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跟你分享一下书上说的,也许对你有用。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宝宝正确发音,丰富词汇和培养口头表达能 力,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如果,在此阶段没有得到相应的语言训练,宝宝就无法正确掌握言语技能,从而难以开口与人进行交流;再有,父母对宝宝的过分溺爱或过分严厉的教育方式,同样也会造成孩子言语发展的阻碍。 如,过分关注孩子的需要,往往不等孩子说话就心领神会地做出反应;或是简单粗暴地限制宝宝的需求等,在宝宝试图讲出自己的要求时,就苛刻地加以制止,这一切都会不经意地剥夺了宝宝的“发言权”,从而扼制了宝宝学习语言的机会,使宝宝失去与人交流的兴趣,变得少言寡语。
1、 婴儿期(0-3岁)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感知觉迅速发展,且在许多方面接近成熟水平;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大意义等等。 最重要的是,这个年龄阶段正处于言语发展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婴儿获取单词和语法的能力是最强的。
2、 婴儿最初开始学说话的时期被称为“单语时期”,即:一个单语,可以动用在很多场合,代表很多意思。在单语里,包含了亲子肢体语言以外的交流方式。语言能力未成熟的婴儿,为了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意思,就拼命地做出肢体语言,而父母如能在他预期下有所反应,便产生了相互的交流。
为了使交流更为融洽,说话就成了最理想的工具。 3、 婴幼儿的语言环境是成人与婴幼儿共同构成的相互交流的情境,成人对婴儿语言智力发展的关注和婴幼儿自身言语活动的自发倾向创造了一个动态的、婴幼儿自己也参与其中的环境。
但由于年龄的关系,宝宝对看到、听到的一切往往表述粗疏、断续、有头无尾;对思想、情感这一类抽象事物的表达,则更为困难。 因此,宝宝就容易回避语言表述,转而用行动表露自己的意愿。
4、 掌握一门日常用语,是每个宝宝的目标:能够和妈妈还有其他人沟通。而对幼小的婴儿来说,他面对的是一个茫茫未知的世界,身边潜伏着各种各样的危险和困难,初次介入的新环境、还有陌生的人和事,都可能让宝宝担心害怕,因而,采取了拒绝交流的方式来保护自我。
不过,有的宝宝“金口难开”是由于性格孤僻或胆怯、缺乏交际能力、或有自卑心理所致。 更多的探索: 婴幼儿的语言发育是与大脑的发育、思维的不断完善有着密切关系的,同时也是判断宝宝的听力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
俗语说“十聋九哑”,一旦宝宝有听觉障碍,就很难学会语言,更不要说开口说话了。 因此,宝宝不爱说话,有可能是自身生理缺陷,如先天性或后天造成的耳聋、嘴唇发育缺陷导致无法正确发音等等。
但大多数的宝宝不爱说话,与其言语发育环境及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关。 1、幼儿口头语言发育的关键期是2—3岁,一般从8—9个月开始牙牙学语,1岁就能掌握900—1000个单词,发展很迅速。 针对此期,家长应勤与宝宝对话,教其识字,以增进宝宝的背诵能力、对话能力等。
大多数的宝宝都能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掌握以上的言语技能。而个别宝宝,也许因为先天或后天模仿的因素,逐渐形成一种语言表达障碍,表现为:说话时语言的速度、节奏与流畅异常,俗称“结巴”。这样的孩子,因为害怕遭受嘲弄,而抑制了自己言语交际的欲望。
2、宝宝不爱说话,也许还有别的原因,比如:听力障碍。有两种可能:先天性耳聋和后天疾病而致的听力障碍。对于先天性耳聋,一般能及早发现。但有些婴儿由于 某些疾病,或服用某些药物后出现听力下降,甚至造成耳聋,这是家长往往不能够及时注意到的。
如果发现宝宝过分安静、尤其不爱说话,当大人逗引或招呼他而发出声音时,宝宝只是眼睛炯炯有神,盯着大人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对大人的说话声毫无反应;若在宝宝的背后叫他,宝宝仍没有寻找声源的意图,说明宝宝的听力可能有问题,应尽快到医院检查。
3、还有一种可能:心理疾病造成的不爱说话。专家指出,很多自闭的孩子并不是因为缺乏关心和爱导致的,而是因为父母对孩子太溺爱,过分满足和保护孩子,使孩子不用说话就能得到满足,没有语言刺激,没有语言交流,就失去了对语言的敏感,逐渐就会沉浸到自己的世界里。
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 如何解决?——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父母应让他们获得启发式教育。正确的处理办法是,要多跟宝宝说说话,随时随地告诉他(她)一些常识,比如: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干什么用的,我为什么这样做。
。。。。。等等。多给孩子一些语言刺激,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激活孩子的语言天赋等等。 1、随时给宝宝刺激。有些父母因本身讲话具有腔调,而犹豫是否该对宝宝说话,以致造成宝宝说话能力的迟缓。
殊不知,语言的刺激比正确发音更重要。特别是在带宝宝四处走认物时,切记用具体的行动恰当地表达语言。如告诉宝宝“这是小猫。快叫猫咪!”、“这是红花,这是绿草”、或“宝宝饿了吗?我们回家吃饭吧!”等等。
2、认真地应对宝宝的话语。宝宝在说话时,大人要认真地应对。宝宝在这个时期所掌握的语言并不多,使用起来难免错误百出,大人切记保持愉快的学习气氛,不可吹毛求疵地一再纠正。
当宝宝说话不完全时,要注意观看其态度或表情,认真解读宝宝的意图。由于宝宝的情绪容易受大人的态度感染,请不要轻易让宝宝说话的意念丧失。 3、给宝宝朗读大量的书。三岁孩子正处于文字的成熟期,这样能使他理解和积累丰富的词汇。
更快地提高宝宝的语言能力。早早地培养宝宝对文字的读、写能力,将会把孩子的思想引导到更高的层次,他的天地将会变得更加宽广,同时,一种对自己无法亲身经历的事情和境界的理解能力也会从此培养起来,从而更有信心展示自己的言语能力。
4、为宝宝创设言语交流的氛围。尽可能让宝宝多接触外界,结交更多的小伙伴,努力营造活泼、愉快的气氛,让他们进行游戏和谈话。借由温馨的心灵交流,来辅助宝宝学习语言。 5、积极防治“口吃”的发生。
2—5岁为防治“口吃”的最佳年龄。措施有:注重对宝宝的语言训练,增加人际交往;促使宝宝掌握更多词汇,增强表达能力;注意用正确的发音,给孩子以正确的学习表率。 已患口吃者,可采用美国语言病理学家格莱斯普推荐的唱歌疗法。
方法是:按照年龄特点,先选择简单易唱、速度较慢、琅琅上口的歌曲,并多听音乐,以适应并接受音乐的速度和节奏,加快唱歌向说话的方面过渡,逐渐消除口吃缺陷,使语言表达能力趋于流畅自然。 建议: 当宝宝还在襁褓中的时候,他(她)就不失时机地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流露出真切的与自己的爸爸妈妈交流的欲望。
事实上,当宝宝从八、九个月起,就已具备了简单“会话”的能力,即能发出像“妈”、“爸”或“饿”之类的单字发音,籍以表达自己的一些情绪和意图。这时,爸爸妈妈就应该多花一些精力和耐心来和我们的小宝宝沟通了。
尽管这个小小东西的言语时常让人捉摸半天,但因为有了你的倾听和关注,他(她)的心情极其愉快,喉间里似乎要飞出一只伶俐的小小鸟,多么期待地与人会话和交流。 当他(她)两岁之后,宝宝又一次处于语言能力爆发性成长的时期。
因此,父母们必须尽可能把更多的语言给予孩子。具体应怎么做呢?—— 1、 婴儿最初的发音,都是无意识的,当听到宝宝偶尔蹦出一个“妈”、“爸”、或“姨”等声音时,家长要抓住时机,有意识地让宝宝顺着发音认人,以加强宝宝的记忆,在发音和认识亲人的同时,不断鼓励和训练宝宝说话的能力。
久而久之,宝宝就会把自己的情感自然地糅和在言语中,成长为一个积极的、动情的会话者。 2、 有的宝宝在学话的初期显得很困难,往往教一、二个月也未见有多大成效。这时,家长千万不要着急,应不厌其烦地与宝宝说话,让他(她)感受到家长的关注和爱护,这些信息一旦储存到宝宝的脑里,就会激发出他们的自信,以积极的态度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3、 不要吝啬自己的时间,应多给宝宝讲故事。对于幼儿,没有比故事更为重要的了,因为偌大的一个世界,在宝宝的认识里只是一个巨大的空洞,需要故事里的精彩内容去充实宝宝的感知和注意,需要故事里的角色来丰富宝宝的思维及想象等,它对宝宝心理活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能够教给孩子怎样区分善、恶、美、丑,有利于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促使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积极地锻炼自己的交往技能。
4、 鼓励宝宝与人交往,因为语言智力是一种不可抑制的人类特性。当宝宝想表达时,消极词汇变成积极词汇、由默默倾听到主动述说才成为可能;同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帮助宝宝巩固对家庭成员以及居住环境的认识,不断扩充宝宝的游戏活动,引发宝宝对周围玩伴、他人以及环境的关注,产生与更多的周围人进行交流的愿望与兴趣。
不要担心,和宝宝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