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地球科学

全球变暖会使季风气候区冬季变冷吗?

全部回答

2009-02-06

0 0
     全球气候变暖 冬夏季风失衡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东亚季风区,位于世界最大陆地欧亚大陆与最大水面太平洋之间,受海陆关系的强大影响,有着十分显著的季风气候。
  东亚的冬季风来自冰雪遍地的北方大陆与北冰洋面,是十分寒冷与干燥的偏北气流;夏季风来自热带太平洋,是十分炎热潮湿的偏南海洋气流,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气流在它们之间的界面(即极锋)上相互冲突,是雨带与各种天气现象活跃的地带。
     我国大部分气候具有十分明显的季节变化 由于冬夏季风交替,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具有十分明显的季节变化。不但冬寒夏热,还有明显的雨季与旱季。特别是两种季风之间极锋附近的雨带随着季风进退而南北移动,是影响我国各地季节变化,特别是雨季长度、强度与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冬季风与夏季风在各季都能出现,只是它们的强度与影响范围随季节而变。在隆冬季节冬季风达到最大强度,迫使夏季风退出大陆;在盛夏季节夏季风达到极盛,冬季风退缩到阴山、贺兰山一线以北。
   在从冬到夏过渡的春季,北半球温度上升,夏季风的强度逐渐增加并向北推进,冬季风则逐渐减弱和退回北方,这就使得两者之间的极锋与锋面附近的雨带移向北方。  但是,春季北方大陆有大量积雪,融雪消耗大量热量,有利于维持冬季风的强度,故雨带向北推进的速度是缓慢的。
  特别是欧亚大陆东面的鄂霍茨克海等海域,在冬季受西伯利亚寒冷气流的长期影响,冰雪很多,在初夏6月,成为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最强的冷源。这就使得冬季风有可能同增强的夏季风在我国长江流域至日本一线长期相持,使雨带在这里停留,这就是梅雨季节。
    梅雨季节的降水量对长江流域与附近地区的降水年景与旱涝灾害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梅雨结束后,雨带移到北方,长江流域便出现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伏旱天气,这时如果没有梅雨留下的水分或梅雨不多,伏旱就会加强,并发展成旱灾。
   盛夏之后,太阳直射的纬度向南移动,北半球趋向寒冷,冬季风的力量又逐渐增强,而夏季风不断衰退,两种季风之间的极锋与雨带也随之南退。  由于夏季之后的秋季,没有地球因素的强烈影响,所以冬季风的南下主要决定于太阳辐射的衰退。
   季风影响下我国气候独有的特点 我国温度的季节变化十分显著。冬季由于北方寒冷气流的频繁侵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冷得多;夏季因为南方海洋气流的影响,又比同纬度地区闷热得多。  这种冬寒夏热的气候显然不利于多年生的作物越冬。
  炎热的夏半年是我国成为古代最先进的农业基地有利的气候条件,相反,多年生作物却难以度过寒冷的冬季,我国橘子、葡萄等作物的生长极限纬度要比其它地区低得多。 更重要的是,我国雨带随季风南北移动,使更大的纬度范围轮流得到雨水,十分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生物多样性与发展生态农业,从而取得更加丰富的众多名产。
    特别是,北半球回归线附近地区是有名的回归干旱带,这里沙漠很多,干旱地区广阔。但是由于丰富的季风雨,这个地带里却有两片很大的潮湿地区,这就是中国的长江流域与印度的恒河流域。
  这两个流域水热资源都十分丰富,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大与生物产量丰富的地区。中国与印度成为人口最多的文化古国,同这样的气候条件是有关系的。   但是,中国与印度却有地形上的差别,印度地势平坦,有范围辽阔的平原,能够开辟广大的农田;我国长江流域则是山水湖泊交错,不但风景秀丽,而且是发展各种生态模式与修建名山古刹最好的生物产业基地。
   季风也因其很大的变率而灾害频繁,特别是我国的冬季风是来自欧亚大陆北部与北冰洋的寒冷气流,受到极地温度和西风带各种波动的影响;而夏季风又受到南方涛动,如厄尔尼诺的影响。  因而是一个旱涝、冷热灾害严重与频繁的地区。
   全球变暖对季风活动产生严重影响 季风不但影响人类,人类也能影响季风。现在,增温作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也会对季风活动产生严重的影响,特别是极地及附近高纬度地区增温幅度最大,达到全球平均增温幅度的两倍。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预测,到2040年左右,北冰洋的万年冰将消失。这个变化将严重削弱冬季风,增强夏季风,并将明显影响到各地,特别是季风地区的气候。 首先,冬季不会像过去那样寒冷,其结果是,两种季风的强度与交替的时间不得不随之发生很大变化。
  在春季,夏季风推动冬季风北退的过程将会加快,阴雨绵延的梅雨将缩短成一阵与几阵雨的短暂降水过程,而伏旱将会延长,这将使我国南方的水荒加重,对农业生产显然是不利的。   同时,全球增温将使大气含水能力与不稳定性增加,使强对流天气,如台风、龙卷风、暴雨与沙尘暴等天气增加;季风气候的变率更会明显上升,使旱涝灾害增加。
  这个重大变化必然要求人们作出必要的反制。其中包括增加突发性天气、水文与海洋等灾害的应对和水分的拦截与利用的能力。  兴修水利、全面绿化、开发土壤与地层蓄水能力以及建筑物绿化、工业系统生态化都是当务之急。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地球科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地球科学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建筑学
心理学
数学
天文学
工程技术科学
化学
环境学
生态学
物理学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