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宗教

"唯识学"中的"识"读什么音?

"唯识学"中的"识"读什么音?今天在读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看到"讲涅、惟识、经论,位处当仁。"发觉"惟识"的识读音应该一样的.但不知是读shi还是zhi?

全部回答

2019-06-05

0 0
唯识学"中的"识"读shi。以名词故。 “识”字单念时,读zhi。以动词故。 阿弥陀佛

2019-06-05

73 0
    shi2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sense]。如:识神(心识,心灵) 识 (1) 識 zhi4 (2) 加上标记。后作“志” [put a mark] 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
  ――《金史》 (3) 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 (4) 通“志”。  记住 [remember]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
  ――《论语·述而》 文镂无款哀。――《史记·孝武纪》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5) 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 另见shi2 (1) 識 shi2 (2) 见识;知识 [knowledge]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贾谊论》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刘开《问说》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4) 佛教用语。
    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sense]。如:识神(心识,心灵) (5) 相知的朋友 [bosom friend]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刘禹锡《元日感怀》 (6) 思想或意识 [thought]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颜延年《五君咏》 (7) 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8) 姓 识 ★瑜伽一卷十页云:识、谓现前了别所缘境界。   ★二解 瑜伽六十三卷十二页云:余识、名识。
  谓于境界,了别为相。 ★三解 集论一卷十二页云:何等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四解 无性释一卷十五页云:了别境义故者:是能取境似境现义。此释识名。 识  梵语vijn~a^na,巴利语vin~n~a^n!a。
    音译作毗阇那、毗若南。 vijn~a^na 为 vi(分析、分割)与 jn~a^na(知)之合成语,乃谓分析、分类对象而后认知之作用。虽至后世时,心(梵citta ,巴同)、意(梵mano ,巴同)、识三语汇分别使用,然于初期时皆混合使用。
  依唯识宗之解释,吾人能识别、了别外境,乃因识对外境之作用所显现,故于此状态之识称为表识、记识(梵vijn~apti ,音译作毗若底)。    于大、小乘佛教皆立有六识说。
  六识各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所依,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之了别作用,此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种心识。喻如‘六窗一猿’,六识之体为一,而起作用之门户则六,概系六识说最初之意义。
    六识中,第六之意识称为第六识,后世更赋予六识、意识、分别事识、四住识、攀缘识、巡旧识、波浪识、人我识、烦恼障识、分段死识等十名,称为六识十名。  除以上六识外,唯识宗另举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即阿梨耶识),成立八识说。
  其中从眼识至身识之五识(与六识说相同),总称为前五识。  至第六意识,称为前六识。至第七末那识(即第七识,或单称七识),称为前七识(或单称七识)。前七识以阿赖耶识为所依,而缘各境转起,故称为七转识或转识。
  而前六识能清晰识别对象,故称为了别境识。第七末那识称思量识,第八阿赖耶识称异熟识。据护法之唯识说,八识中第六与第七识具有执着虚妄之对象为我或为法之遍计性,故称‘六七能遍计’。  而前五识与第八阿赖耶识因无我、法之执着,故称此为‘五八无执’。
  复次,印度之无相唯识派认为八识之体性皆同,故主张八识体一之说。但有相唯识派及唯识宗则谓其体性各别,而主张八识体别说;且二识乃至八识同时并起,同时转起(俱转),称为八识俱转。然而,小乘有部宗等不主张二识并起,异于前说。
      摄论宗(真谛所创)于八识外另立第九阿摩罗识(庵摩罗识),成立九识说。阿摩罗识别名无垢识、真如识、真识,即所谓净识,依此而言,第八阿梨耶识被解作妄识或真妄和合识。地论宗、天台宗亦有人主张此说。
    真言宗立十识,即于八识之外别立二种:(一)多一识心,为生灭门之所依,相当于了知差别现象界之后得智。  (二)一一识心,为真如门之所依,相当于体悟平等一如真理之根本智。
    据真谛译之世亲所著摄论释卷五谓,因阿梨耶识变异所生之识,共有: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与善恶两道生死识等十一种差别。于此,‘显识论’举出显识与分别识二种,其中因阿梨耶识所显现之显识复分为:身识、尘识、用识、世识、器识、数识、四种言说识、自他异识与善恶生死识等九识;而分别识为虚妄分别之主体,又可分成有身者识与受者识二种,其看法大致与真谛所说相符。
      又楞伽经卷一说三识,即:(一)真识,相当于阿摩罗识,或相当于阿梨耶识。(二)现识,相当于显现万法之阿赖耶识,或阿陀那识(即末那识)。(三)分别事识,即七转识,或前六识。
  然真识之说仅见于楞伽经,而不见于梵本及其他译本。按智吉祥贤之楞伽经注谓,现识为前五识,分别事识则为第六意识。    据大乘起信论所说,由于阿梨耶识中之根本无明在阿梨耶识上起动妄念,以至认识对象而生起执着心,其相状可分为:(一)业识,起动业作之始相。
  (二)转识,因业识作用,所生见照的主观作用之相。(三)现识,转识成为客观之境所现之相。(四)智识,执着现识为实在之相。(五)相续识,对现识执着不断之相。  上记五种识总称为五意,或五识;相当于三细六粗中之前五者。
  此外,依无明能起动阿梨耶识,而展开迷界之相状,如风吹大海成浪,故喻称为识浪。[杂阿含经卷三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九、卷二十三、俱舍论卷二、卷九、释摩诃衍论卷二、大乘义章卷三、成唯识论述记卷五末、俱舍论光记卷四、宗镜录卷五十、十住心论卷十](参阅‘末那识’1941、‘阿摩罗识’3671 、‘阿赖耶识’3676) 识 (术语)梵语,婆哩惹[何-可+尔]Parijn^ana,心之异名。
    了别之义也。心对于境而了别,名为识。唯识论一曰:“识谓了别。”同五曰:“识以了境为自性。”大乘义章三曰:“识者乃是神知之别名也。”止观二曰:“对境觉智,异乎木石名为心,次心筹量,名为意,了了别知名为识。
  ”同四曰:“识是一期心主。”往生礼赞曰:“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  ” 唯识  梵语vijn~apti-ma^trata^。音译毗若底摩?炖唷J叮葱闹咎澹胧侗湎种馕奕魏问翟冢莆ㄊ丁<慈衔崛俗约盒耐庵镄闹钕窒蠼杂砂耸蹲蕴逅湎种鞴郏郑┯肟凸郏ㄏ喾郑纸鲜抖韵笾嗨菩巫词游哪谥跋袼诚侄衔翟谑涤校易魑鲜抖韵笾锞匙蕴澹ū局剩┮啻影⒗狄吨兄肿颖渖饰ㄊ兑酝馕奁渌翟冢莆ㄊ段蘧常蚓萃蛴写邮端渲庖澹莆ㄊ端洹4死砺奂诔晌ㄊ堵劬矶?煞治?一)因能变,又作因变、生变;所有之存在皆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变生。
    (二)果能变,又作果变、缘变;其结果在八识上起主观与客观之区别,而向对象作用。观心觉梦钞卷下分为以下二种道理说明:(一)熏习道理,即生变之义,种子系由自心之作用深植于识中。
  (二)转变道理,即缘变之义,由识变现见、相二分。  法相宗之根本教义,说唯识之相,以五位百法不离识者,即为总门唯识或不离门唯识;五位之中,心王是识之自相,心所为相应于心王作用之心理活动,色法为识所变现,不相应法为以上三位之分位假立者,无为法为以上四位之实性,依此等理由显示唯识者,称为别门唯识。
    别门唯识之说系为愚者分别能所而说明,故又称虚妄唯识、不净品唯识、方便唯识。初地以上之菩萨能了悟唯识之理,证得唯识无尘智,而存有真识者,称为真实唯识、净品唯识或正观唯识。
  成唯识论卷九列举对唯识教理九种疑难(唯识九难)之答释。唯识九难即:唯识所因难、世事乖宗难、圣教相违难、唯识成空难、色相非心难、现量为宗难、梦觉相违难、外取他心难、异境非唯难。    此外,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分类诸经论之唯识说为五种唯识,即:境唯识、教唯识、理唯识、行唯识、果唯识。
  又该宗之修行有所谓五重唯识观。  华严宗称三界皆是一心所作,列举十重唯识等说明,即:(一)相见俱存唯识,(二)摄相归见唯识,(三)摄数归王唯识,(四)以末归本唯识,(五)摄相归性唯识,(六)转真成事唯识, (七)理事俱融唯识,(八)融事相入唯识,(九)全事相即唯识,(十)帝网无碍唯识。
    若究其极如帝释宫之网珠(因陀罗网),一中含有一切,一切中各具一切,重重无尽,事事无碍。如以十重唯识配当于五教,则初三为始教说,次四为终教及顿教说,后三为圆教之说。但华严经大疏钞卷三十七,将假说之唯识列为小乘之说。
  [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五、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成唯识论述记卷七末] 唯识 (术语)梵语摩怛刺多Ma%trata%,此译曰唯。  梵语毗若底Vijn^apti,此译为识。
  梵语倒置之为识唯,通常为Vijn^a%namatrava%da。唯者简别之义。简别识外无法,谓之唯。识者了别之义。了别之心略为三种,广有八种,谓之识。然则唯识者为三识或八识之复名数,非唯一识之义也。
  华严经就集起之义而云唯心,唯识论就了别之义而云唯识,其体一也。  又唯心之名,通于因果,唯识之称,唯在因位,三种者:初能变(第八识),二能变(第七识),三能变(前五识)也,八种者,眼识乃至阿赖耶识也。
  义林章一末曰:“识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唯心。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称唯识。或经义通因果,总言唯心。论说唯在因,但称唯识。  识了别义。在因位中识用强故,说识为唯,其义无二。
  二十论云:心意识了,名之差别。”唯识述记一本曰:“唯言显其二义:一简别义。遮虚妄执,显但有识,无心外境。二决定义。离增减数。略唯决定有此三故。广决定有八种识故。”问唯识之言,谓有八种之识,除八种识体之外,更无余法乎。
    答不然,言唯八识者,谓一切诸法不离八识,非言八识之外无余法也。凡诸法分别为五法: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应,五无为,此中前四者为事,后一者为理,称曰五法事理。此五法事理,皆不离识,故称唯识。
  以第一之心,乃识之自相,第二之心所,乃识之相应法,第三之色,乃心与心所之所变,第四之不相应法,乃心与心所及色之分位差别,第五之无为法,乃前四法之实性故也。  又唯之言,取遮遣遍计所执性,识之言,取依他圆成之二性。
  唯识论七曰:“唯识言有深意趣。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离诸识实有色等。
    ”义林章一末曰:“梵云毗若底,此翻为识。识者了别义,识自相,识相应,识所变,识分位,识实性,五法事理皆不离识。故名唯识。”楞严经五弥勒菩萨之言曰:“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 唯识宗 依唯识论,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名唯识宗,因此宗乃究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又名法相宗。   唯识宗 (流派)法相宗之异名,彼宗以万法唯识之法门为主也。
  

2019-06-05

55 0
shi知识的识认识的识 抄某先生解 “三界惟心、万法惟识”。的意思 不是指心能创造万物,识能生产万物。而是指心能感应万物,识能映现万物。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宗教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军事
求职就业
时事政治
宗教
宗教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