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躲灯”?为什么要躲呢?
。。。。。。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此节民间有挂灯、观灯、猜谜、闹社火之俗,又称“玩灯节”。合水民间春联、门神贴到这一天算结束。人们把门神剥下来折迭成闷葫芦,下端粘上用红绿纸剪的穗子,上端用一条线拴吊在炕壁上方,可以轻轻转动。 把春联剪成佛手或桃或果子形状,为孩子用高梁箭杆做成风车车执在手中,,迎风飞旋而转动。这天人们大都吃臊子面或其他佳肴,吃元宵的习俗较少。白天,人们成群结队,不是到城镇看社火,就是到庙会上看戏。晚上家家在大门口或院子里升挂灯笼,孩子个个手提各种形状的小灯笼嬉闹追逐。 午饭后,家家要捏制蒸做面灯,以供灶君等神灵,除过灶神的供灯外,给鸡窝蒸个驮面灯的鸡,象征“吉...全部
。。。。。。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此节民间有挂灯、观灯、猜谜、闹社火之俗,又称“玩灯节”。合水民间春联、门神贴到这一天算结束。人们把门神剥下来折迭成闷葫芦,下端粘上用红绿纸剪的穗子,上端用一条线拴吊在炕壁上方,可以轻轻转动。
把春联剪成佛手或桃或果子形状,为孩子用高梁箭杆做成风车车执在手中,,迎风飞旋而转动。这天人们大都吃臊子面或其他佳肴,吃元宵的习俗较少。白天,人们成群结队,不是到城镇看社火,就是到庙会上看戏。晚上家家在大门口或院子里升挂灯笼,孩子个个手提各种形状的小灯笼嬉闹追逐。
午饭后,家家要捏制蒸做面灯,以供灶君等神灵,除过灶神的供灯外,给鸡窝蒸个驮面灯的鸡,象征“吉星高照”;给粮食囤蒸个丑陋的老人双臂抱灯,称“健康老”,象征人寿年丰;给牲畜窑蒸个牛背驮灯,象征六畜兴旺。
所有灯芯全用干净的蒿枝卷上一层新棉花制成,插入灯内,倒入清油,逐一点燃,院内窑内,处处是闪闪发亮的灯盏,十分好看。不少地方,新媳妇在当天必须回娘家或到邻家去,俗称“躲灯”。
。。。。。。
--------------------------------------------------------------------------------------------------
。
。。。。。
二、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叫灯节。夜晚,张灯结彩,游赏观灯,各行业团体及商号组织灯会,展示各类彩灯。彩灯中有龙灯、鱼灯、走马灯、莲花灯、船灯、货郎鼓灯等,花样繁多。
在展示各类彩灯的同时,兼出旱船、高跷、舞狮等游艺,加上烟花爆竹,甚是热闹。民间多用面蒸成灯盏,放在门墩、鸡窝、牛屋、粮囤、井台、粪堆、石磨、石磙等上面,面中心杵一窝,窝内倒上食油,放一线捻点燃。
元宵之夜,整个村落简直成了灯的海洋。红薯面做的灯称铁灯,玉米面或大豆面(南阳民间俗称黄豆面)做的称金灯,小麦面做的灯称银灯。元宵夜放完灯之后,面灯盏可食,据说可治疗牙疼病。邓州等地民间的儿童常将破旧笤帚疙瘩于元宵晚间点燃,抛掷抡动,犹如飞火流动,煞是壮观。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各地流行元宵灯展,灯节愈发显得热闹。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历来传说较多,各地不一。南阳民间普遍认为,三官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分别爱好乐、人、灯。正月十五这天三官一同从天而降,“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世人纷纷张灯结彩迎接三官下凡赐福,于是在民间形成了闹元宵的风俗。
南阳民间灯节时间三天,正月十四上灯叫开灯,正月十五叫正灯,正月十六到正月十七叫落灯。灯节里,所挂的灯多为吉祥灯。置身于元宵之夜,会使你感到奇花异卉铺天盖地,火树银花流金溢彩,晶莹剔透辉煌如昼,异彩纷呈,目不暇接。
南阳在元宵这一日除了一些求吉祈福的习俗和文艺踩街活动外(文艺踩街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在娱乐庙会等章节中作叙述),还要吃汤元。汤元又称为糖圆,乃因用糖做成之意。元宵节吃汤元,始于宋代。“元宵节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
”(周必大:《平园续稿》。)浮圆子即汤元。“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澄沙团子……十般糖之类。”(周密:《武林旧事》。)从汤元的制作来看,开始时是用糯米做成的圆球,不用糖作馅,而是把糖放在汤里。南宋时,才开始用乳糖作馅,称为乳糖元子。
后来汤元品种发展迅速,食用方式多样,既有带馅的,亦有不带馅的,既可煮食,亦可炸食,丰富多彩,不胜枚举。
元宵节在南阳民间还有“躲灯”的习俗。所谓“躲灯”,指新婚男女在正月十五日这天夫妻相携到岳父母家过元宵节。
至今在个别乡村仍然相沿。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