缅甸之役也是其中一幕。
    ”书中特别提及以藤田茂一少将的骑兵第4旅团,1945年4月的老河口之战,称之为“荣获殊勋”。对此,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翻阅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写的《昭和二十年的中国派遣军》一书中《老河口作战经过》的章节。
  我找到了日军骑兵第4旅团在老河口作战中的表现。骑兵第4旅团骑炮兵第4联队在攻击发起前即遭美军飞机轰炸,“该联队本部干部尽被炸死”。  旅团所辖骑兵第25联队进攻老河口北门,遭中国军队顽强抗击,“第2中队长夏目大尉、联队炮中队长锻冶大尉相继战死。
  联队长做好全部被歼的准备,命令烧毁密码本。傍晚奉旅团命令中止攻击,……支援的独立步兵第30大队两次攻击也告失败。”攻击老河南关的骑兵第26联队,因城墙上中国军队的猛烈射击,“加之汉水对岸的炮击,难以前进,战况呈胶着状态。
    联队长31日正午奉旅团长命令撤退,脱离困难的战场。……第115师团长杉浦中将令骑兵旅团到后方恢复战力,由第115师团接替攻占老河口”。这么说,骑兵第4旅团老河口之战,并非“荣获殊勋”而是攻击受挫,被撤换下来。
   我又在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写的《缅甸作战》一书中寻找对日军骑兵的记述。  日军第55师团川岛大佐指挥的骑兵第55联队攻击缅甸重镇毛淡棉,“然而川岛部队占据的市区地段较为平静,周围亦未发现敌军活动。
  ……但令人诧异的是,处于扼守该敌退路位置的骑兵队,竟未发现败逃之敌,不知何时渡过萨尔温江逃向对岸。”由此可知缅甸战场上的日军骑兵,进攻未见敌人,防御也未见敌人。  日军的“正史”记载,日军骑兵在中国和缅甸战场就是如此“精彩谢幕”的。
     还是伊藤正德的《日本军血战史》记载,早在大正八年即1919年,国司伍七中将即提议废止骑兵,而决定却是在昭和十一年,即1936年,日军参谋本部的兵备发送会议决定废止日本陆军的骑兵。由于日本的秩父亲王的力主,保留了一个骑兵旅团,即骑兵第4旅团,代号“成兵团”。
    实际1937年前后在中国战场上,侵华日军陆军的骑兵部队还远不止一个旅团。研究侵华日军的战斗序列可以发现,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日本驻中国的骑兵旅团有4个,骑兵联队25个。
  日军骑兵主力在日本的关东军的编成内,计有骑兵第1旅团,骑兵第3旅团(驻佳木斯、其后隶属于第5军),以及骑兵第4旅团(驻海拉尔)。  “七·七事变”后,骑兵集团(辖骑兵第1、第4旅团)由关东军调任华北方面军。
  骑兵旅团通常由两个骑兵联队和一个骑炮联队编成。如隶属12军的骑兵第4旅团,旅团长藤田茂一少将,下辖骑兵第25、第26两个联队,以及骑炮第4联队和辎重队。 侵华作战中,日军的骑兵联队和骑兵大队、中队,分别编在日军的师团和旅团序列中,如第1、2、3、4、5、6、7、8、9、10、11、12,以及40、41等师团各辖一个骑兵联队。
    其骑兵联队的番号与所在师团的番号相同,如骑兵第1联队隶属第1师团,骑兵第8联队隶属于第8师团,又如驻山西临汾的侵华日军第41师团为侵华战争需要而编成之时,即将原驻日本习志野的骑兵第15联队改为骑兵第41联队。
  有的师团下辖骑兵大队,如第13、18、第101、第114师团。  一些独立混成旅团辖骑兵中队,如独立混成第2、第11旅团下辖独立骑兵中队,又如在21军编成内的近卫混成旅团,下辖近卫骑兵中队。
  这些日军的骑兵部队在中国战场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战绩”,在日军侵略我国东北之初,其骑兵古贺联队即被我锦西抗日民团歼灭。 日军骑兵训练,曾参加侵华战争的日本作家伊藤桂一在《山西的骑兵队》一文中说:初年兵,即新兵的训练是步兵教育和乘马教育并行。
    上街徒步教练,下午是乘马教练。乘马训练的内容有乘马袭击和军刀斩击的演练。而作家所在的骑兵第44联队在1941年解散,作家本人改为步兵,至1943年,纯粹的骑兵部队为汽车部队所替代。
   日本“三二式”骑兵军刀(俗称“马刀”),全称应为“三十二年式骑兵军刀”。此刀是日本明治三十二年(1900年)正式装备日本陆军,故称“三二式”。  “三二式”军刀有甲、乙两个型号。
  “甲型”又称“长身型”,全长1。002米,全重1。35公斤,为日军骑兵士兵和下士官用;“乙型”又称“短身型”,全长0。92米,为日军宪兵和陆军下士官用。甲、乙两型军刀的区别在于甲型较乙型长8厘米。
  此外,甲型军刀护拳(我军称“握把护圈”)内有皮的“指挂”。   “三二式”骑兵军刀,刀身较传统日本刀直,护拳和“指挂”均为西洋风格,便于马上单手劈刺。日军认为“三二式”军刀在仪仗之时,由于西式的护拳大,便于马上长时间的“肩刀”(清末至今我国骑兵称“抱刀”),而日本刀的棒状刀柄不便“肩刀”和单手劈刺。
  日军“三二式”骑兵军刀随身佩带时挂在腰带左侧。  乘马行军时,军刀悬挂在马鞍右侧后方。 日军骑兵基于日俄战争的经验,重视白刃战。从日军的资料中看,日军骑兵的军刀劈刺,动作简单实用。
  主要为“刺突”(我军骑兵称“前刺”即刺杀立姿目标)和下刺(刺杀卧姿目标),以及“斩击”,即军刀由后向前劈和向后劈(即我军骑兵称之为“右下劈”)。  值得一提的是日军骑兵军刀由后向前的“斩击”可借马的冲击力,杀伤面大,且省力。
  这使我想起土耳其和伊朗骑兵善使弯刀,杀敌时策马冲击将弯刀刀背与肘部平持,同时借马的冲力和肘的推力,其刀锋平划敌人,使其首级落地。我在清末新军《训练操法详晰图说》中看到《马队操法》中骑兵劈刺的徒马、乘马的军刀教练,刀法明显有中国武术刀法中的“缠头过脑”的传统技法,结合西洋军刀操法,力避华而不实的花架。
    随着骑兵在现代作战中直至现在我军骑兵的军刀使用只讲“向右劈”和“左、右下劈”以及“左、右前刺,左右下刺”几种刀法。 日本明治时期,在“三二式”骑兵军刀列装之前,士兵的军刀为“二十五年式”军刀,其特征是铁木结合的刀柄没有防滑的方格。
  而骑兵军官的军刀柄类似陆军的礼仪军刀,铜镀金和水牛角结合的刀柄上的花饰的多少,以区别尉官和佐(校)官。  这类的骑兵军官刀,抗日战争中曾被我军缴获。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厅中即有陈列。
   “三二式”骑兵军刀为我军所获之后,由于此刀的钢质优良、锋利,坚固耐用,重心适当,深得我军骑兵干部战士的喜爱。因而“三二式”军刀我军从抗日战争一直使用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老二军的同志都知道,老军长郭鹏中将有三件宝:望远镜、指北针和日本骑兵军刀。
    解放战争中,我骑兵二师蒙古族战士邰喜德创造了一次战斗用军刀手刃敌军27名的战绩。特别在我国西北的平叛、剿匪的作战中,骑兵军刀在我骑兵健儿的手中大显军威。直至1965年我军的“六五式”骑兵军刀列装,“三二式”军刀才被我骑兵干部战士依依不舍地上交。
   “四四式”骑枪枪刺与“三○式”骑兵弹药盒 沈阳的一位空军的朋友送我一个当年缴获侵华日军“四四式”骑枪(俗称“马枪”)的三棱枪刺。  由此我饶有兴趣的从我国和日本的兵器资料中搜寻研究当年日军的“三八式”和“四四式”骑枪。
   日军骑兵使用的“三八式”骑枪,为马上背负和使用便利,设计短小,全长966厘米,重3。34公斤,口径6。5毫米,主要装备日军骑兵、通信兵、辎重兵。由于“三八式”骑枪枪与刺刀的分离设计,装上制式的“三○式”刺刀之后,重心变更,因而命中率低下。
    据当年日军步兵学校射击实验,“三八式”骑枪在距离500米以内的射击精度与“三八式”步枪相同,在1000米的距离上,弹着只有15%。为此,明治四十一年(1909年),日本在“三八式”骑枪的基础上,参考意大利步枪可回折的枪刺,于明治四十四年(1912年)设计生产了“四四式”骑枪。
    “四四式”骑枪将35厘米的三棱锥形枪刺安装在枪上,行军状态时,将枪刺内折于枪管之下。使用时,压下枪刺卡笋,使枪刺由下向前打开成战斗状态,便于射击后立即乘马袭击。“四四式”骑枪较好的解决了射击精度问题,同时解决了日军骑兵装备骑兵军刀和刺刀两重白刃装备问题。
  据说,“四四式”骑枪引发了日军骑兵战术上的变革。  “四四式”骑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日军出兵我国青岛时,侦察骑兵使用。日本资料显示,在侵华战争初期,日军一个步兵师团装备“三八式”步枪7000枝,“三八式”骑枪800枝,“四四式”骑枪300枝。
  侵华日军骑兵第4旅团,即所谓“成兵团”大量装备“四四式”骑枪。亦不知我手中这个“四四式”骑枪枪刺是不是来自日军的“成兵团”已不可考。   日军骑兵弹药盒形式不同于步兵“三○式”弹药盒,携行方式也不一样。
  通常是一个弹药盒由皮带左肩右胁背负,也可穿挂在腰带上。日军骑兵弹药盒开启较步兵“三○式”前弹盒方便,可容纳30发子弹,中间还有一个枪油壶。而步兵“三○式”弹药盒的枪油壶则装置在后弹盒外侧。我手中这个日军骑兵弹药盒是北京军品收藏爱好者王锋小友为我搞到的。
     马镫与马靴 我手中的日军骑兵马镫是日军自明治以来的制式装具,与我军骑兵的马镫相较,显得纤巧,不知是否出于减负的考虑。提到日本的马镫,有人说:“令人不解的是日本古坟里的壁画,画面上,墓主身穿合体的衍缝棉衣,穿着铠甲,有的还有纹身;他们骑在马上,脚插在马镫里。
    这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打扮!我们知道弥生人几乎没有马,不可能发展出这么完善的骑兵装备。我们还知道,朝鲜和汉族都是以步战为主的民族,也不可能把完善的骑兵装备传到日本。那么这种完善的游牧文明来自哪里呢?是匈奴人还是古通古斯人?我们无法考证。
  ”对此,我国史料以及考古和西方学者都证明,马镫是中国人发明。  马镫是骑兵重要装具,我国南北朝时,马镫的出现和马鞍的改进,使骑兵的战斗力进一步提高。而在此之前,秦汉时的骑兵因没有马镫,骑手两脚悬空,没有着力点,不利于马上格斗。
  正如顾准先生所言,马镫的出现“立即使白刃战成为可能”。我军骑兵的《军刀教练》中要求斩劈时“将上体倾向前方,同时用右手迅速将刀举起,两膝夹紧,右脚用力踏镫……”可见马镫在军刀劈刺中发力的重要作用。
     我还收集到一双1939年日本制造的“昭五式”骑兵士官和士兵的原皮色的马靴。这种马靴日本陆军下士官也配发,因此又称“下士官长靴”。日军军官着长靴,有黑色和棕色两种,其步、炮、辎重兵军官长靴与骑兵长靴的区别在于靴筒,靴筒平口为普通军官长靴,而骑兵长靴为斜口。
     日军步、骑兵的下士官和宪兵,以及野战军乐队配有牛皮原色的“脚绊”即护腿。这比打绑腿方便,而较皮靴轻便灵活。陆军军官是棕色外光皮护腿,其上有两组皮扣。而骑兵的皮护腿通常为三组皮扣。
  我收集到的日军皮护腿为缴获日军骑兵的用品。此外,我还有一个日军的折叠细帆布水筒。    这是每个骑兵饮马的基本用具,平时系于马鞍之上。 我收集到的日军骑兵装具虽已与骑兵这个传统的兵种一同走进历史。
  但这些抗日战争的战利品见证了日军侵华战争的烽烟和共和国骑兵发展的曲折历程。每当看到这些战利品,便会怀念姚?础⒖到∶瘛⒒坪竦戎疃喙ρ恐钠锉臁?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军事
公务办理
求职就业
时事政治
其他社会话题
法律
宗教
军事
军事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