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孔
老子的那句话不难理解,确实主要是知人者则智慧,自知者则高明的意思,因为其中“知人”与“自知”对举,显然表明“知人”之人为“别人”,而“自知”的对象则为自己。当然,对这段话也不妨作更深一层的了解,即联系道体,亦即由“自知”的角度进而去了解道体,从而真正达到在自知方面的高明,而不流于仅仅“知人”的小智小慧。 不过,对老子此话的理解也不可忘了道与儒在根本义理上的分际。我说这话的意思,就是要提醒我们当注意,在对吾人、对道体的了解方面,老子道家相对于孔子儒家,实在有太多的未彻底、未深究之处。即使是从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我们也不难读出他特别强调一种圆滑的处世经验或道理的意味。
然而...全部
老子的那句话不难理解,确实主要是知人者则智慧,自知者则高明的意思,因为其中“知人”与“自知”对举,显然表明“知人”之人为“别人”,而“自知”的对象则为自己。当然,对这段话也不妨作更深一层的了解,即联系道体,亦即由“自知”的角度进而去了解道体,从而真正达到在自知方面的高明,而不流于仅仅“知人”的小智小慧。
不过,对老子此话的理解也不可忘了道与儒在根本义理上的分际。我说这话的意思,就是要提醒我们当注意,在对吾人、对道体的了解方面,老子道家相对于孔子儒家,实在有太多的未彻底、未深究之处。即使是从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我们也不难读出他特别强调一种圆滑的处世经验或道理的意味。
然而,在对孔子那句话的理解中,我们却常常流于表面、陷于误区。这误区在哪?就在我们很容易就会将孔子所说的“患不知人也”之人,理解为“别人”。这里的“人”,其实是指“人之为人”之人,而非是“别人”或者“其他人”之人。
实则若仅就此“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全句,我们也不难分辨出此中“患不知人也”之人,系指“人之为人”之人,而非指“别人”,因为“患不知人也”这句是直承“不患人之不己知”而言,所以它实际是要人推究之所以“人之不己知”的原因,且直接指明此原因乃就在我们对于人之为人未有深刻了解或了知。
也毫无疑问,孔子要人深刻了知人之为人,当然不只是“知”这么简单。其未说而我们亦能知的一点,就是不当只是“知”,还要“行”,亦即不当止于知道人之为人,而且还应真正依此标准去做、去实践。这才是孔子此全句的深意所在!
这样去了解会不会有偏差?有没有根据?不会有偏差,而根据也是有的。
这根据就在孔子儒学的全部重点,无疑都落在加强自我修养,以成就君子人格上。从《论语》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等等,等等,我们都可读出孔子儒学的上述特点。
而若再退一步,实则《论语》中也还有另一句可直接证明孔子上述话中“患不知人也”之人,乃正是“人之为人”之人,即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的这句话可直接与他的那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对照着看。
“不患莫己知”,与“不患人之不己知”同一意思,而“求为可知也”,则正是要我们加强自身的修养,真正依人之为人之标准而行,乃至成为君子。所以孔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其中“患不知人也”之人,并非指“别人”,而是指“人之为人”之人,意在提醒我们当知人之为人,并依此而行,讲学修德,成为君子。
此外,朱子《论语集注》对孔子此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注曰:“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为患也。’”“尹氏”,即宋儒程伊川先生重要门人尹?l先生。
读此注也不难了知孔子原句“患不知人也”之人,正是“人之为人”之人。尹先生所说“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为患也”,正是要我们先知人之为人,而后能辨是非邪正。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