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中国古代名人名言 (修身养性 执政)求中国古代名人名言要求:1.必须是中国的,古...

中国古代名人名言 (修身养性 执政)求中国古代名人名言要求:1.必须是中国的,古代的人说的话2.每一句都要有解释3.所回答的名言必须是关于个人修身养性方面或者政府(官府,朝廷)如何执政的.PS.如果回答很好的话,注:1.一定要是中国古代的名人说的话。2.要诗歌的形式或者文言文的形式。3.执政不是爱国,这点应该能分得清楚吧?请不要答一些爱国的话。

全部回答

2018-12-27

0 0
    孔子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是可忍,孰不可忍?老子名言1、宇宙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价值观无、道、德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
  「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於「有」而终於「无」。老子言「道」,尝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於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於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
  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  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  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於「道」,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
    守柔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  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居后不争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  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寡欲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於可欲,祸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
    故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3、政治观无为“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  《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善为下“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4、知识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