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2和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有关系吗?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Goldbach)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Euler),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 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6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 9)。 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全部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Goldbach)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Euler),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 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6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 9)。
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Chen's Theorem) 。
“任何充份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2 ”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於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t ”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Brun)证明了 “9 9 ”。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Rademacher)证明了“7 7 ”。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证明了 “6 6 ”。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Ricei)先后证明了“5 7 ”, “4 9 ”, “3 15 ”和“2 366 ”。
1938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5 5 ”。 1940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 “4 4 ”。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Renyi)证明了“1 c ”,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 “3 4 ”。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3 ”和 “2 3 ”。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BapoaH)证明了 “1 5 ”,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4 ”。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和小维诺格拉多夫(BHHopappB),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证明了“1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2 ”。
而1 1,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中的最难问题,还有待解决。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