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名诗《早发白帝城》写于何时?
众所周知,这首《早发白帝城》又名《下江陵》,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整首诗流丽飘逸,自然天成,“等闲道出,却使人揣摩不及”,后人对此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据《唐宋诗醇》载“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n唐卷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吴昌琪《删订唐诗解》也指出“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也评论道“读者为之骇极,作者殊不经意,出之似不着一点气力,阮亭推为三唐压卷,信哉m 自帝城中的白帝庙《诗境浅说续编》评此诗说“四渎之水,惟长江最为迅急,以万山紧束,地势复高,江水若建瓴而下,舟行者帆橹不施...全部
众所周知,这首《早发白帝城》又名《下江陵》,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整首诗流丽飘逸,自然天成,“等闲道出,却使人揣摩不及”,后人对此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据《唐宋诗醇》载“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n唐卷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吴昌琪《删订唐诗解》也指出“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也评论道“读者为之骇极,作者殊不经意,出之似不着一点气力,阮亭推为三唐压卷,信哉m 自帝城中的白帝庙《诗境浅说续编》评此诗说“四渎之水,惟长江最为迅急,以万山紧束,地势复高,江水若建瓴而下,舟行者帆橹不施,疾于飞鸟。
自来诗家,无专咏之者,惟太白此作,足以状之。”这首诗流传甚广,但此诗究竟写于何时还没有定论。郭沫若先生指出,这首诗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到江陵后所作。他在《李白与杜甫》中明确指出“李白于至德二年流放夜郎,干元二年因关内大早,在途中(巫峡)即遇赦,因而特别兴奋,故写下了《早发白帝城》这一唐人绝句杰作。
”从“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还”字和“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已过”二字来看,这首诗“明明是遇赦东下,过了三峡,回到荆州时做的”,隐隐流露出遇赦的喜悦。李白《上山峡》“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上山峡》与《早发白帝城》在作品基调上有着显著的区别前者表现的是“流窜的愁苦”,作于遇赦前不久;后者则蕴含着遇赦后的喜悦之情,作于遇赦后不久。在复旦大学所编的《李白诗选》一书中,也指出《早发白帝城》作于开元二年,是李白流放夜郎,行至夔州白帝城时遇到大赦,在返归江陵的途中所作。
一些人不同意上述观点,提出此诗是作者年轻时所作。唐怀远在《〈早发白帝城〉写作时间质疑》一文中提出此诗是“李白出蜀后大约二十七八岁左右以安陆为立身之地并开始第一次漫游生涯时写的”。首先,从诗的题目看。
《早发白帝城》亦称《白帝下江陵》或《下江陵》。而“下”字就是“到”的意思,也就是说诗的题目就是指从白帝到江陵之意。“朝”是早晨,亦有起初之意,“‘朝发,者,当初发之谓也。”从这个角度看,此诗是李白以回忆的口吻来创作的。
其次,从诗的内容看。据《说文》解,“还”为“复”之意,那么“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还”字就是指“到”、“归”之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对江陵深厚的“归乡”之情。杨慎在《升庵诗话》中也指出“太白娶江陵许氏,以江陵为还,盖室家所在。
”从上述两点看,诗人是通过回忆艺术地再现了三峡的奇观,是李白二十几岁时“壮剑去国,辞亲远游”的生动写照。此时,李白正值风华正茂,因此诗中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情感。这首《早发白帝城》与他放逐后的其他诗作有着截然不同的感情基调。
王瑶在《李白》一书中指出《早发白帝城》是李白25岁时“出蜀途中离开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到江陵时作的”。综上所述,这两种观点都属一家之言,缺乏其他有力的旁证,关于《早发白帝城》的创造年代,还有待于学者们进行更细致的研究。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