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有没有到过中国?马可·
马可波罗真的来过中国吗?
去年10月4日到11月5日,上百万美国中小学生,参预了沿丝绸之路进行的一次考察。据说是想为马可波罗(1254-1324)究竟来过中国没有寻找证据。(上,图1,马可波罗画像,据Mrs。 Sunda's Gifted Resource Class主办的网站 )
据历史记载,马可波罗游记是在1298年写出的,原本早就不见了,现存的各种版本有150种,包含多种语言的译本,最老为1351年版,现在流行的是16世纪的版本。 马可波罗游记的出现,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原来还有一个比他们的家园更为富庶繁荣的东方世界,这本书的意大利原文本并不叫做游记,而是世界概述Divisam...全部
马可波罗真的来过中国吗?
去年10月4日到11月5日,上百万美国中小学生,参预了沿丝绸之路进行的一次考察。据说是想为马可波罗(1254-1324)究竟来过中国没有寻找证据。(上,图1,马可波罗画像,据Mrs。
Sunda's Gifted Resource Class主办的网站 )
据历史记载,马可波罗游记是在1298年写出的,原本早就不见了,现存的各种版本有150种,包含多种语言的译本,最老为1351年版,现在流行的是16世纪的版本。
马可波罗游记的出现,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原来还有一个比他们的家园更为富庶繁荣的东方世界,这本书的意大利原文本并不叫做游记,而是世界概述Divisament dou Monde。
欧洲人原来也和我们中国人一样,以为世界只有他眼见的那麽大;我们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叫做中国,他们把身边的海叫做地中海。
都以为自己是住在“天下”的中心,马可波罗让他们看到东方还有这样大一个帝国,(下,图2,古画,图中所示实为成吉思汗建立的包括有中国的大帝国)
马可波罗游记使西方人对东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出现了探寻东方世界的狂热。
哥伦布按照地圆说的设想,企图开辟海上通向中国的航路,就是受到马可波罗的影响,1482年8月3日,他带着西班牙女王致中国大汗的书信,还带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开始了一直向西的航行。经他作过眉批的这本书,至今还保存在西班牙Seville的图书馆中。
马可波罗游记一出来,就有人怀疑,他真的去过中国吗?会不会是别人写的用了他的名字?要不就是他将道听途说得到的材料作为自己的经历,或者经过别人添油加醋。这游记本是他在监狱中口述,由同囚一室的浪漫小说作家Rustichello笔录而成。
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家乡威尼斯。1298年9月7日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的一场中世纪少有的大海战,战败被俘囚禁。马可波罗一家确实在中亚一代跑过生意,在这些地方有机会接触到过中国的商人。(右,图3,古画,马可波罗口述在东方的见闻)
1995年,英国不列颠图书馆中国部主任伍德博士(Dr。
Frances Wood),出了一本书,概括前人对马可波罗游记提出的疑问,结合自己的研究,明确表示:马可波罗并未到过中国。
马可波罗究竟来过中国没有?光靠书本上研究不够,最好亲身走一趟,用自己实际的见闻去验证一下马可波罗的见闻,虽然事隔七百年,但仍会有蛛丝马迹可寻,并可以对照比较。
(爱迪生小时候坐在鸡窝上代替母鸡孵蛋的故事,想来你已熟知。可不要视为儿戏,这是重视实践检验的科学精神深入到他心中的体现,我们就是缺少这种精神。埃及的大金字塔有人认为非当时的人力所能建造而是外星人的杰作,经过按照古埃及时的条件模拟实践,证明那时的人有能力建造这样的金字塔。
可是我们有些人还在那里大谈是外星人建造了金字塔;中国的八卦还也是外星人传授给周文王的!)
沿着马可波罗的足迹去探索一番,无疑是个好主意,但是怎能作到成千上万的人都能参与呢?美国的一个专门辅导中小学生学习的网站Classroom Connect利用现代技术,将课堂与远隔重洋的现场连接起来,按照马可波罗进入中国的路线,也就是沿着当年的丝绸之路,组织了一次“探索亚洲”(AsiaQuest)的考察。
下,图4,考察路线图Classroom Connect,
现代科学技术是这次考察的生命线,考察队主要由年轻力壮的人组成,10位成员中半数是卫星通讯及音像技术等方面的专家。他们每天发回图、文、录音、录像,报告所见所闻。
22位在博物馆、大学及其他学术机构研究汉学、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生物学、历史学的学者,以及专门研究丝绸之路、沙丘、竹子、熊猫、和马可波罗的专家当后盾。他们为考察队提供咨询,并回答受众提出的问题。
考察队先在北京集中准备,然后转赴新疆喀什。1999年10月4日,考察从这里开始,。丝绸之路在敦煌以西分三条路线,马可波罗走的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这条路,考察也选择了这条路线,大体上沿着马可波罗的足迹穿越塔克拉马干沙漠,经过河西走廊,黄土高原,于11月2日到达北京。
11月5日,全部考察活动结束。其间也有跨骆驼骑自行车的时候,不过大部分路程是用现代交通工具代步,不能与马可波罗的艰辛相比了。马可波罗从喀什到北京走了3年,这次考察队从北京到喀什只用了8小时。 (右,图5,考察队进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David McLain for Classroom Connect, )
据称有上百万的学生参与,他们在自己的课堂里,通过网络观看收听。
可以随时了解到考察队的活动,包括他们的饮食起居。并可随时提出他们的意见与要求。考察的目标和路线,都根据多数受众的意见来确定。一周一次知识测验起着帮助学生复习的作用,每天还有一个用图像或声音提出的问题,回答者可以充分发挥。
通过电子邮件,受众可以方便及时地参与讨论,回答问卷调查,以及向专家提问。他们的意见,不少是经过班级讨论的,老师也有参与。不少学生真敢发表意见,挑战专家,后生可畏,
700年前的记载,经过自然与人世间的沧桑巨变,到今天还能多少证据留下?大地茫茫,从何着手?但是,历史的脚印是不可能完全抹掉的。
我国古代的贤哲早就提出,应当“即物穷理”,就是要深入到客观事物中去认识客观事物。现代的科学考察也就是这个精神。
考察队将自己的见闻和马可波罗游记比较,证明许多记载是真实的。
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喀什是一个都会,现在归属大汗,这里是从西方进到中国的入口,中亚的通衢要道,城市繁荣,商业兴盛。
考察队发现,今天的喀什仍拥有这种地理优势,并正在发挥这种优势。熙熙攘攘,一大早赶集的人群就来到了。市场上摆着精美的丝绸、地毯、服饰、刀和帽子,正如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右,图6, ©David McLain for Classroom Connect, )
在喀什的市场上,考察队人员见到的是大人微笑,孩子用英语欢迎。
不愧是中国接待客人的友好的门户。城市在现代化,但这里的风情仍有不少和马可波罗的记述相似。马可波罗曾着重记述的葡萄和棉花,仍是这里主要的农作物。(左,图7,喀什市场上的葡萄,©David McLain for Classroom Connect, )
喀什的马市,在马可波罗时代就有名了,今天仍很热闹, 10岁的孩子在马市上表演熟练地骑马。
这不禁使考察队中负责科学报道的克利丝丁娜﹒阿伦,联想到成吉思汗的骑兵,这些骑兵胯下的战马,个子不很大但健壮结实,马尾长的又长又密,沙暴袭来,尾巴卷起正好保护了後部,粗大的头藏在身子下也得到了安全。
特别是这种马多日没有饮水仍能驰骋沙场,虽然脾气暴躁不大驯服,成吉思汗正是靠着它纵横欧亚大陆(文革中有电影讽刺教授讲马尾巴的功能,实显示出编导的无知)。这种马是1000-2500米的高度上半沙漠地区的特产,是蒙古野马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学名Equuss caballus przewalskii)(右,图8,保存在美国动物园中的这些蒙古野马, ©David McLain for Classroom Connect, )。
但是克利丝丁娜(Christina Allen)在喀什的马市上不能着到它的踪影了。因为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蒙古野马在全世界也只有大约300匹!名为野马实际上已无野生的了,全靠动物园和私人园囿使它们得以保存。
要问这种蒙古野马为什么会濒于绝灭,得问人类自身。生态环境被人破坏,是它衰微的主要原因。所幸经过保护濒危动物人士的努力。现在这种马已增至约有1500匹,并有200匹已放回到它们的老家。有中国学者提出,在中蒙边界一带,可能还有野生的蒙古马,果真如此,那它们有机会团聚了。
克利丝丁娜是生物学家,她借此向美国青少年普及了许多关于马和需要保护濒危动物的知识。有关保护环境和濒危物种的知识,是结合这次活动普及科学知识的重点。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的丝绸、服饰、食品和手工艺品,不少在市场上还可以见到,并保持着旧日的风格与情调。
美国人喜欢吃的bagel也在这里找到了它们的根,就是流行在中国北方用火炉烤制的馍。两者有所差别,基本制作方法相同,这里的人们烧煤、吃米、面或宗教信仰等风俗习惯,和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述也大致相同。
(左,图9,喀什街头正在火炉中烘烤的馍, ©David McLain for Classroom Connect, )
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叶尔羌这里的居民,因饮水带来的疾病使腿和喉咙肿胀而苦恼。
考古学家福克斯(John Fox)在今天的叶尔羌,真的看到了这样的大脖子病人,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这是缺碘产生的。就这件事看,马可波罗游记很真实可信了。(右,图10, ©David McLain for Classroom Connect, )
考察队由喀什东去和田,一路上见到的城镇,更加繁荣。
和马可波罗时代比较,最大的变化大概是人越来越多,以至克利丝丁娜对中国只生一个孩子的人口政策不仅理解而且大加赞扬。(左,图11,和田的市场, ©David McLain for Classroom Connect, )
马可波罗游记和比他进入沙漠更早的许多旅行者都在告诉人们,沙漠深处有精灵发出奇怪的声响,或如音乐,或如战鼓,或如军队在行进,等等。
在选择路线的征求意见的时候,40%的受众主张应深入沙漠去探个究竟,但也有38%的人认为这有点玄乎,不如去探究那因沙漠扩张而湮没的文明,于田北边不远的尼雅废墟。这个废墟本是东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中的精绝国,1901年为英国的考古学家斯坦因所发现并介绍到西方。
考察队最后决定骑骆驼穿越沙漠,就是照顾了这些要求,自然没有遇到什么精灵,倒是把敦煌附近的鸣沙山有关的科学知识普及了一番。(右上,图12,鸣沙山)
中国人偏爱玉石。马可波罗游记说从于田向东去要过一条河,在河床上可以象沙里淘金似的找到玉石。
这河就是从昆仑山流向沙漠的克里雅河,考察队在此短暂的停留,找了一番没有收获,(左,图13,©David McLain for Classroom Connect, )但和田、于田一带,至今仍是玉石的重要产地。
马可波罗游记中说,中国人烧一种黑色的石头,他还带了一些样品回去,使欧洲人大吃一惊,尽管欧洲地下的煤也很多,但在此以前,他们不知道可以用来作为燃料。后来,这煤的开发利用,成为为欧洲工业革命的物质基础。
今天考察队来到马可波罗最先看到黑石头的地方,得知这些“黑石头”还在更大规模的开采。中国是现在世界上产煤最多的国,煤仍是中国主要的能源。此时他们的心情与马可波罗不同。更担心的是烧煤对环境的污染。
在张掖,他们着意参观了烧煤的发电厂,原先以为一定是到处乌黑,但他们看到的是整洁和效率,这里的生产已自动化了,用计算机管理,维持全厂生产的运行,少到每班可以只要12 个人。但是关心环境保护的克利丝丁娜,仍看到一个大烟囱正在冒黑色的浓烟。
(右,图14,©David McLain for Classroom Connect, )她知道这是燃烧不充分,正污染环境,但当时没有说。也许是她深知烧煤对现在的中国还是那样不可避免,她的报道中告诉受众,中国对能源的消费仅为德国的两倍,而人口是德国17倍!他们注意到中国正在开发干净的能源,报道了草原上雨后春笋般兴起的风力发电站,(下,图15,©David McLain for Classroom Connect, )
的确,中国人发现煤可以作为燃料使用,为人类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历史又提出了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的问题。其实这烧煤污染环境也已受到中国人的重视,象烟囱冒黑烟,能解决而且已经有不少工厂得到解决。他们当时没有提出问题,但把这张照片发在互联网上了,我想我们完全可以借来作为对我们自己的驱策。
经过考察,发现游记中有些记载,明显错误;还有些应该记下的事物没有记。这些都成了否定马可波罗来过中国的依据
游记中说在喀什和田这一带,丈夫如果外出超过20天,妻子就可以自行改嫁。考察队注意到,这里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妇女言行谨慎,出门还戴面纱,700年前也是这样,根本不存在这种风俗。
游记在记过喀什後,接着就记述撒马尔罕,然后是叶尔羌。但撒马尔罕是在此西边千里之外,考察队一些人从喀什骑自行车就到了叶尔羌。
游记说,在张掖的一座庙中,有几尊10步长(约合5米)的卧佛。考古学家福克斯到了张掖就去寻访。
他在报道中说:这里的大佛寺确有卧佛,但不是几尊,而是只有一尊,长度是游记所说的7倍,即有35米。福克斯质疑:如果马可波罗是亲眼看过,何至于相区如此之远。据我所知,在张掖的宏仁寺大佛殿,有一尊我国最长的室内卧佛,长34。
5米,福克斯观察得相当准确。这座庙是西夏王朝的永安元年,即公元1098年创建的,改过几次名字,习惯称为大佛寺。马可波罗来的时候,已存在了将近200年,游记中的记述是错了。
福克斯感到马可波罗游记中好些记述,不象是他自己的经历。
如穿越塔克拉马干沙漠,非常危险艰辛,当年马可波罗一路上遭遇的困难,肯定比他们今天遇到的要大得多,应该大书特书;但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仅占有200字的篇幅。不免使人生疑,他真的走过这一趟吗?再如按游记所说,马可波罗曾随父亲和叔父在张掖经商住过一年,但他对张掖的记述十分简略,提到的那些当地的事物,,在此住一夜就可以看完了。
从喀什到北京这段路程,游记的记述简略,能够用比较的方法辨别其对错的事物也不可能多。
专家的研究和这次考察队的活动,都是把那些对西方人来说很新奇重要的事物,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却找不到它们的影子,作为否定马可波罗来过中国的重要依据。
考察队不是就住在宾馆而是深入到大街小巷和老百姓家里体验生活,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最使他们感到新奇,象牛的五脏六腑都拿来吃,还有保存多年的皮蛋等等,在他们看来都不可思议;这些东西马可波罗游记中没有还则罢了,但象用筷子吃饭这种到处存在而对西方人来说非常特殊的事物都没有记。
还有饮茶和用毛笔写字。
质量精美的丝绸、地毯和丝制品在和田的市场上特别引人注目,使人不难想象出当年的盛况。和田至今仍盛产丝绸,还去参观了古老的缫丝工艺。(左,图16,右,图20, ©David McLain for Classroom Connect, )马可波罗作为一个商人,应该注意,但游记中没有。
还有敦煌的莫高窟,木活字这些使西方人惊叹的事物也没有。有的考察队成员生了病,当地医生用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有效,使他们大为叹服,而也由此提出问题马可波罗游记为何不记载,如果他真的在中国生活多年,能一直不生病吗。
考察队最後一站是北京,他们看到了长城的伟大,而马可波罗游记居然没有记载。伍德做出马可波罗没有来个中国的结论,也是以此为重要依据,在她的书中,用了整整一章来讨论。伍德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士,她知道早先的长城是用黄土夯筑的,现在看见的砖面的长城,到明代才建造出来,但她认为土筑的长城在今天从西安去敦煌的火车上还可见到,郑州附近还可看到商代残留的夯土城墙,在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的时候,即使长城没有修过,仍会大量保留在那里,很难想象一个远道来此的欧洲人对它不注意。
她认为,马可波罗如真的他所记,曾多次来往上都与大都(北京)之间,必须经过长城,不应该一字不提。(下,图17, 汉代残留的一段长城。在玉门关以西5公里处,用板土芦苇筑成。据敦煌旅游网站)
考察队的考古学家福克斯,根据考察所得和伍德的研究结果,得出结论:马可波罗游记对推动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但马可波罗极有可能没有到过中国。
一桩悬案
年轻的网民在收看了考察的全过程后投票,65%的人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35%仍肯定他来过。还有112封来信发表出来,让我们看到他们否定或肯定的理由,这些信,多是班级中讨论的结果,两方面的意见都被充分列举。
这些信中否定马可波罗来过中国的意见,大体上不出伍德及考察队提出的依据,也就是同意他们的意见。
通过互联网参加了这次活动,仍然相信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人,承认游记里面有错误和缺失。但认为这并不能因此作出马可波罗没到过中国的结论。
马可波罗是一个商人不是作家,游记是由他口述,别人写的;他到过的地方也许没有那么多,观察不仔细,记录也会有疏失。但记下的事物也够多了,何况在这次考察中不少又得到证实。
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论据,几乎是每条都受到反驳。
没有记筷子和饮茶。马可波罗是在忽必烈的宫廷及自己的官署中生活,不需要,他们知道那时的中国的皇帝是蒙古族,自有其不同于汉族的生活方式。伍德将游记没有记妇女缠足作为马可波罗没来过中国的证据,也被学生驳掉了。
蒙古人是不缠足的。
还有人设想,也许是马可波罗不喜欢茶,或者他天天用这些东西,20多年下来,习惯了,不觉得有记下来的必要。
为什么没记长城?讨论最热烈,发表出来的154封来信,表现出这些年轻人富于想象力,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也有一定了解,当然也不乏孩子的幼稚和天真,譬如:
马可波罗经过长城时赶上沙漠风暴,眼睛里进了沙子,或者有巨大的沙丘挡住了他的视线。
也有可能是他见过蜃楼,以为这不过又是蜃楼的幻影。
长城是中国的军事机密,就象不能让外星人知道地球的防御系统一样,中国皇帝不许他向外讲;甚至猜想,是忽必烈曾要他起誓对外面的人保密。也有人认为是马可波罗自己不愿说出来,怕知道的人多了,欧洲人去的多了会给长城带来破坏。
不过更多的人指出,当时这里的长城并不雄伟,不过就是一条土堤,因为在宋代长城没有维修过,此时可能已是废墟。现在北京附近的长城是明代苦心经营的,(左上。图19,北京附近的长城,©David McLain for Classroom Connect, )在忽必烈时代长城没有什么重要性,那时的长城,马可波罗还只能见到一段,也许他已见过类似的墙,因此不以为意。
欧洲有些村镇周围便也建有围墙,
相当多的人认为,马可波罗到了中国但未到过长城,不能要求求他什麽地方都走到,即使到过,他也不一定感兴趣。或者是做笔录的那位作家不感兴趣,没把它些进去。总之,游记没记有长城,不能成为马可波罗没到过中国的证据。
专家对这些意见作了评论,不管是哪一方面的都选出一些公布,专家也参加讨论,学生的意见有些就是发信询问专家後写出的。尽管投票的结果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人数占优势,一些专家也仍然相信马可波罗来过中国。
马可波罗究竟来过中国没有,当然不是用投票的方法所能解决的。而否定或肯定的意见,都缺少直接的有力的证据。
肯定马可波罗来过中国,根据就是这本游记,而这游记本身存在疑问。
否定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主要也是根据这本游记。
如果以记错了或应该记的没记为据。这该记的标准是什么?而且在古代,由于观察的局限,书写印刷等困难,和当时缺少科学知识,留到今天的游记有几部是记述详尽和完全正确的呢。有没有记不是推断没有到过的充足条件。
需要在游记之外去寻找证据。
多年来就有史学家中在为此努力。他们怀疑,要是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并在朝廷身居要职,中国的史籍为何没有记载?中国有重视历史的传统。从国史到地方志,各种形式的史册浩若烟海,记载翔实,特别是外邦来人,可用来作为中国皇帝威震异域,德被四方的佐证,更是不会放过而要大书特书,在元朝象马可波罗这样的西方人被归为色目人,其社会地位在汉人之上,马可波罗既然在朝廷身居高位,还作为特使送嫁公主,按常规,国史中那能不记。
(右,图20,马可波罗觐见忽必烈[古画])
也正因为中国的史籍浩若烟海,在没有把该查到的典籍都查到以前,作出否定的或肯定的结论都有困难。所以一些史学家虽然早就发现了问题,仍只是抱存疑的态度。
伍德博士根据前人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大胆说出马可波罗没有来过中国的论断,语出惊人,她虽然下了一番功夫,如游记中说马可波罗在扬州做过官,她便去查了扬州地方志的多种版本,都没有找到马可波罗其人其事。
但我们对历史的探索是不是到了已能作出结论的时候了呢?
1999年11月15日,在北京出版的光明日报报道,南开大学杨志玖教授早在1941年,“从大量古文献中发现一条马可波罗离华的记载”,永乐大典残本中记有元朝公主嫁到波斯去的事,时间是1297年,正好与马可波罗说他护送公主到波斯的时间符合。
遗憾的是,这条记载中没有提到马可波罗这个人。从经过这么多年,专家仍未能在中国的史籍中找到明确可靠的史料,要肯定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也不容易。在社会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仍是相信马可波罗来过中国的人占着绝对优势。
意大利人以有马可波罗而自豪,在他的家乡威尼斯建立了研究马可波罗的国际中心。尽管伍德博士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书在1995年就出版了, 1998年9月5日至19日,照样举办了纪念马可波罗的盛大活动,模拟了700年前9月7日在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发生的一场海战。
因为在这场海战中,威尼斯人战败。马可波罗在这天被俘,而如无这一事变,大概也就不会有这本游记流传下来。(左,图21,据说马可波罗就是在这栋楼里诞生的, Stephan Edelbroich 摄)
左,图22,十三世纪的战舰[古画];中,图23,威尼斯,Stephan Edelbroich 摄;右,图24,1998年9月7日在Korcula前方海上的模拟海战,据Korcula 市所办马可波罗网站)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没有?看来要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悬案。
悬案也是一种悬念,人们总是希望个悬念的结局是美好的、合乎自己的愿望;喜欢马可波罗游记,因为它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友好象征,特别在这世界纷争不已的今日,更感到马可波罗的可贵,不愿让一个理想的偶像破灭。
因而尽管有许多疑点,对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宁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东方喜欢马可波罗更因为在後来的东西方交往中,西方是以火与剑开路,带来的是双方的交恶与隔阂;而马可波罗游记赞美东方而不存在偏见和歧视,带给大家的是友谊和对和平富裕的追求,而这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
现在说马可波罗没有来过中国,岂不是有点大煞风景。据说在马可波罗临终前,神父货家人都问他,你说那些是不是真的?他生气地回答:我仅仅说了我看见的一半!确是很感人的,此时他还有什麽必要讲假话呢。
但是要从历史记载来求证,我估计难以找到马可波罗来过中国的证据了。
也许如光明日报的报道,杨志玖教授又有新的重要发现,这对大家都是一个鼓舞,不过马可波罗究竟来过中国没有,其实已无关紧要,游记中展现的图景已经给世界留下美好的印象,也许就是这样成为一个悬案永远留给人们悬念更好。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