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小说

登飞来峰 题西林壁的故事介绍和作者介绍

登飞来峰 题西林壁的故事介绍和作者介绍

全部回答

2018-09-12

0 0
    登飞来峰 作者 王安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原文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朝代】: 北宋 【体裁】: 七言绝句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飞来峰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只缘身在最高层。 ●⊙○●●○△ 【注释】: 全诗解释: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只因为站在山的最高峰。 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 缘:因为。 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题西林壁 体裁:七言绝句 年代:北宋 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直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作者简介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小说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小说
小说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