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地理

闽东的畲族有哪些主要习俗?

闽东的畲族有哪些主要习俗?

全部回答

2016-06-27

64 0
    狩猎习俗狩猎是畲家男子的副业。狩猎时既可个人单独进行,也可集体行动。狩猎需要协同行动,即3〜5人一帮、7〜8人一组,事前做好分工。到达狩猎地点,有的随带猎犬搜山,有的守候在野兽必经之路,伺机射击。
  其行猎方式有土铳射杀、弩杀猛兽、竹枪杀兽、竹吊拴兽、木笼框兽、陷阱困兽、累刀刮兽等。  畲民出门行猎时,要拜“猎神”为“田公元帅”或为畲族始祖。获得猎物时,击中野兽第一铳者,可分得兽头、兽皮和部分兽肉。
  要是第一铳击中,野兽 人补铳后,野兽才死的,兽头、兽皮归第一铳者,部分兽肉则与 补铳者均分,其余兽肉按出猎者(含旁观者)人头平均分配Q 要是猎到小野兽(如野兔、雉鸡等),就推举出一人把猎物煮 好,各户拿出一些酒来聚食。
     饮食习俗平时畲族饮食和当地汉族相同,主食大米和甘 薯,节日食品较有特色,主要有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等。 乌米饭畲族的“三月三”真是别具一格,它是谷米的生 日。在这天,畲族家家户户都吃传统的乌米饭,村前村后都飘荡 着清香。
  乌米饭是用山上的一种野生植物乌稔树的叶子煮汤,然 后用这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米捞起来以后放在容器里一蒸。  这种 饭看上去乌糟糟的,实在不起眼,不过,吃起来却香喷喷的,吃 了还想吃。
  乌米饭放在通风阴凉处,数日可不腐,食用乌米饭有 准备春耕、迎接丰收的象征意义。 畲族粽子俗称“菅粽”,每逢端午节,菅粽除供敬祭祖宗 外,还用以馈赠亲友。将精选优质糯米倒入黄碱水里浸泡若干小 时,拿两片菅叶对折成一条槽底,而后圈碱水泡过的懦米放叶槽 中,做成为一条20厘米长玉米棒子状的菅叶粽,再用龙草捆扎, 五个一小串,十个一大串,放到锅里用灰碱水煮十余小时,粽子 煮好后,色黄气香,可存放半月。
     糍粑畲族人过年、做“七月半”和冬节都要打糍粑,取 意时(糍)来运转,生活年年(黏黏)甜。做法是将糯米浸泡 十几个小时后滤干水,放到木甑里蒸熟,倒入石曰中用木锤或石 锤打烂,捏成小团拌上作料食用。
   喝茶畲族风俗有“无茶不讲话”的说法,饭后的一杯茶 是不能少的。  十二月喝茶,称之“送神茶”;春节饮茶,称之 “新春茶”;订婚喝茶,称之“茶礼”;结婚新人要吃“食蛋 茶”;正月外出,须喝“壮行茶”等。
  礼俗上还有“擂麻茶”、 “打油茶”。总之,畲族人对喝茶很有讲究。 合,则女 方父母带女儿和同伴前往男家“看家势”,了解男方人品、家 境,求得两家父母同意后,先送暖帖,小定,然后“搭定”(又 名下定),送定帖(即订婚),时间多在农历八月。
    订婚不论家 庭贫富,只要猪腿1个、龙凤纸帖2张、红衣线2束、果子2 包、红线扎头面1公斤、银饰、衣服等。“送日子”即把选定的 嫁娶日期告知女方,女方收下红纸帖和礼品,按日子准备嫁妆, 男家也按其日子准备迎亲,经过以上程序算是定亲。
  定亲后的姑 娘两髻的银簪硕须脱掉一边,作为标记。  畲族姑娘忌18岁出嫁, 认为18岁出嫁要落“十八难”。 畲家姑娘出嫁前,要到母舅姨姑家“做表姐”,与表弟们对 歌,实际上是考核姑娘的对歌本领。
  同时,要在自家厅堂摆上香 案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上路平安。出嫁前两天,夫家须 选一位能歌善舞的男子作全权代表来女家迎亲,此人称做“迎 亲伯”,又称“亲家伯”。  福安、寿宁交界的畲村迎亲伯还带一 位厨师在女家设宴,厨师称为“赤郎”,又称“大赤郎”。
  这时 妇家先把厨具一一藏匿,赤郎唱《借镬歌》,唱一件“借”一 件。待厨具“借”完备后,才生火煮饭。 新娘出嫁前,姑娘还得赖床(躺床)不起,以歌代哭,唱 《哭爹娘》、哭哥嫂、哭母舅、恋姐妹等,哭诉与家人分手的衷 情,以示对娘家的留恋,为娘家讨吉利。
    新娘出嫁前要将少女发 式改梳成妇人的“凤凰头”后,由母舅扶出厅堂,行“分酸 礼”,唱分酸歌。“分酸”时新娘将两碗带骨的肉面互相掺和分 装连续三次,又将米谷撒向厅堂,唱《撒谷歌》出嫁。
   古时畲家新婚行走嫁,即新郎迎亲,新人双双穿草鞋步行到 男家,4男4女随后。如遇一天同村两个姑娘出嫁,同走一条路 时,谁先谁后,事前都要商量好,一般都是让夫家远的先走。  为 婚嫁习俗畲族婚恋较自由,但过去仍崇尚“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定亲过程审慎,先“合八字”,如八字有 避免先行者将“风水”带走,后行者都要用1头黄牛,角系红 布,插上红花,在前面踏路,嫁者随后,人们认为牛踏过的路又 是新路。因此,过去有钱人家都配上1只踏路牛为嫁妆。
    古时, 畲族陪嫁尚有刀斧犁锄之类的农具,直到现在还可以看到棕衣、 笠斗、母羊等物作为姑娘的陪嫁。 民国期间,畲村也兴花轿迎亲。畲家称轿夫为“行郎”。男 家花轿到女家,女方姑嫂姐妹一般都要为难行郎,与行郎对歌。
   赛歌中最热闹的场面是《求蛙歌》,即女家要以歌把行郎的 “蛙”撬出来。  “蛙包”是行郎预先在夫家准备好的硬币红包。 当迎亲花轿进入女家厅堂时,新娘就大哭大闹,佯装不愿意出 嫁,哭诉别情,待到午后,行郎和媒人再次催上轿时,才开始梳 妆。
  新娘梳妆完毕,由母舅扶出厅堂与胞弟举行分灶仪式,然后 新娘入轿,神堂上放水一桶,意为压黑火。胞弟拉轿扛“留 轿”,花轿在厅堂上两进两出,意为留风火,最后抬轿出门。  接 着新娘轿子出村前,村董事在路口摆上一张桌,正面用绣花桌幔 围着,桌上摆三杯酒,意为“拦风水”。
  花轿出村,男方须向拦 门交个“拦旗”红包。否则董事不搬开桌子,轿子无法通过。 “拦旗包”收入归公,作为村里公益事业开支。花轿经“留轿”、 “拦旗”等礼俗后,上路到夫家。   新人入洞房后,众人拥入洞房“闹房”,唱《猜种歌》,新 娘将嫁妆中随带作物种子一包包递出。
  完婚宴称“请大酒”,客 席散后还为新郎办一桌“佳期酒”,又称“暖房酒”、“新郎 酒”。由暖房头(或称八仙头)和暖房脚8名陪伴新郎入席。入 席者通常都穿长衫戴礼帽,席间每个程序都要唱诵歌令,且边吃 边轮番与洞房内的新娘及其陪伴者对歌。
    新郎酒至“上下四盘” (前四道菜)结束,转入“闹房”。闹房从叫门起,每个程序都 要唱诵歌令。其程序有进门、翻床、寻取“凤凰蛋”(染红的熟 鸡蛋)。找到“凤凰蛋”后,大家合唱《喜庆歌》结束闹房。
  闹 房结束继续喝佳期酒,宴会结束送新郎入洞房。第二天新媳妇下 厨房起火、洗碗、做饭。  第三天回门,新婚夫妇回娘家做客,认 妻系亲属,俗称做头客。 生育习俗畲族历来重视生儿育女。
  怀孕妇女虽然照常参加 生产劳动,但受到村人爱护和照顾,不让其干重活。畲族妇女分 娩都在婆家,临产时都要坐在矮板凳上,待婴儿出生后,婆婆或 接生婆才近前帮忙。她们认为“分娩不洁”,以免污天秽地,冲 撞“神明”。
    因此,在孕妇分娩时,要点燃一束干茅草或破纸 伞,驱除房间秽气。而后,拿一产妇的旧裤子和用红纸剪成裤样 贴在门楣上,以示“避邪”,使婴儿顺生。婴儿产后,胎盘未 出,要将婴儿的脐带缚在木上,待它自然脱落后,是男婴,就把 毛竹筒劈成竹片断脐;是女婴,即用吹火管劈成竹片断脐。
    随 后,用麻丝将脐带缚好。婴儿和产妇都要用杉树叶和香镜汤洗 浴。婴儿断脐沐浴后,男婴用生父旧衣包裹,女婴以生母旧衣包 裹,产妇和婴儿在一个月内洗脸、洗澡、洗足都要用香镜汤。
  由 于卫生条件差,产妇因难产得不到及时抢救和婴儿因断脐不洁, 感染破伤风死亡现象时有发生。   命名习俗畲民命名取正名外,还有奶名和谱名。奶名即乳 名或小名,常因保护神的不同而分别冠以“石”(石将军)、 “奶”(奶娘陈靖姑)、“佛”(神佛)等字。
  修宗谱时取的名字 为谱名,谱名的命名对象按世系、排行而定,由讳名(世名)、 字、行三者组成。一般每一世(代)同辈用同一个字头。  行每 同一辈按出生年月时辰先后依次排列以“念、大、小、百、千、 万”字,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叫“暗行”。
  其排行用字则为: “雷姓缺‘念’,钟无‘千’,男人无‘一’,女无‘二’,蓝姓 五六两样生。”按族内规定雷姓排行仅用“大、小、百、千、 万”五字;钟姓用“念、大、小、百、万”五字;男丁排行序 数从二开始,如“蓝念二郎”、“蓝念三郎”等;女丁排行从一 开始,要缺二,如“蓝念一娘”、“蓝念三娘”,要把“一郎” 和“二娘”让给未满16岁就夭折的男女。
     畲族谱名带有神秘性,晚辈对自身讳字行第不得而知,仅在 祭祖或重修宗谱时开启才能阅看。因此,某人逝世时,亲属要向 族长索取谱名。对于外嫁女人,生前做“寿材”(棺木)需要 “名行”与“暗行”时,她的兄弟向族长索要,族长将其行第写 明用红纸封好,待举行酒宴时,外甥再将红纸包安置在“棺木” 内,俗称“讨位”。
    红纸包要待棺木主人逝世时才能启封,女性 生前要是未做棺木,死后,外甥要脆在母舅面前为母亲“讨 /丄,, 丧葬习俗据文字资料记载,畲族在迁徙频繁时期是采用火 葬。20世纪70年代,畲族山区农田基本建设开山造田时,还在 一些畲族祖先的坟墓中发现口颈5厘枣的球状骨灰陶罐。
    在福 安、周宁、柘荣、福鼎等地民间还流传着畲族悬棺葬的传说。相 传畲族祖先生不落地,死不落土,子孙们就用车轮和绳索把先祖 石棺吊到凤凰山悬崖峭壁半空中架放好,后来代代沿袭,形成畲 族悬棺葬俗。
  清末随着畲族定居时间的长久,也和当地汉人一 样,采用土葬习俗。 畲族人称50岁以上死者为寿终正寝。  整个丧葬之礼与婚礼 场面同样热闹,俗称“老喜丧”。先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 执陶罐到溪河边,点燃三支香,烧化纸钱唱《买水歌》。
  唱完, 向河里舀水,俗称“买水”。舀水时,死者是男,要舀顺流水, 以示男在天;是女,要国逆流水,以示女居地。清水舀回后,要 放在火炉上暖几分钟,用白布在水中浸湿,在死者胸前揩三下, 背后揩四下。
    死者不论贫富,衣着要新,旧衣和有口袋的衣服以 及钱、米和有文字之物不能装殓。死者着黑色衣服,衣服有单、 夹与棉的不同,穿衣以重数计算,一般上身9重,下身3重。女 性则戴上结婚时竹制的三角形头冠。
  衣毕,为其理发或梳头。这 个过程均伴哭歌。死者梳穿戴完毕,从卧房移到后厅。  用两条板 凳、四块木板、一张草席为死者支起一张“灵床”〇而后,用炉 灰裹成10个小粽子,缚在一枝桃枝上,放到遗体的旁边,入殓 时扔到河里。
  有“祖图”的畲族村,遇上50岁以上的亡者,在 其厅堂悬挂《祖图》3天。吊唁死者,打破哀伤寂寞的局面,增 加“红也喜事,白也喜事”的气氛。  死者装殓时间要择海水涨 潮时分,忌讳“重丧日”和“三丧日”。
  装殓时,丧女哭唱《落 棺歌》。畲家报丧时,报丧者反穿衣服,引人注目,奔丧者哭唱 《思亲歌》。畲家下葬过程均以歌代哭,亲眷戚友唱《起棺歌》、 《路祭歌》、《劝酒歌》、《跪祭歌》、《回垄歌》等。 居住习俗清代以前,畲族古住房大多是以竹子为架搭成的 悬草寮。
    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四面通 风,呈“介”字形。架料多缚成框格形,寮面的悬草也是打成 草匾之后盖上。大多没有隔间,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 囱,一般占地面积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墙高2米左右。
   有的呈“人”字形,仅在寮中央竖一排3〜5根树杈,杈上架着 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横条,覆盖茅草而成。   清代,畲族地区才出现“土墙厝”,为土木结构,四方筑 墙,屋架直接放在土墙上,屋顶呈“人”字形,盖以瓦片。
   近代畲家住宅与汉族民居格局大致相同,为土木建筑,朴实 无华,极少装饰品,而且大多随势造间,极少见斜门、假窗和粗 糙的“石敢当”等镇凶化吉之物6畲族传统宅院注重土墙墙体 的厚实,墙上一般不开窗或者只开小窗,以便避风防盗。
    一般畲 村的周围都植有松、杉、樟、榕、柯、枫等乔木。 建房习俗畲族一户建房,全村帮工,帮工者只用酒饭,不 拿工钱。建房前要择吉日奠基、架木马,而后劈扇料,制作木构 件。
  上梁之日,要备熟猪头、鸡、鱼、酒、菜,以及草鞋、木 屐、雨伞、笔墨砚、镜子、胭脂、头梳、花线、红带子等物祭鲁 班仙。  上梁时辰一到,鞭炮齐鸣,木匠师傅将缠悬红布的正梁架 好后,用亲朋送来的稻米与红布压梁,备馒头分馈众人,以示彩 头好,并在当晚宴请工匠和亲戚朋友。
   房屋落成后,择日砌灶,然后择吉日迁入新房居住。入宅时 全家人手拿工具、火把或灯笼,象征生活红火,户主肩挑祖公香 炉、斗灯和火钵,路上不断地往火里撒盐,发出爆声,象征发丁 发财,同时放炮竹,按辈分大小鱼贯进入新房,尔后把祖公香 炉、斗灯移到厅堂桌上,点香秉烛拜祭。
    当晚摆入厝宴请亲戚 朋友。 服装习俗畲族传统服装色重黑(青)、蓝(靛青),间以 少量白色及其他颜色。畲族妇女传统衣服为黑色,向右开襟。霞 浦款式又称福宁西路装,流行于霞浦县西、南、中部和东部畲族 村以及福安东部地区。
  其特点在于前后衣片长度完全相同,大襟 式)有服斗和系带,可两面翻穿,逢年过节或外出做客穿正面, 平日在家或外出劳动穿反面。  青年妇女所穿的服斗绣花偏宽,最 宽的“三红衣”三组花样并列10厘米以上,领口多为花领,绣 工特别精细,多作为盛装、礼服。
  老年妇女和少女所穿的则偏 窄,多绣一条1厘米左右的小花边,反面服斗及领口均不绣花, 只在袖口、两侧衣衩内缘添条、套肩、系带和相应部镶蓝色布 条。  霞浦式围裙身色黑,呈梯扇形,外两侧有对称的褶,每侧 5〜7条,每条宽0。
  7厘米,长5厘米,与裙身相等,褶上有刺 绣。两侧边缘,滚镶蓝色窄添条。两侧和上方均滚镶红、黄、 蓝、白、绿多种颜色相间的添条,排列成彩边,紧靠彩边外绣有 图案。少女穿用的围裙多系水红色,宽边织花带。
    畲族妇女举行 婚礼和逝世时穿的专用长裙叫大裙,黑色、素面、四褶,长至脚 背,分筒式和围式两种,与上衣配套,束以宽大的绸布腰布带或 系配色大绸花。有的大裙改用红色面料缝制,束以红绸结的大 绸花。
   畲族男子传统服装为青黑或蓝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用的短 袖大襟苎布衫耐汗、耐磨、通风透气性能好;冬天畲族男子穿的 长袖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缝制,故又称棉布衫,款式和芒布衫相 同。  冬天老人还加穿夹袄或棉祅,其式样均为中间开襟。
  要是出 门做客就穿“钱吊”,中间开襟,两边腰间备有口袋,用以藏放 钱物。缺棉布的就用双重苎麻缝成“马夹”穿用。冬天男子穿 青、蓝的棉布长裤,裤子为直筒式,裤筒大,不论短裤或长裤, 裤腰均接有15厘米的不同颜色棉布作“裤头”。
     帽鞋习俗黑缎官帽,俗称“红缨帽”或“红包帽”,是畲 族男子专用礼帽,整体青黑,宽沿外敞,顶缀2厘米大的铜质球 或红布球,球顶下垂以红线编成的缨穗。民国后用圆沿礼帽,在 举行婚礼或逝世时穿戴。
   凤冠又称公主顶,是畲族妇女举行婚礼和逝世时戴的头饰。 尖顶圆口,戴于发髻上,冠体内层竹箨圈制,外蒙黑或深色布, 正中上部装有精致银框小方镜,并配微形剪、尺、书、镜等物 件,冠顶用竹编织成塔形骨架,外蒙红布,缀大小不一银片,上 部后侧及两侧,各缀挂五串小银片,两端饰玻璃珠,顶端饰有2 片三角银片和红璎珞,银片上錾有吉祥纹。
    婚礼用凤冠系有遮面 银饰,俗称“线须”,由一长方形银牌和九串银饰薄片组成,整 体若帘,垂挂面前,银牌有“双龙抢球”图案,银片则为鱼、 石榴、梅花等吉祥图案。 畲族人传统穿圆口黑布厚底有鼻鞋子,女性穿用鞋面上折有 一道红色中脊的单鼻鞋,鞋口边缘镶以红、黄、绿等色边线。
    男 性穿用鞋面折有两道中脊的双鼻鞋。传统有鼻鞋民国后渐少见。 畲族已婚妇女发式复杂,夹以大量假发扎成。梳扎时,先把 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后部约占三分之二,其间置放一支长约20 厘米、直径3厘米裹着黑布的竹箨卷筒,其中段用红线扎紧往上 折,呈斜角,使头发蓬松在后脑勺部位,呈瓜辫形,前端与假发 用红绒线扎紧,让假发至前顶呈侧扁形垂下;前部头发分成左右 两股,旋成小股,从左往右绕于头顶,呈螺旋状,用发夹固定, 最后用大银笄横贯发顶中央,形成昂扬屈曲、独具一格的盘龙状 高髻。
    但福鼎一带畲族妇女梳头不掺假发,仅梳本身的长发于脑 后,呈面包形,罩以黑色网纱,插上银簪等饰物。 首饰习俗银簪:用一枚银元锻成,两指宽,1〇厘米长, 如目鱼骨形状,上錾花纹,供横栓发顶紧发用;头笄:俗称 “髻簪”或“横钯”,横贯于盘龙髻端,长约10厘米,两片相连 的垂叶,上錾凿花纹,这种头笄样式,系代代相传;头花:插于 发际装饰品,婚礼用的头花,三朵一组,上镂人物、动物图案, 制作精细;耳环:与盘龙髻配套用,耳环通常制成翻转问号形 状;耳牌:近耳处为曲形钩,下挂银牌。
     宗族习俗畲族村寨多以血缘相近的同姓聚族同居,部分由 不同姓氏的地缘组织为基础的异姓聚居。畲村有祠堂和房的组 织,祠堂即宗祠,房即宗祠内子孙派系分支。 家庭习俗闽东畲族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以父母为核心,由父 母与子女组成家庭,家庭人口以3〜5 口人居多。
  父亲为一家之 长,在家庭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内管理家庭的经济收支, 调节生活需要,安排农业生产等;对外代表家庭处理各种社会事 务。  家庭成员均要受其约束、管教,经费支出也要经过他的同 意。
  母亲为内当家,负责处理家庭内以及亲戚来往事宜,负责料 理家务、饲养禽畜等。在农忙时节,还要下田参加生产劳动。畲 族子女婚后便分居独立生活,一般娶一门媳妇,分一个家,父母 都与幼子同住。 岁时习俗畲民除和汉族同样过春节等传统节日外,还有本 民族特有的正月初四“蓝公节”、正月初六“祖公福”、正月十 四“迎祖节”和“奶娘节”、正月十五“凤凰节”、正月二十 “补天穿”、二月二“会亲节”,还有“正月十八”、“三月三”、 “四月八”等民族节日。
    畲民普遍爱好民歌,以歌会友、以歌会 亲、以歌代言、以歌抒情、以歌记事,正月十五、二月二也是畲 族的歌节,畲族歌手从四面八方云集一起,身着民族服饰,在茶 园、丛林、溪旁,尽情盘歌、赛歌,构成一道鲜艳的风景线。
   农耕习俗畲族以农为本,在祭祀日和时令节日里都举行祈 求神灵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仪式。  其中农历正月的清醮道 场是隆重的祈求丰收的祭祀仪式。畲族与生产有关的时令节曰有 “牛歇节”、“圆冬节”等。
  平时结合农事活动的祈福更是经常举 行,如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四“开正福”、初五“下神福”、二月 初一“春福”、二月初二“土地福”、立夏日“夏福”、端午节 后“保苗福”、白露日“白露福”、立冬日“冬福”,除夕“完 满福”,答谢神明保佑一年的农事活动。
     民间信仰畲族人信奉的神灵由四个大类组成:一是传说中 的历史人物,包括宗族远祖和族内英雄能人;二是民间俗神,与 当地汉族村民共同信奉神灵;三是道教与佛教神灵,尤以道教神 所占比重为大丨四是石神、树神等自然物体演化的神灵,其中以 宗祠远祖和民族英雄为崇拜对象较多,主要有田公元帅、钟景 琪、雷尤兴(春)、钟志公、李仙娘以及盘自能、蓝光辉、雷巨 佑、钟志深等。
     此外,闽东畲族崇拜英雄。康厝金斗洋村雷大三十二公,是 清代畲族武林英雄,既是雷姓远祖崇拜的对象,又是畲族内他姓 崇拜英雄。民间俗神有大帝、大圣、大王、侯王、元帅、将军、 先师、师爷、娘娘、夫人、仙娘、婆神、洞主、仙公等,尤其尊 崇林公大王。
  此外,还有灶神、奶娘(临水夫人)、五显大帝 等。  道教神有三清、三官大帝、真武帝、福德正神、将爷等。自 然物体神灵有巨石神灵、巨树神灵等。 祖先崇拜闽东畲族崇拜祖先,把“敬祖宗”列为族规条 例的首要内容,且相信祖宗有灵,能庇佑福荫子孙,以致将祖先 视为保护神。
  长期以来,祭祖是畲族最隆重、最虔诚、最普遍的 信仰习俗活动,其祭祖活动可分为祠祭、家祭、墓祭和修谱祭。   举行祭祖的时间按有关节日定期举行。 禁忌习俗畲族主要禁忌有:生育禁忌、交际禁忌、生产禁 忌、生活禁忌、祭祀禁忌等。
   生育禁忌孕妇忌摘水果,据说摘了果树不结果;孕妇卧房 忌钉钉子或乱翻动,担心受惊,以动了胎气;产妇忌吃鸭子、鸭 蛋;未满月的婴儿忌见生人;小孩出麻疹后数十天忌吃芥菜。   交际禁忌正月初七忌出门,初八忌归来;新娘第一次回娘 家住宿天数忌单数。
   生产禁忌正月初一、初五、初九忌挑粪;正月二十忌做田 事;三月初三忌下田;“封龙日”忌执铁器;四月初八忌水牛下 地犁田;“立秋日”忌巡田;潮汐时分忌播稻种;秧田忌在水田 出水处先拔。 生活禁忌赠送礼物忌单数;忌单手奉茶迎宾;炉灶忌炖狗 肉、蛇肉;正月初五、初九忌在露天旷地上晒衣服;忌以手帕赠 人,忌拾路遗毛巾;忌用筷子打猫。
     祭祀禁忌忌以鸭子为供品;忌女性代表家庭在坛前烧香秉 烛与朝拜;忌在神宫庙观、石母、树王面前行方便。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地理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器乐/声乐
舞蹈
地理
地理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