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诗歌

苏轼的《鹧鸪天》运用哪种表达技巧?

全部回答

2018-10-05

0 0
    运用了白描(层层写景)、对偶(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借景抒情(乱蝉衰草小池塘)、拟人(殷勤昨夜三更雨)的手法。  全词为: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遭贬谪于黄州。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阕写景。开首"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
    充满了诗情画意。  下阕写散步。江村小景绘好之后,视角则陡然一转,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通过作者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超出世表。
      上片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了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片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诗歌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诗歌
诗歌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