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人称一种极像狗的野生动物为“
是狗獾。
狗獾又叫獾子,体长49—61厘米,尾长15—19厘米,体重5—10千克。体形肥壮。吻鼻部较长,鼻端粗钝,具软骨质的鼻垫,鼻垫与上唇之间被毛。耳壳短圆。眼小。颈部粗短。四肢短小而强健,前后足的趾均具粗而长的黑棕色爪,前足的爪比后足的爪长而弯曲。 跖部裸出,半跖行性。尾短。肛门附近具腺囊,能分泌臭液。雌兽乳肉3对。
它的头部和身体的色调趋于白色。毛被分为针毛和绒毛。身体背面为浅黑褐色与白色相混杂,从头顶至尾部遍被以粗硬的针毛,背部针毛基部3/4为白色,中段为浅黑褐色,毛尖白色。 绒毛柔软而细短,白色。体侧比背面色调较浅,有的个体针毛黑褐色逐渐消失,几乎呈白色或苍白色。头部针毛...全部
是狗獾。
狗獾又叫獾子,体长49—61厘米,尾长15—19厘米,体重5—10千克。体形肥壮。吻鼻部较长,鼻端粗钝,具软骨质的鼻垫,鼻垫与上唇之间被毛。耳壳短圆。眼小。颈部粗短。四肢短小而强健,前后足的趾均具粗而长的黑棕色爪,前足的爪比后足的爪长而弯曲。
跖部裸出,半跖行性。尾短。肛门附近具腺囊,能分泌臭液。雌兽乳肉3对。
它的头部和身体的色调趋于白色。毛被分为针毛和绒毛。身体背面为浅黑褐色与白色相混杂,从头顶至尾部遍被以粗硬的针毛,背部针毛基部3/4为白色,中段为浅黑褐色,毛尖白色。
绒毛柔软而细短,白色。体侧比背面色调较浅,有的个体针毛黑褐色逐渐消失,几乎呈白色或苍白色。头部针毛较短而平,约为体背针毛长度的1/4。在颜面两侧从口角经耳基到头后各有一条短而窄的白色纵纹,中间一条从吻部到额部,通过眼睛直达耳根。
在3条纵纹中有2条黑褐色纵纹相间,从吻部两侧向后延伸,穿过眼部到头后与颈背部深色区相连。耳背及后缘黑褐色,耳上缘白色或乳黄色,耳内缘乳黄色。从下颌直至尾基及四肢内侧为黑褐色。尾背与体背同色,但白色毛尖略有增加。
头骨颅形窄长,前尖后宽,略似梨形。矢状嵴发达,前端在额骨接缝处分叉向两侧延伸。人字嵴显著,与矢状嵴的汇合处超出枕大孔的位置。眶后突与上颌臼齿的后缘在同一水平,颧弓粗壮,腭骨向后延伸到关节窝水平之前,翼骨钩伏突呈一细棒状超过关节窝几乎与听泡相连。
听泡扁平,呈三角形,听道短。下颌骨底缘较平直,关节窝与齿列几乎在同一直线。
牙齿的齿式为:3·1·3·1/3·1·3·2=34。上门齿略呈弧状排列。犬齿圆锥状,下犬齿长而向外斜,齿冠向后弯曲。
前臼齿3枚。裂齿呈三角形,后内缘中央有一个低的齿尖,内侧顶端有之个小齿尖;下裂齿长度超过宽度的三倍,有发达的下原尖、下前尖和下后尖,但其中下后尖不与下原尖在同一线上,而位于后内侧,后缘凹陷如盆状,边缘由2个外尖和3个内尖构成。
第一上臼齿宽大呈矩形,外缘短于内缘,外侧有发达的前尖和后尖,内侧有一个后小突,组成齿的后外角,中央由3个小齿尖构成一纵走的低嵴,内缘与低嵴间为一深槽;第二下臼齿较小,呈圆形。
狗獾在国内有6个亚种,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广东、福建、香港等地。
狗獾栖息于山地森林、灌丛、荒野等地带。结小群挖洞而居,洞道一般长达几米至十余米不等,其间支道纵横。冬洞复杂,是多年居住的洞穴,每年整修挖掘而成,有几个洞口,新的洞口处多虚土,常有足迹。
洞内分主道、侧道及盲端,主道四壁光滑整齐,无杂物及粪便,末端以干草、树枝、树叶筑离。春、秋季节在农田附近的土岗和灌丛处筑临时洞穴,白天入洞休息,黄昏和夜间出来寻食,这类洞穴短而直,洞道粗糙,窝小,草垫薄,仅一个出口。
挖掘洞穴迅速而敏捷,靠软骨质的鼻垫和后爪拱土,用前爪掘土。进出洞穴时十分谨慎,出洞时先将头慢慢伸出,向四方窥视,若无危险迹象,则缓缓而出,在田野中快速行走;在回洞之际,行走较慢,进洞之前,先在洞口略为憩息,并使头爪清洁后方入洞。
在出洞后,若发现有危险迹象,就暂不回原洞,而搬至临时洞穴居住。视觉较弱,嗅觉灵敏。善于游泳,喜欢水浴。活动范围小而固定,往返都沿一定路径。
有冬眠习性。一般11月初进洞蛰伏,次年3月出洞。
冬眠之前积累大量皮下脂肪。刚出洞时行走缓慢,只在洞穴周围觅食。
杂食性。以植物的根、茎、果实和蛙、蚯蚓、甲壳动物、小鱼、沙蜥、蛇、昆虫和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等为食。捕猎时性情凶猛。在遇到敌害时,常发出短促的叫声,同时能挺起前半身以锐利的爪和犬齿回击。
每年繁殖一次。冬眠之前的9一10月发情交配,次年4—5月间产仔,怀孕期为240—250天。每胎产2一5仔。幼仔出生一个月后睁眼,6一7月份可以跟随雌兽活动和觅食,秋季离开雌兽营独立生活。
3年后达到性成熟。
狗獾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性,并且由于在江河、堤坝、水库上打洞,影响堤坝安全,需要加以控制。但在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