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 神话出处 &nbs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神话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r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则神话,流传极广,家喻户晓。 娲皇宫所在地———邯郸涉县,在这个美丽神话的浸润下,形成了独特的女娲文化,进而对当地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久不衰。■美丽神话的现实依托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女娲是作为一个民族始祖,作为一个人类的始祖被信仰崇拜的。 ”涉县女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长荣说。“女娲补天”神...全部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神话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r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则神话,流传极广,家喻户晓。
娲皇宫所在地———邯郸涉县,在这个美丽神话的浸润下,形成了独特的女娲文化,进而对当地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久不衰。■美丽神话的现实依托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女娲是作为一个民族始祖,作为一个人类的始祖被信仰崇拜的。
”涉县女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长荣说。“女娲补天”神话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r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相传,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因争权夺利而发生战争,战败的共工无处撒气,一头把支撑天地的大柱子———不周山给撞倒了。于是乎,天哗啦啦塌了一个大洞,大地上洪水泛滥,到处是熊熊的大火,人类饱受苦难。
善良的女娲神,看着她的子民们在洪水和大火中四处逃生,心里十分难过,只好辛辛苦苦去补天。女娲在神话传说里是一个蛇身人首的女神。她“化万物”、“抟土作人”,创造了人类;“为女媒、置婚姻”,为皋媒之神,因而被人们称为人类的始祖———“女娲娘娘”;后来又补好了苍天,对人类来说真是功德无量。
“娲皇宫所处的这个地方,现在叫凤凰山,在西汉时称为古中皇山。相传,上古时期,始祖女娲就是在涉县的古中皇山上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李长荣说,全国供奉女娲的庙宇很多,但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祀奉建筑就是娲皇宫,至今到此朝拜者仍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位于涉县城西北12公里处的娲皇宫,坐落在中皇山的悬崖峭壁上,始建于北齐,迄今已有1450多年的历史,是专为祭祀女娲而兴建的,也是国内奉祀女娲的建筑规模最早的古建筑。后经明嘉靖、万历年间陆续增建,清咸丰年间重修,占地面积350亩,房屋建筑135间,历代碑刻75处。
全部建筑分山下、山上两部分,中间以十八盘山道相连,各组建筑布局均依山就势,匠心独运,涵摄了山川之钟秀与古建之精华,为河北省古建筑十大奇观之一,自古就有“蓬壶仙境”之美誉。李长荣说,此地的民间祭祀活动被称为我国祭祀活动的杰出代表,而这里的摩崖刻经则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石刻壁经群,经考证为“天下第一壁经群”,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此外,此处的建筑还被称为“活楼”、“吊庙”。文物考古专家罗哲文曾评价娲皇宫说,“其设计精巧上犹胜于悬空寺,是个了不起的创作,是个奇迹,令人叹为观止。”关于女娲的故地,说法颇多,争夺也多,但最终“娲”落河北。
今年4月10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经过实地考察,报中国文联批准,正式命名河北涉县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并在涉县成立“中国女娲文化研究中心”。6月2日,“女娲祭典”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女娲文化渗入生活 “涉县的女娲文化以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享誉全国。”涉县文物旅游事业管理局副局长霍爱国说,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娲皇宫以及当地的祭祀活动。女娲的神话流传甚广,并演变成一系列的社会风俗:民间祭祀(上社)、祈禳还愿、进香朝拜、人生礼俗、岁时节庆等。
明代人杨慎在《同品》中记:“宋以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此为“天穿节”。现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河北涉县都会在中皇山的娲皇宫举行庙会,祭祀娲皇宫圣母诞辰。
“女娲文化主要分布在以涉县为中心的河北邯郸、山西晋东南及河南安阳等地区。”李长荣说,“当地人民群众至今在生活方式、各种礼仪、婚嫁、生育、庆典、祭祀、节日等民俗活动中,都可以看到女娲文化的影响。
”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日,是祭祀娲皇宫圣母诞辰之日。是时,不仅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人前来朝拜,广东、福建也有人前来寻根。本地四周的村也组织起十道村社,为庙会锦上添花。这十道社中,弹音村的奶奶社为头道社,亦称龙头社。
四方之客人先到弹音村行客拜过,然后到娲皇宫朝拜。在村里香耆、社首的指挥下,组织戏班、娱乐班、武术班等,十道社合计起来千人之众,使祭祀娲皇宫圣母的活动成为盛景。这种集中的民间祭祀时间,又称“摆舍”、“值社”、“上社”,而与之对应的则是政府公祭。
清嘉庆《涉县志》记载:“我朝顺治、康熙、雍正间历经修理,每年以三月十八位神诞日,有司致祭,自月初一讫二十启庙门,远近士女纷集。”这表明从清朝就已有公祭,至清末由于战乱而中断,基本内容、形式、范围已濒临失传。
为了恢复公祭,从2。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