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被侵蚀与哪些因素有关?举例说明侵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
一、苍山概况与自然灾害形成原因 苍山是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山体,东西宽十余公里,最高为马龙峰,海拔4122米,相对高度约2500米,坡 度较陡峻,平均为32度左右。 苍山地层由前寒武纪苍山群变质岩系组成,主要是片麻岩,其次为大理岩、结晶片岩、千枚岩、石英岩等 。 由于多数岩石含石英结晶体较高,加以坡度陡,粘粒大量淋洗,风化堆积物及土壤中以砂质壤土为主。如苍 山应乐峰海拔4000米的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一号剖面)土壤质地中>0。01毫米的砂粒含量,A0层(0—4厘米) 为86。 95% , AC 层(14一44 厘米)为84。67% ,均属壤土,又如海拔3100米中和峰(4...全部
一、苍山概况与自然灾害形成原因 苍山是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山体,东西宽十余公里,最高为马龙峰,海拔4122米,相对高度约2500米,坡 度较陡峻,平均为32度左右。 苍山地层由前寒武纪苍山群变质岩系组成,主要是片麻岩,其次为大理岩、结晶片岩、千枚岩、石英岩等 。
由于多数岩石含石英结晶体较高,加以坡度陡,粘粒大量淋洗,风化堆积物及土壤中以砂质壤土为主。如苍 山应乐峰海拔4000米的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一号剖面)土壤质地中>0。01毫米的砂粒含量,A0层(0—4厘米) 为86。
95% , AC 层(14一44 厘米)为84。67% ,均属壤土,又如海拔3100米中和峰(47号剖面)棕壤的质地。 由于冲刷淋洗,土层中粘粒( 0。01毫米)相对增加,且多有 砾石、粗砂、细砂和壤土的疏松堆积物,正是容易产生滑动、崩塌的一大原因。
这是母质的因素。 其二是地形的因素,也是地质构造所形成的。由于长期受地层抬升的影响,构造发育,断裂密集。在整个新构 造运动中,长时间受地壳运动力的影响,加以不断发生的冰川、流水的强度剥蚀、切割,形成了现在的高山峡 谷、悬岩峭壁。
不仅保留了冰斗,削壁峙立,滑坡、塌方、冲沟、破著举目可见。据土壤普查资料,冲沟面积 15311亩,占苍山总面积1。05% (含山麓洪积扇的冲沟、破警)。据研究,苍山的抬升仍在进行,每年约以1毫米的速度抬升,侵蚀过程的地质原因还继续存在。
苍山处于洱海红河大断裂与漾溟断裂带之间,构造发育,断裂密集。其东坡除有名的苍山十八溪泥石流沟 著外,还分布有蝴蝶著、棕树河、美坝河、三阳沟等十多条泥石流沟,其密度之大,是云南省山川所罕见的, 实质上,这些陷沟,是构造断裂线上,洪水、泥石流切割形成。
其三是气候因素。从苍山气候看,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气温降低0。66℃ 。年均温在山麓大理(海拔 1990。5米)为15℃ ,最高34℃ ,最低一3℃ 。属低纬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
而关系最密切的是降雨,其 降雨较多,特别是山脉走向与季风方向垂直,海拔升高,雨量增多。山麓的大理,年雨量为1078。9毫米,漾澳 为1055。6毫米,下关为1079毫米,大体均在1000毫米以上,但海拔近3000米的花甸坝,雨量高达1846。
4毫 米。所以,随海拔升高,雨量增加,如遇多雨年份,雨量更多。雨旱两季分明,雨水集中于6一8月,单点暴 雨亦多,加以坡长,透流流量大,侵蚀力也大。如阳溪河陷口至入海(洱海)口河道全长6340米,还流面积43 平方公里,2月份枯水季节流量为每秒1。
56立方米。1971年7月3日晚,山洪暴发,流量猛涨为每秒75立方米,高于2 月流量47 倍,持续4 个多小时,上游滑坡上千亩,把3 一5 吨的大孤石冲到滇藏公路附近,冲毁农田519。5 亩,河床淤积长达3530 米,平均淤埋深度1。
5 米。说明了由于坡长、坡度陡、雨水集中,产生通流的 携带力甚猛。加以粗粒结晶为主体的风化物的质地粗,疏松半风化堆积母质多。因此,多处产生泥石流。如东 坡十八溪及蝴蝶著,西坡雪山河,南面的西洱河,甚至其地层北延部分的乔后泥石流,都是苍山群地层有名的 泥石流。
其四是人为的破坏,包括森林的砍伐,开山取石,工程建设,使土层裸露,风化层崩塌,造成土壤侵蚀, 是汇集而成泥石流的原因。苍山经多年砍伐林业用地91。7万亩,占总面积62。69 % ,其中森林只有41 。
23 万 亩,占总面积28。52% ,覆盖度低,多为幼林、疏林、灌丛等,而荒草地达21 。 38 万亩,占14。61% ,加上 裸露的道路、石山、冲沟等面积大,使土地失去保护层,土壤侵蚀加剧,更无力阻挡大雨、暴雨所产生的透流 ,而将土、巨石、泥砂长距离搬运。
群众概括为“顶上剃光头、腰上泻肚子,脚上盖被子”。 苍山的自然灾害直接带来农业生态系统的纷乱。一是土地资源的破坏,山地土壤变薄;洪积扇上的农田冲 毁后淤埋,变成荒滩,乱石窝;修复“水毁”农田费工极大,多变为痔土或“砂皮石底”的漏水田。
二是抬高 河床,水利工程的基础设施多被冲毁,地下潜流变化,水位升高,生成较多的次生潜育化土——冷侵田;洪、 涝、旱等灾害加剧,使农业生产中灾害发生次数增多,农业经济的损失,反过来又不同程度地加剧了对苍山土 地和林草资源的滥开滥用,形成恶性循环。
二、水土流失与泥石流 1、水土流失 据大理市多年调查统计和1985 年实测资料,十八溪每年往下冲刷的泥沙石量竟高达111万吨。水土流失面 积共29。5平方公里,即44326亩。
其中,属于中度流失的26596亩,占流失面积的60% ;属于强度及以上的17730 亩,占40 %。这是东坡情况。 据土壤普查资料,东坡的石山冲沟面积(属大理市)为8483 亩;西坡的石山冲沟面积(属漾濞县)为6828 亩。
苍山上部土壤砂化面积大,表面粘粒含量一般低于底层,粘粒的淋洗,冲刷,说明了土壤的砂化。如中和 峰(21一50 一033 剖面)黄棕壤,A 层为砂壤 粒含量为22。90%。应乐峰(海拔4000米,21一50 一002 剖面)亚高山灌丛草甸土,A 层为砂壤<0 。
01 毫米 粘粒含量为13 。 05 % ; AC 层为砂壤<0 。 01 毫米粘粒含量为15 。 33 %。这两个代表剖面都说明,土壤有 粘粒的淋失,也带来营养物质的损失,土壤肥力的降低。
从苍山海拔2500 米以上的土壤为轻壤、砂壤看来,一 方面与母岩多结晶二氧化硅有关,但与被大量冲蚀走的粘粒也有密切的关系。 2。泥石流与洪水 东坡: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发生较大的泥石流50 多次,每次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农田冲毁、村庄及道路冲毁, 有几次还使人畜受到伤亡。
1950 年6月,苍山遇到单点暴雨,白鹤溪发生泥石流,冲毁农田一百多亩,淹埋农 田上千亩,冲毁民房数间,3 人死亡。1980年9月,连续5天降雨,亭渔溪上游大量砂石随洪水顺沟及滑坡, 倾巢直泻,河床淤平,崇邑村倒房3间,300多亩稻谷被沙石淤埋。
1991年8月16日上午8时,降雨135。2毫 米,喜州(含蝴蝶泉)、湾桥、银桥、城邑河道基本被砂石淤平,农田进水3000 亩,河道附近多被沙石淤平。 仅霞移溪、棕树河和蝴蝶箐三处就冲毁跌水台53 台,倒堤5639。
8 米,冲垮桥3座等,耗资数万元清理路面 和修复河堤、垮桥及水毁农田等,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 西坡:大小合江、白塔箐,于1971 年6 月某日晚8 时,山洪暴发,发生了一起较大的泥石流,冲毁了房屋 、工棚和厩等,死亡10人,其中,农民1 户2 人,连人带房被淹没。
发源于苍山雪人峰西麓的雪山河,据调查,大约100 多年前(清光绪年间),流域的中心上游发生过一次 大规模山洪,洪水冲挟大量树木、沙石,毁坏大量耕地。解放以来的40 多年间,由于受到人类活动、降水条件 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植被破坏极为严重,土壤侵蚀,造成重大损失的山洪泥石流灾害有3 次,1966 年8 月、 1986年6 月18 日傍晚、1990 年6 月19 日。
据调查统计,3 次山洪泥石流灾害共毁农田384 亩,道路76 公里 ,毁公路桥梁7 座,房屋59 间,水电站1 座,死亡7 人,经济损失达580 余万元。 三、森林植被遭破坏 苍山森林的破坏,除了人为的砍伐外,森林火灾频繁也是一大因素。
据1979 年以来的统计,共发生森林火 灾196 次,成灾的森林面积达25993。3 亩,烧毁林木8879。6 亩,烧死幼树4192。95 亩。 森林破坏不仅使资源减少,也是产生泥石流、洪水的一大原因。
漾濞县大合江、白塔箐的泥石流,多顺砍 伐拖运木材下山的溜道直泻而下。1969 年3 月,锦溪上游鹤云峰发生火烧山,持续时间达半月之久,毁林约2 万多亩。第二年山坡现裂缝、滑坡,6 月进入雨季之后,暴发泥石流,淹埋农田100多亩。
又例如五台峰和沧 浪峰附近,开办了30 多座砖瓦窑,滥砍滥伐森林作燃料,周围20 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很少见到树木,造成大量 冲沟破阱,泥石流灾害频繁。 苍山树木遭到砍伐,现森林仅占总面积28。
52%。林业用地虽然达到62。 69%,但多系疏林、幼林、灌木林 ,荒草地面积占14。6% ,石山冲沟占1。05%。这是造成产生灾害性泥石流的主要因素。苍山除山顶外,均适合 于造林,林地面积应该达到70一80% ,森林覆盖率至少不低于40%或50%。
坝区应提倡以煤电为燃料,禁止采 樵。坝区大约20 多万人的烧柴,取之于苍山,或大部分取之于苍山,每人每天以消耗2 。 5 公斤计,每年每人 消耗2立方米,也达40 多万立方米。其次,是禁止山火。
森林火灾的原因,多是放火烧牧地,烧荒垦种,扫墓 祭神也是一大原因,现在多加以禁止,使人为火灾减低到最低限度。但近年来仍时有发生,一般由干及时灭火 ,造成损失的程度较轻。 四、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苍山森林植被减少,以及产生的泥石流土壤侵蚀,旱洪灾害,均害在农田。
群众总结为“危害在下游,根 子在上游”。 (l)农田常被泥沙淹理,无论东坡西坡,溪流两岸,包括西洱河两岸农田,常被淹没。恢复水毁农田,几 乎每年都在进行,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 (2)旱、洪几乎每三五年,就要不同程度发生。
(3)山麓洪积扇及溪沟两岸,形成了3一5万亩左右的“砂皮石底”(有的卵石层埋藏较深,漏水不严重) ,一般耕作层15一20 厘米,下为洪积层(砂石或卵石),漏水,产量低,有的灌满一田水,一夜后即漏光。
有 的既漏水也由于地下潜流的影响,还产生土壤底层冷侵,水稻不发棵,小麦发黄,产量很低,漏水漏肥,又易 遭低温冷害,不适宜于稻、豆轮作制,群众多采取水改旱,大春种植玉米,小春种小麦、油菜;也有的改种蔬 菜,充分利用土壤表层,虽然由于位于市郊,有较好的经济收入,但其产量不能与土层厚的土壤相比,而且泥 石流灾害不止,将不断地淹没农田,改造花费太大。
五、抗灾与保护 抗灾保护的主要方面,是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首先是治山造林,同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苍山雨量充 沛,热量资源也比较丰富,特别是山腰以下,处于亚热带气候,植被恢复力较强。
关键是采取措施,防止大量 砍伐 ,防止森林火灾。坝区采用以煤、电为燃料、推广节柴灶,营造薪炭林。第二是加速造林步伐,除在山麓 环山的草坡上,建设菜园、苹果园、核桃园(西坡)等,大力营造华山松、松林、水冬瓜林外,对最近几年来 已营造的幼林,加强保护,严禁火烧牧场,在平缓地建立人工牧草地,还可在一些地段营造速生杂木树组成的 水土保护林 ,促使其迅速覆盖。
第三是采取工程措施,在重点地段,清理河道,修筑拦洪坝,泄洪道等,进行 综合规划、综合治理、分段实施。第四是加强苍山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规划和领导,增加投入,以期在十年或更 长的时间,把自然灾害控制到最低限度。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