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分析此唐诗格律
按古韵格律为……
平平平仄仄平平 (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讽刺诗。在唐代以前,汉代最为强大,所以唐人做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
这也是借汉的故事来讽刺本朝。寒食三天禁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烛赐给了皇帝的贵戚。 这件小事说明皇帝对贵戚近臣特别宠爱,但诗人写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飞花的奇丽景致开头,用东风拂柳的描写自然引出皇宫,好象是在称颂皇上的恩典,所以连皇帝都喜欢!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
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
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而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
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
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
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 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
[展开]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通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通仄仄 通平仄仄仄平平 斜读匣,与家押韵,要求有一定的平仄,押平声韵。
寒食·唐]·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xiá)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是唐朝大历十大才子之一的韩?写的这首《寒食》。
韩?(?-785?)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三年(754)进士。肃宗宝应元年为淄青节度使幕府从事。 后闲居长安十年。大历后期,先后入汴宋、宣武节度使幕府为从事。建中初,德宗赏识其《寒食》一诗,任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因许尧佐将他和柳氏的恋爱故事写成《柳氏传》而颇有名气。其诗多送行赠别之作,善写离人旅途景色,发调警拔,节奏琅然,但乏情思,亦无深致
。 明人有《韩君平集》。
《全唐诗》仅存诗三卷。
(寒食: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译文]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寒食节景象的诗。 诗歌首先描写春天时长安城的景象:暮春临近,全城处处花絮纷飞,表现出浓厚的春天气息。
然后再从这无限风光中摄取一道风景来进行具体描写: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家花园的柳枝随风飘拂。接着又将笔墨集中到王宫中的一个特殊景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递蜡烛。 诗篇从白天到夜晚,但重点在夜晚。
这首诗的首联,“春城无处不飞花”,想想大唐长安的胜景,飞花遍及各处,不似这等身在京城之中到处是堵塞的汽车,喇叭的噪音,那景色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诗意的灵感的。据说当年唐德宗特别喜欢这首诗歌,亲自赐予韩?一个“驾部郎中知制诰”,这是一个相当于皇帝机要秘书的显职,当时唐朝有两个叫韩?的,江淮刺史也是同名同姓同进士的韩?,所以传令的官员不知道皇帝要升官的是哪一个,于是德宗皇帝御笔亲自写下这首诗,告诉给这个韩?,这个故事一时传为佳话,也可见当时韩?的知名度很高。
诗歌的颔联,用一个御字点出了皇家园林的景致,飞花与斜柳构成了一幅美景,颈联和尾联抓住了一个宫廷中特有的插曲,寒食节这天,家家禁火,只有皇帝御赐蜡烛的可以点燃,以示为一种恩宠,但是这种恩宠首先给的是五侯,这里有个典故,东汉晚年桓灵二帝也是重用宦官的,汉桓帝曾经在一天之内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这里也暗指当时唐朝宦官的特权位置,大唐晚年两大政治问题,一个是藩镇割据,一个是宦官专权,宦官专权这一点是不属于此前的汉朝和此后的明朝的。
因为后两句,后人常将此诗归为讽刺类,意为讽刺特权阶层,以德宗的喜爱和韩?的本意来说,即便有讽刺,也并非特意而为,这首诗的经典意味其实我觉得恰恰是捉住了寒食节的特点而作,那种形象的逼真呈现使得作品给人一种更广阔和更美的视觉想象空间。
就像《乌衣巷》里面王谢的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样,昔日的五侯家的轻烟也早就消散,没有人御笔亲批的特权,只是民间共有的香火,寒食节很多人早就不过了,只是这诗句千百年来还流传,每每读到这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总是令人追怀,那个精神依旧充盈的时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