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散文

急求几篇较短的名家散文和150字左右的赏析

急求几篇较短的名家散文和150字左右的赏析

全部回答

2018-06-02

4 0
    赏析鲁迅的《风筝》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他的文章深沉厚重,体现强烈的爱国情操和关注社会的情感。在笔者看来,他的文章多数不容易读懂,甚至有些杂文艰深悔涩,例如《朝花夕拾》。
  但也有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非常动人,笔者首推《风筝》。文章由回忆引起,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引发了作者的记忆深处的往事。  自己不爱风筝,甚至“厌恶”风筝,“以为这种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看到了小兄弟因风筝而“惊呼”“高兴得跳跃”,认为是“笑柄,可鄙的”——这些情感导致了他接着下来对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杀——当“我”恍然大悟,发现他偷偷地做风筝时,“愤怒地”“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面对“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惊惶”,“失了色的瑟缩着”,最后“绝望地”留在小屋里。
    这些人物描写,仅寥寥无几,就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点,神情呼之欲出。“我”为兄长,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论长幼,论力气,他都是敌不过我的”。所以当自己骄横地踏碎他的梦想时,他毫无反抗之力。
  时间逝去,再见到风筝时,作者叙述道:“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因为中年后的他发现年少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但自己却把它没杀了。
  “我的心已仿佛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我”虐杀儿童的思想根源,来自当时封建思想的束缚。旧思想无视孩子的天性,认为守规守矩的才是好孩子,文中用“肃杀的严冬”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使文章含蓄又带有深意。
    至此,应该把鲁迅的另一篇文章与《风筝》连系分析,就是《狂人日记》。在《狂人日记》中,作者直呼出了“救救孩子”的口号,主题与《风筝》不谋而合,只是后者更为形象具体,它含“情”说“理”,情理交融,用事例去叙述,让读者更容易领会它深远的主题,感受言外之意。
  《风筝》最特出的两大特点有如下:一、 人物刻画之高明。  全文一笔一划,有如勾画画像,着墨不多,却成功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听旁人的故事一样。
  ”仅仅几笔,已将人物的意情神韵摄了下来,呈现在读者面前,一个已过去全然忘却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二、 情之深,感人到极。叙事的文章真情实感,往往以情动人。  “我”的追悔、我的骄横,以及小兄弟的惶恐和绝望,种种的情感在文章字眼中恣意流露,读者一路读来,几乎与之一同呼吸,心情随之起伏。
  自我的检讨,对弱小者的同情,对旧社会的批判,一种文人关注现实的情感,随文章流露了出来。《风筝》整体上为叙事性散文,带有抒发感情的基调贯通全文。  这种感情来自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受,采撷人生影片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断,有关风筝的一点记忆。
  平凡的材料,情节也简单,但是,作者却在现象中层层深入,剖析,在平凡中得出了精深的哲理。文章通过了写自己幼年时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和成年后通过与兄弟放风筝,希望获得宽恕,揭示了自己的行动实质是对儿童的天真无邪的天性的虐杀。
    作者批判剖析、自我,进而得出了旧社会思想一味戕杀儿童活泼自然的个性的结论。文章由小见大,言近旨远,把思想感情推向了一个更深远的高度。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散文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散文
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散文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