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应该怎样去阅读一篇散文呢?阅读散文有没有好的方法?我怎么也读不懂一篇散文的内容.阅读散文应该知道什么?
散文阅读指津
散文从大的范围上分,属于记叙文的范畴,但是,它又不同与一般的记叙文,因为我们常说的散文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在某种情况下,某个事件使我们对生活,对社会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阐释,某种事物对我们的感悟和启迪,我们都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去参透,去体现。 可见散文是特定条件下,特定人物对生活现象的独特理解。那么,我们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呢?
第一,明确背景:
这里的背景既包括时代背景,也包括作者的个人背景。例如,学习《白杨礼赞》,我们必须弄清楚当时的背景,即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解放区进行疯狂的打扫荡,另...全部
散文阅读指津
散文从大的范围上分,属于记叙文的范畴,但是,它又不同与一般的记叙文,因为我们常说的散文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在某种情况下,某个事件使我们对生活,对社会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阐释,某种事物对我们的感悟和启迪,我们都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去参透,去体现。
可见散文是特定条件下,特定人物对生活现象的独特理解。那么,我们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呢?
第一,明确背景:
这里的背景既包括时代背景,也包括作者的个人背景。例如,学习《白杨礼赞》,我们必须弄清楚当时的背景,即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解放区进行疯狂的打扫荡,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但是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茅盾本人当时赴新疆和延安等地讲学,在国统区,他目睹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事实,“对国家前景堪忧”,到延安后,“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和信心”,对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人们十分敬仰,于是就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知道了这些背景知识,我们就会明白关于文章的许多内容:(1)作者为什么极力赞美白杨树,又为什么那样去描写白杨树,白杨树象征什么,文章题目是《白杨礼赞》,为什么还写楠木……
第二,把握主旨:
散文的在主旨就是散文的“神”,不管取材多么广泛,也必须为“神”服务。
所以我们如果很好地把握了散文的“神”,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贾平凹的《丑石》是一篇朴素是散文,如果我们很好地把握了它的主旨——赞美丑石的高尚品格:默默无闻,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等等,于是我们就会想到作者为什么用如此朴素的语言,为什么在文章开头用大量的笔墨写它的不足,为什么天文学家“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
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紫蓝色的梦》一文的主旨是,美丽不可以嚣张,过度的美往往让人厌烦。把握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当初它为什么能生存下来,后来人们又为什么渴望台风将它吹走,文章又为什么极力写布袋莲“有顽强的生命力,很快占据了整个湖面”……
第三,抓住景物:
散文中,很大一部分是抒情散文,但是作者的抒情往往并不是直抒胸臆,常常是借景抒情,所以我们决不能忽略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
沈德潜曰“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我们只有披文入情,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白杨礼赞》第五节中对白杨树外部形态的描写:
描写 思想
干:笔直、绝无旁枝 正直,积极向上
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不旁逸斜出 团结向上,绝不分裂
叶子: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更不倒垂 追求进步,反对倒退,力争上游
皮:光滑,有晕圈,淡青色 常见,朴素、普遍
我们刚刚考过的《兰草》一文中,作者极力赞颂兰草顽强的生命力,突出兰草和恶劣的环境顽强拼搏……为了达到该目的,作者精心选择了语言,对景物予以恰当的描写: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污泥堆上,像是谁撒落了十分鲜嫩的葱苗……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竟想不到,它会在两个多月的滔滔洪水中,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的封锁。
在上述景物的描写中,作者赋予了景物特定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所以抓住景物的描写就是找到了散文阅读的一把钥匙,从字里行间我们就能“顺藤摸瓜”,发现作者的感情倾向或思想情感。
第四,重视语言:
(1)重视文章的结束语:很多散文都采用了“卒章显志”的写法,也有不少同学阅读的时候,不明确这一点,开头读的很认真,后来就马虎了,这样的阅读抓不住要领,当然阅读的效果可想而知,殊不知,好的文章,尤其是散文,往往在文章的结尾处用精练的语言点名题旨。
这样的语言是文章的神,要言不烦,以一驭万,如果说全文是“画龙”,这样的语言就是“点睛”。《丑石》的结束语直接点明了作者对丑石的歌颂,《白杨礼赞》的结束语也是对比明旨,再次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永远的黄桷树》的结束语表名了作者是借物喻人,通过对黄桷树的赞美,赞颂了重庆的人民的 吃苦耐劳和默默奉献精神。
(2)重视文中议论性的语言:散文的表达方式最基本的是记叙和描写,但最重要的是抒情和议论,因为他们是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往往是散文主旨的载体。有了这些抒情和议论,文章才有深度,有价值,有意义。
所以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白杨礼赞》第五节中大部分是描写,可“这是虽在北方……对抗着西北风。”就是典型的议论和抒情,这些议论和抒情深刻揭示了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不屈不挠、倔强挺立、积极进取。
《紫蓝色的梦》也是用议论性的句子“美丽不可以嚣张,过度的美往往让人厌烦”来揭示主旨的。以前读过一篇小文《最美的声音》,它的结尾的议论性语言是“亲情是人间最温暖,最灿烂的阳光,。无论我们走出多远,飞得多高,父母的目光一直都在我们背后。
大爱无言,而那份无言的爱,就是人间最美的声音。”这些议论性的语言,或表达心志,或寓情于理,把前面的描写和记叙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高度,深化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3)重视文中反常的语言:散文中有些语言看似反常,实则含义深刻,我们一定要重视这样的反常性语言。
《白杨礼赞》中作者要赞美白杨树,为什么在第七节说“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仔细思考,原来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写法,来突出它的“伟岸、正直……是树中的伟丈夫。
”《秋夜》中鲁迅先生为什么在开头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原来,她是用繁笔的写法再现当时心中无比单调、枯燥、苦闷的心情,可谓是用心良苦。《丑石》中也有:
“它是太丑了”。
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
这些语言,看似反常,实则从辨证的角度,写出了丑石的内在美,让人深思。
第五,掌握常见的写法:
散文常见的写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
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想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例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就是本体,北方农民、哨兵就是象征体,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以及北方军民身上体现出来了坚持团结,反对分裂,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就是本文的象征意义。
《海燕》是高尔基的名作,很明显,海燕象征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先驱,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革命队伍中的胆小鬼,乌云、狂风则象征了当时的反动势力。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
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叶圣陶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然后才有所撰作”,我们在观察自然景物时常常会倾注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志向,萌发一种表达的欲望,因而会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去写景状物,这种方法往往能写出感人肺腑的好文章。
《荔枝蜜》中,杨朔就是把对劳动人民的赞美熔铸到作者所写的小蜜蜂身上。《白杨礼赞》中,茅盾也是借对白杨树的歌颂来表达对北方军民的歌颂,《爱莲说》中,周敦颐更是通过写莲花的高尚品质来抒发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精神,洁身自好的作风和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海燕》中,作者为了突出海燕的勇敢无畏,用海鸥、海鸭、企鹅等害怕革命的表现来对比。《兰草》中为了表现兰草的顽强生命力,作者用了柏树、广玉兰、女贞树和名花们等来对比,写上述事物成了朽木枯枝,写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就是突出兰草在恶劣的环境面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4)欲扬先抑
兵法云,欲擒故纵。在散文的写法中也有一种“欲擒故纵”的写法,叫“欲扬先抑”。文喜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白杨礼赞》的第七节中“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就属于欲扬先抑,《荔枝蜜》中开头说“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不大喜欢……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也是欲扬先抑,《丑石》中先说丑石的种种不足和无用,最后点明他不是一般的石头,“默默无闻,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的主旨就更突出了。
希望你能够领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