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哲学

如何评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

如何评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如何评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

全部回答

2009-04-01

0 0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学习心得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由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反映了当时马克思在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他第一次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对自己的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作综合性阐述。
    所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劳动异化问题。以往的国民经济学主要考察产品的流通、消费等宏观方面的问题,却往往忽视工人同产品的直接关系,从而就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指出了一系列的悖论:“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1]。
    于是劳动对于工人来说就成为了外在的东西,而不是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不觉得舒畅”[2]。  总之,归纳起来就是,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进行的是自愿劳动,而是在被迫的强制劳动,“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3]。
   既然人和劳动,也就是和自己的本质力量相背离,在劳动中品尝痛苦的话,在什么时候人们会感到快乐呢?“结果,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4]。
    于是,“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5]。 德国哲学向来以体系严密、逻辑严谨著称;而马克思的思想更是博大精深。这样来罗列难免有枯燥之感。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事例。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候,牛奶滞销。农场主把大桶大桶的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里,还有的在牛奶上洒上农药;相反却有大批的失业工人领不到面包,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的边缘上。  现实生活中另一个悖论是,煤矿工人整天挖煤,妻子儿女却在家中受冻受冷。
  这两个事例充分说明,劳动已经不是一个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过程,而是变成否定人类本质力量的过程。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感到的不是创造性活动的愉悦,相反是一种痛苦的梦魇。“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已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得劳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6]。
     在很长一段时间,学界对社会主义是否也存在人的劳动异化这点争论纷纷,意见不一。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一个人实现全面解放的制度;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人与劳动是合一的,就不应该出现劳动异化问题。
  但是,从现在看,至少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劳动异化不仅存在着,而且还相当严重地威胁人类本身。  人们并不是把劳动当作自己本质的内在要求,而是当作一种主要的生存手段。换句话说,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立物的现象,依然存在。
   比如,当代女作家铁凝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谁能让我害羞》。作品里最直接层面上的对立是物与人的冲突。送水少年面临的一个最明显困境是,送水而喝不到水。  这正是在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背景下,社会里一部分阶层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地位占有或享受更多的劳动产品或服务,而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却常常被漠视,甚至是被歧视的真实写照。
  因此,少年打扮自己,执意要喝口矿泉水的举动,正是他想要突破劳动异化的怪圈的表现,即由人的本质力量创造出来的反过来却成为否定人的本质力量的力量。  诚然,水本身没有价值,可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水成为上层生活方式的象征,成为人本质力量的对立物,其价值就超过了人的尊严,这就是物对人的异化。
  这样,少年和水不再是劳动的主客体关系,而变得势同水火;少年为对抗物的压迫所做的努力就显得幼稚、狂热和滑稽。 这里举出的例子只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但是在生活里随处可见。  另一个较典型的例子是农民工进城。
  他们在为城市现代化贡献力量的同时,自身的价值却没有得到城里人的相应尊重。经常是贡献着最大的力量,却拿着最少的工资,吃着最大的苦,自身却又没有任何保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异化问题应当值得我们充分重视起来。
  因为劳动异化总是否定着人类的本质力量。  只有让劳动成为人的本质需求,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实现共产主义。[完]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哲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哲学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历史学
哲学
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