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近代有哪些著名的爱国武术家 ?
1。 霍元甲
字俊卿,生于清朝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祖祖辈辈居 住在天津西郊小南河村。
天津小南河村有600多年的历史,当年,这个武术世家以种 田为生,过着与大多数村民一样的农家生活。 年轻的霍元甲干 的大多是力气活。英雄与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农民走过的路并 无二致。霍元甲故居,以前只是三间土坯房。经过翻修,现在 已经是青砖瓦房了。故居基本上保持了霍元甲当年的生活境况, 屋内陈列着霍元甲使用过的农具,只有那些练武的家当证明着 这家人的与众不同。
霍家的祖传功夫“迷踪拳”,也叫“霍氏练手拳”,在霍元 甲这一代终于向世人撩开了神秘的面纱。这个会功夫的农民在 被人奉为是“大英雄”之前...全部
1。 霍元甲
字俊卿,生于清朝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祖祖辈辈居 住在天津西郊小南河村。
天津小南河村有600多年的历史,当年,这个武术世家以种 田为生,过着与大多数村民一样的农家生活。
年轻的霍元甲干 的大多是力气活。英雄与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农民走过的路并 无二致。霍元甲故居,以前只是三间土坯房。经过翻修,现在 已经是青砖瓦房了。故居基本上保持了霍元甲当年的生活境况, 屋内陈列着霍元甲使用过的农具,只有那些练武的家当证明着 这家人的与众不同。
霍家的祖传功夫“迷踪拳”,也叫“霍氏练手拳”,在霍元 甲这一代终于向世人撩开了神秘的面纱。这个会功夫的农民在 被人奉为是“大英雄”之前一直到三十几岁都在为生计而默默 奔忙于乡下和天津卫之间。
最初是防身自卫,后来更多的是为别人而路见不平,拔刀 相助。侠义之举使霍元甲在天津卫渐渐有了名气。不过真正让 霍元甲名扬天下的,还是他几番与洋人打擂比武
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饱受列强的宰割欺凌,霍元甲的拳头打 出了国人的志气,他豪迈地宣称,“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 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霍元甲的凛然大义让国人 扬眉吐气。
霍元甲在上海挺身而出,以“专收各国大力士,虽铜筋铁 骨,无所揣焉”的勇气再一次吓跑不可一世的外国挑衅者,大 长国威,从此声名远播。1910年6月,霍元甲创办“中国精武 体操会”,后改名叫“精武体育会”。
这也为霍元甲赢得了“精 武大侠”的美名。如今精武体育会已遍布海内外,尤其在东南 亚一带颇为盛行,会员多达几十万。这个“以国术为根本,以 武术为皈依”的民间体育社团,高举“爱国、修身、正义、助 人”的大旗,留下了许多传奇佳话。
孙中山先生对霍元甲“以武保国强种”的胆识给予了很高 的评价。在精武会成立10周年之际,孙中山亲临大会,为《精 武会刊》撰写序文,他亲笔题写的“尚武精神”四个大字,至 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霍元甲生在一个门户观念极强的年代里,但他能够屡屡冲 破门派的策缚,兼容并包,以少有的开放性观念面对天下武林, 真诚倡导“拳术天下公有”的思想。
霍元甲创办精武会仅仅三个月之后,便于1910年9月14日 不幸逝世,民间一直流传着他是被日本人害死的。霍元甲去世 后先是安葬在上海公墓,1911年他的弟子扶柩归里,将他葬于 小南河村。1991年天津为他修建陵园供人瞻仰。
霍元甲一辈子只有一段婚姻,妻子王氏一直生活在小南河 村,直到1960年去世,活了 92岁。霍元甲夫妇去世时间相隔 50年,最终安葬在一起。现在霍元甲的墓地就是他与结发妻子 的合葬墓。霍大侠的家乡是一个素有“尚武精神”的地方,霍 元甲文武学校就是在这种氛围下积聚人气,并且打开了局面。
学校与霍元甲墓园和纪念馆相邻相连,成为小南河村“能文善 武”的一面金字招牌,也是这个“武术之乡”对尚武精神的一 种实实在在的传承。许多痴迷中国功夫的老外也都慕名而来, 影响日益深远。
2。
韩慕侠
原名韩金镛,是当年和霍元甲同乡并齐名的大师,清光绪 二年(1876) 1月12日出生在天津西青区(原属静海县)王稳 庄乡大泊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原非武术世家,其父韩长恩、 祖父韩良模,皆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忠厚农民。
刚满12岁的韩慕侠,随父进津卖柴巧遇张绵文家护院周镖 师,收其为徒,习艺3年。后投师张占魁、李存义学得八卦掌、 形意拳。20岁的韩慕侠技成犹不自满,去南方云游,遍访名师。 先后拜李广亭、宋约斋、车毅斋、应文天等9位名师尽得国术真 谛回津。
韩慕侠将形意、八卦糅合在一起,南北两派八卦熔于 一炉,融会贯通,自成一派。于民国元年(1912)创建天津中 华武士会。又于民国二年(1913)自办武术专馆(宙纬路宝兴 里一套四合院内),免费授徒(《益世报》刊登义务授徒启事)。
当时慕名学艺的南开学校的学生有周恩来、于文志、梁镜尧、 何树新和岳润东等;北洋女师学生有刘清扬,直隶女师学生有 乔咏菊、乔咏荷姐妹等。韩慕侠武术馆培养了不少武术精英。 他当年曾任黄埔军校首席国术教官,击败无数外籍高手,打死天 津擂台俄国大力士。
电影《武林志》里东方旭的原型就是他(北 京的六国饭店与一位俄国大力士康泰尔交手)。1916年前后,周恩 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投身革命事业。为了强身健体,他拜 名扬京津的拳师韩慕侠为师,学拳练武。
韩慕侠当时以教武为生, 最擅长“形意八卦”,除在南开任教外,还在家里设武馆授徒传 艺。周恩来学习之余,常穿一件长布大褂,去韩慕侠家里学拳练 武。因为学拳,使周恩来与韩慕侠建立起诚挚的友谊。周恩来曾
提笔为韩慕侠的武馆,写下“韩九师堂”四字。
1917年周恩来 东渡日本后,还将他学拳期间与韩慕侠等人在武馆的合影寄给 拳师,以示思念之情。韩慕侠曾感慨地说:“翔宇(周恩来)年 少志高,深谋远虑……我教他怎样强身,他却教我怎样做人。”
韩慕侠忧国忧民的思想使他不满足办武术专馆,而想用武 术训练军队,把“以武术治国”的希望寄托在军队身上。
韩慕 侠的抱负年近50岁时才得以施展。当时受张学良将军之邀,出 任十六军千人“武术团”的教官,团部设在南关下头鸿源里1 号。“武术团”即大刀队,集训于杨柳青达两年之久。
在武术团,韩慕侠用八卦刀和连环枪的套路即用八卦刀中 的“缠头裹脑”等动作要领施行顺步砍、拗步砍、左右砍、连 剁带劈;把形意的五行连环枪的劈、崩、钻、炮、横五枪,变 化为步枪的刺、拔、挑、崩、劈五个刺杀动作训练士兵,简单 易学,有很高的实战价值。
正当韩慕侠在杨柳青全力训练大刀 队时,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出现了,由于军饷层层克扣,大刀 队领不到军饷,韩慕侠只好变卖家产给士兵12个铜板,韩慕侠 家业已空,大刀队也随之停止了活动。韩慕侠训练的大刀队在 东北军易帜后,被编入宋哲元的二十九军。
喜峰口一战,“大刀队”更显威风。1933年,日军发动猖狂 进攻。驻守在长城一带的二十九军战士同仇敌忾,英勇抵抗。 大刀队在喜峰口换防之际,突遭万余日军进攻,双方激战,使 日军伤亡惨重。因喜峰口是战略要地,日军又以3万兵力抢占喜 峰口,我方刘汝明、冯自安、张自忠、赵登禹等部,决定将各 部“武术团”受训成员临时组成大刀队,出其不意冲入日军 阵地,将山头日军全部用大刀砍死。
次日,日军又疯狂全线 进攻喜峰口、古北口。大刀队
则埋伏在峰峦隐蔽处,待日军 一到,便蜂拥而出,奋勇拼杀,给日。军以重创。紧接着,大 刀队又袭击了日军炮兵阵地,毁其大炮多门,大刀队勇士多数
壮烈殉国。
喜峰口一战,大刀队在抗日中显示了威力,给不可 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以致命的打击。
正当韩慕侠的武术专馆声名大噪的时候,一个大军阀慕名 请他去教武术,答应每月给大洋200元。但不得再教别人。韩慕 侠十分气愤,不去又怕惹不起,便有意从房上跳下,摔伤了手 腕和胯骨,并有意把手腕接歪,自称再不能教武术了,从此收 了 “武术专馆”,靠摆烟摊和针灸度日。
1947年在清贫的生活 中,一场痢疾夺去了他的生命。
60多年过去了,韩慕侠为国争光的侠骨丹心和凛然正气, 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3。曹金藻
回族,天津人。豪侠尚武,受业于沧州回族武术大师马万 顺。
擅长弹腿、六合拳、大红拳、十手拳、黑龙拳,尤以“鬼 推磨”绝技而闻名,同时还旁通“西洋拳”、“秘宗义”等拳 术,并独创了《七十二式连环套拳谱》。曹金藻与霍元甲有着 相似的经历,两人交情深厚,被当时尊称为“回汉双侠”。
天 津的不少武林高手都曾败于他的拳下。曾在天津青年会举办的 一次国术比赛中夺魁。又在南京举行的全国武术大赛中夺得剑 术、砘子两块金牌。在塘沽大设擂台,不可一世号称“欧洲雄 狮”的拳王,亦被曹金藻打倒在擂台上,大扬中国功夫之威。
曹金藻一向行侠仗义,曾在穆家庄击毙一匪徒头目,为乡里除 一害。
后由曹金藻之子曹克明继承父业,组建了天津第一家武术 馆“市隐国术社”,以后更名“回族大刀花样举重队”。目前大 刀队由第四代传人曹仕伟、曹仕杰兄弟俩掌门,其弟子也从传 统的“家族世袭”,向更加开放的层次拓宽,使“曹氏大刀”成 为天津民风民俗的一个品牌,得到发扬光大。
2006年,被列为 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