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标点是对文字句义的分节,便于表达和理 解。广义的标点还应包括非书写形式的标点, 如间空、大写、分段等,并把非书写形式的标 点作为研究对象。
汉语标点史溯源到甲骨文中使用的线条和 间空作为分词分段的手段。
钩识号从先秦至少 到汉代一直用来断句。《说文解字》中收入了两 个符号“〗”、“、”,这两个符号不是文字,而 是标点,是汉语早期的句读符号。 “。”号最早 见于西周金文,后来用法日益丰富,相当于顿 号、逗豆、分号、句号、章节号等。
“、”号的 源头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其形体有几种变 体:大圆点、中圆点、小圆点、长顿点、短顿点,其作用相当于篇号、章节号、句
号、分号、 逗号、顿号、重文号。
虽然如此,中国的标点符号仍然单调。
19 世纪开始使用“。”作为断句,且从头到底,不 讲文法。
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人是清末同 文馆的学生张德彝。他的《再述奇》(现名《欧 美环游记》)一书中有一段话是介绍西洋标点 符号的:“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 甚烦。
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 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 ‘;’;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 之诧异叹赏者,则记‘! 问句则记‘?
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 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 一横如‘——’。
”虽然张德彝不是有意识地向 国内知识界引入标点符号,甚至有反对的口气, 觉得烦琐,但却在无心之中为中国语言符号的 发展带来了新风。
1919年4月,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 祖、周作人、马裕藻6名教授因为极不愿看到 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 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 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 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 “;”、“:”、“? ”、“! ” 一()《)等标点。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通令 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训令,我国第一套法定 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诞生。
[展开]
选购粉底霜时,应根据自己皮肤的状态、 性质以及季节和目的来选择。粉底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