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最初是干什么用的?

全部回答

2018-10-06

3 0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很多,各种用途都有  鼎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  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角 饮酒器。
  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礼记·礼器》中称:”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依此说,角与爵之容量为四与一之比。角的造型与无柱的爵很像,只是流与尾同为尖状。自宋以来,定爵形器无流而具两翼若尾者为角。  斝(jia,音甲)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觚(gu,音姑)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  商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长,外撇的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  觯(zhi,音志)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尊为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容酒器。尊与彝一样,是祭祀的礼器之共名,是指一组祭器,而不是指某种礼器的专名。尊彝各有其用,但又相互连称,既表示它们是礼器中特别重要的盛酒器,也代表一套相应的礼制。
  《周礼·寿宫》记载了裸礼(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礼)用彝、朝践用尊的事宜。  尊流行于商周,因其特殊地位,不仅汉代沿用,甚至到宋代徽宗年间仍制作有“宣和三年尊”。  卣(you,音有)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
  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  盉(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  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彝 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罍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
    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 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壶浆”。
  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盘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匜(yi,音仪) 《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
  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盂 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簋(gui,音轨) 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簠(fu, 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盨(xu, 音须)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i,音对)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    也有球形的敦。  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爵(jue, 音决) 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  简而言之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