桅子花的果子可以泡水喝吗
栀子:别名黄栀子、山栀、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目前,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属卫生部颁布的第l批药食两用资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 、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能主治】 果实: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根: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 用于传染性肝炎,跌打损伤,风火牙痛。 【用法用量】 6~9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根1~2两。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备注】 (1)用...全部
栀子:别名黄栀子、山栀、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目前,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属卫生部颁布的第l批药食两用资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 、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能主治】 果实: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根: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
用于传染性肝炎,跌打损伤,风火牙痛。 【用法用量】 6~9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根1~2两。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备注】 (1)用于热病发热,心烦不宁等症。栀子善能泻火泄热而除烦。
在外感热病的气分症初期,见有发热、胸闷、心烦等症,可用栀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热、除烦解郁。如属一切实热火症而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症,可用本品配黄连等泻火而清邪热。 (2)用于热毒、实火引起的吐血、鼻衄、尿血、目赤肿痛和疮疡肿毒等症。
山栀又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的作用,用治血热妄行,常与生地、侧柏叶、丹皮等配伍;治目赤肿痛,可与菊花、石决明等配伍;治疮疡肿毒,可与黄连、银花、连翘等同用。 (3)本品又能泄热利湿,可用于湿热郁颉所致的黄疸、面目皮肤发黄、疲倦、饮食减少等症,常与黄柏、茵陈蒿等同用。
又用生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服,有消肿活络的作用,可用于跌仆损伤、扭挫伤、皮肤青肿疼痛等症,为民间常用的“吊筋药”,尤其适用于四肢关节附近的肌肉、肌腱损伤。 (4)栀子,一名山栀,轻清上行,能泻肺火,去肌表热,在外感热病、表里有热之际,能起双解的作用;本品苦寒泄降,又能泄三焦火,凉血清心热,可用于热病心烦;血热妄行及热淋尿血等症。
故山栀既能清气分热,又能清血分热。至于泄热利湿,可用治黄疸,也是它的特长。本品配黄芩,能泻肺火;再加淡豆豉,能双解表里之热,配以黄芩,能泻三焦火、清心热;配以生地、丹皮,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吐衄尿血;配以黄柏、茵陈,能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
过去在临床应用方面有山栀皮去肌表热、山栀仁清心热的用法,现在上海地区已予简化,均用整个栀子,不再分栀皮、栀仁。 历代本草著作论述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齄鼻,白癞,赤癞,疮疡。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主治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药性论》:杀 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乾,目赤种病。
《开宝本草》:味苦,大寒,无毒。疗目热赤痛,胸中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本草图经》:仲景及古今名医治发黄,皆用栀子,茵陈、甘草、香豉四物作汤饮。又治大病后劳复,皆用栀子、鼠矢等,利小便而愈。
其方极多,不可胜数。 《本草衍义》:仲景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治之。虚,故不用大黄,有寒毒故也。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张仲景《伤寒论》已著。
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去皮山栀子、火炮大黄、连翘、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二钱匕,服之无不效。 《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恼,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带,小便不利。 《药性赋》:味苦,性大寒,无毒。
沉也,阴也。其用有二:疗心中懊憹颠倒而不得眠,治脐下血滞小便而不得利。易老云:轻飘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又能泻肿中之火。 《汤液本草》:气寒,味微苦,性大寒,味薄,阴中阳也,无毒。 《象》云: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
杵细用。 《心》云:去心中客热,除烦躁,与豉同用。 《珍》云:止渴,去心懊憹烦躁。 《本草》云: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齇鼻,白癞、赤癞,疮疡。疗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仲景用栀子治烦,胸为至高之分也。故易老云:轻浮而象肺也,色赤而象火,故能泻肺中之火。《本草》不言吐,仲景用此为吐药。栀子本非吐药,为邪气在上,拒而不纳,故令上吐,邪因得以出。《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谓也。
或用栀子利小便,实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气清而化,膀胱为津液之府,小便得此气化而出也。《本经》谓治大小肠热,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其先入中州故也。入手太阴。栀子豉汤治烦躁,烦者气也,燥者血也。
血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躁者懊憹不得眠也。少气虚满者加甘草。若呕哕者加生姜、橘皮。下后腹满而烦,栀子厚朴枳实汤。下后身热微烦,栀子甘草干姜汤。栀子大而长者染色,不堪入药。
皮薄而圆,七棱至九棱者,名山栀子,所谓越桃者是也。 《衍义》云:仲景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以栀子豉汤治虚烦。故不用大黄,以有寒毒故也。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
既亡血,亡津液,脏腑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不可除。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去皮栀子火煨,大黄、连翘、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钱匕,服之者无不效。 仲景《伤寒论》及古今诸名医,治发黄皆用栀子、茵陈、香豉、甘草,四物等分,作汤饮之。
又治大病起,劳复,皆用栀子、鼠矢等汤,并利小便而愈。其方极多,不可悉载。用仁去心胸中热,用皮去肌表热。 《本草衍义补遗》:屈曲下行降火,又能治块中之火。《本草》云:去热毒风,利五淋,通小便。
又云: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即亡血、亡精液,脏腑无润养,风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之。 《本草发挥》:成无己云:苦以通之。栀子之苦,以涌虚烦。 洁古云:性寒味苦,气薄味厚,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阳中阴也。
其用有四:去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疗风热,是为四也。又云:栀子气寒,味微苦。治心烦懊憹,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又云:苦,纯阳,止渴。 《本草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