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的礼貌道理是什么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的礼貌道理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18-12-27

0 0
    原文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2)文,稍长,潜 杨时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3)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4),时与游酢侍立(5)不去(6),颐既觉(7),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注释 1。选自《宋史·杨时传》。2。属(zhǔ):撰写。3。见:拜见。4。瞑坐:打瞌睡。  5。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
  6。去:离开。7。颐既觉:已经睡醒。译文 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人。小的时候就异常聪颖,善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睡醒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德性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事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
  编辑本段故事来源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塑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编辑本段意义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河洛文明源远流长,地处河洛之地的古都洛阳更是文明天下扬,《三彩风》今起开设《文明足迹》栏目,介绍发生在洛阳或洛阳籍人的文明礼仪故事,敬请关注。  编辑本段相关人物 这则成语里的“程”就是指孝感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颐。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均为北宋时期著 程颐名理学家和教育家。颢、颐二人孩童时代读书求学于姥姥家———孝感董湖西北隅(今孝南闵集乡一带)。  《孝感县志》云:“程子读书台,在县东五里,宋庆历年间,二程读书于此。
  ”程子读书台又名“凤凰台”,因相传在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凤集于东岗,产九子于其上而得名。二程在孝感学习、生活有十八年之久,平时即读书于其台之楼上,故也名程台。“其楼曰夜月楼,虚窗晃明,美景澄清,无屋舍烟火之凑密、儿童鸡犬之声杂,其澄心悟道,深究理学,伊洛学派亦肇基于孝感”。
    程颐十八岁后,游伊洛、进太学,就学于周敦颐,著《颜子好学论》等书,逐步创立了北宋著名的理学流派,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朱理学”,其学说受到许多名彦硕儒的推崇。 后来,孝感百姓为了纪念二程,在程子港建起了二程祠,明末祠毁。
  清顺治十八年(1661),孝感知县张擢士重建于东岳庙侧,形成著名的孝感古八景之一“程台夜月”。  可惜该楼毁于1968年,今仅存遗址。 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
  “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
    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他与兄长程颢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
  他们出身于官宦世家。兄长程颢字伯淳,长期居住洛阳聚徒讲学;程颐前后从事讲学和著书达30余年。  二程思想各有侧重,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则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传世。
  因二人在重大问题上意见一致,后人对他们的思想言论不加细分,便将两人的语录和著作合编成《二程全书》。 现在,河南嵩县的程村,就是二程故里。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
    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程颢、程颐在前人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君王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行以顺道”,以德为主,与法制兼顾。
  这些思想自成一家,独成体系。  因二程一生主要活动在洛阳,所以,后人就把他们创立的这套思想体系称为伊洛学派。后来,经过朱熹的提倡、研究和深化,最终使二程的理学思想发展为“程朱理学”。
  编辑本段成语启示 1。学习要坚持不懈 2。要尊师重教 3。求学师门,诚心专志编辑本段相关评论 “程门立雪”的故事是说,在一个大雪之日,杨时等人去拜见老师程颐。  程颐正在“假睡”,他们就在门外站了半天。
  门外已经雪深一尺,他们“成了雪人也不离开”。这样,人们一方面对杨时等人“尊师求教的精神”觉得“实在可贵”;另一方面,则对程颐老先生有些意见。天那么冷,雪那么大,学生在门外侍立那么久,就是不让进门,程颐未免“架子太大”,做得过分了。
     据史料记载,事实并非这样。对“程门立雪”的误解,主要是由对中国古代典籍望文生义造成的,因而影响了后人对这个故事的正确理解。换一个角度看,这其实是一个学风问题。 有关“程门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  ’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一个是《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侯子雅言》的作者侯仲良,是程颐的内弟,应该是更清楚、更明确。但是,不论从哪一段史料看,说的都是杨时和游酢去拜见他们的老师程颐时,程颐正在闭目养神,他们就在老师身旁等候。  等程颐瞑坐后睁开眼睛,天色已晚,程颐就让他们明天再来。
  这时,门外下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 为什么要瞑坐?理学家提倡要静坐,甚至要求他们的学生“半日读书、半日静坐”,把瞑目静坐当成一种克己自省、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闭门思过”。就是学生来访,也不肯中断自己的功夫。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样做可能难以理解。但是,说程颐一直让来访的学生站在冰天雪地的门外,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何况,当时的杨时已经40多岁,不但学术上有一定成就,而且有相当的政治地位,程颐的家人是不会让他站在门外等候的。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