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小学教学的一般方法
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史润国
现阶段,我国初中受教育的主体仍在广大农村,因此,认真分析研究农村初中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得力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初中素质教育,既非常必要又十分紧迫。
一、农村初中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片面追求升学率。目前,我国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仍然是能有多少人考上重点高中,教育主管部门仍习惯以此来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学校又以此作为奖惩教师的主要标准。 所以,顾少失多,求偏弃全,一直难以解决。
2.厌学问题。在我国广大农村初中,许多学生厌学,致使辍学率居高不下。
3.辍学问题。虽然我国大多数农村已实行了小学免试升入...全部
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史润国
现阶段,我国初中受教育的主体仍在广大农村,因此,认真分析研究农村初中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得力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初中素质教育,既非常必要又十分紧迫。
一、农村初中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片面追求升学率。目前,我国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仍然是能有多少人考上重点高中,教育主管部门仍习惯以此来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学校又以此作为奖惩教师的主要标准。
所以,顾少失多,求偏弃全,一直难以解决。
2.厌学问题。在我国广大农村初中,许多学生厌学,致使辍学率居高不下。
3.辍学问题。虽然我国大多数农村已实行了小学免试升入初中,但总有一些青少年没有入学,即便到了初中,从初一到初三,学生人数也是逐年递减。
二、多方齐动,大力推动农村初中素质教育
1.转变教育理念是前提。没有教育理念的转变,便不会有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的春天。当前我们要特别注意转变以下理念:一是转变教育目标理念,即不应只是为了升学,更主要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着力把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二是转变教育对象理念,即面向的不能只是少数“尖子生”,而应是全体学生。三是转变教育发展理念,即学生的发展不可能达到同一程度,而是一般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共同发展和差异发展相统一。四是转变教育方式理念,即积极实施主体性创新教育,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活泼的、主动的、健康的、和谐的发展。
2.解决上不起学的问题是起码的条件。我国有些地方日益增多的教育乱收费使广大农民苦不堪言,必须彻底予以清理整顿,尽早实行“费改税”。
3.政府的支持是必要的保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农村乡(镇)也要切实把发展素质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突出搞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入学组织工作,对没有入学和辍学的学生家长要加大引导和教育力度,确保适龄儿童入学。
二是要真正切实关注农村初中教师的实际问题,对他们的工资、住房、医疗、职称等问题采取一定的倾斜优惠政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4.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和评价办法是突破口。
中考一直左右着农村初中教育。要从有利于推进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的制度进行改革,变片面的升学竞争为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竞争。具体措施是:一要考虑把初中毕业考试下放到各乡(镇)自行组织;二要考虑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把各科整合纳入中考范围,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三要考虑改革重点高中招生办法,除少部分实行择优录取外,大部分指标可分解到乡(镇)和学校;四要考虑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快普及高中教育。
5.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素质教育首先应提高教师的素质,所以应加强对农村初中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要采取制约性和鼓励性的措施,对三笔字、普通话、计算机制作课件等基本功要进行严格把关,加强学习,提升教师师德和业务水平。
6.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根本出路。要使农村初中学校、教师真正贯彻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必须进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实行民主管理制和校务公开制;二是实行校长、教师聘任制;三是在工资总额包干制的基础上可实行国家工资与校内工资相结合的结构工资制。
总之,要打破终身制的“铁饭碗”和平均主义这个“大锅饭”,增强教师的压力和素质危机感,增强教师竞争意识和责任感,促进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7.教材改革是基础。现行初中教材的主要弊端是:难度大,脱离实际,这也是造成学生厌学、辍学的原因之一。
因此,教材改革必须要坚持两个适合:一是难度适合大部分学生,着眼于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二是尽量适合各地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就有必要在坚持《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由各省(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编写教材,也有必要充分考虑城市普及型和农村普及型两种版本,在农村版本中要体现对农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还要考虑课本设计练习、习题时,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部分。
8.实行分层教学、分流教学是有效途径。活生生的现实,向农村初中素质教育提出了两个极为富有挑战性的难题。一是如何保证所有学生读完九年而不中途辍学?二是如何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又各有不同的发展?实践证明,实行分层教学、分流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分层教学,是在班级建制不变的情况下,同步安排各科上课时间,同一学科分几个层次进行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自主选择某一适合自己层次的学科,还可随时进行调整。这就既便于教师教学,又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以此来解决学生学习跟不上的问题。
所谓分流教学是在初三年级,经过家长同意和教师分类指导,根据学生自愿和学校实际,进行教学目标不同的教育。
《山西教育》
农村小学课改的现状及反思
文/黄雪芳 来源:小学数学教师
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课改实验工作在乡村小学已铺开。
农村小学课改的现状如何?有何启示?对此,笔者深入各类有代表性的农村小学进行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整理、分析这些材料,谨此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供同仁们参考。
一、 农村小学课改的现状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存在着很大差距,加上这次改革来得太迅猛,学校、家庭与社会都缺少足够的准备,所以,农村小学课改的帷幕刚一拉开,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
1。 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作为新课改推行的主体---农村教师已经习惯了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怎样教、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参与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于是乎,有的惶惑不解:翻开教材,往日熟悉的“面孔”不见了,咋变成了有趣的“娃娃”书?自己以前编写教案的本领似乎被大打折扣,经验也猝然变得苍白起来;有的顿生疑云:作业如何设计?学生自立了,可纪律却难以维持;教学是开放的,讲究生成与探究,注重合作与个性,可考试怎么应付?这实质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受到了挑战。
2。 参与、支持课改的社会氛围难以形成
课改的实验工作需要一种自上而下、坚实的支撑力量,需要一种积极、主动地为课程改革提供咨询意见和资源支持的社会氛围。然而,在现实中,参与、支持农村课改的社会氛围却难以形成。
(1) 中心小学校长(原教育站站长)、主管业务的领导对课改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教育理念落后。培训学习不愿参与、也不过问教师培训的情况普遍存在;评课指导说不出个所以然,甚至出现有悖于现代课堂教学要求的“指导”行为。
如此这般,实在令人痛惜。要知道,课改不但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是教育创新的具体体现,而且是学校领导的神圣职责和义务。所以,校长应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领导们也应和老师们一样,对课改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才能完成课程改革这项伟大工程。
(2) 教师课改热情普遍不高,干劲不足。
① 有的教师不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明显表现在对培训学习采取应付态度。参加学习人数廖廖无几,考核测试却是100%的参与。
② 教师对课改有如下种种态度:
这批学生是试验品,课改给学生带来些什么,谁也下不了定论,现在的中、高考还不是以“分数”录取学生;中老年教师感叹自己年老了,接受新生事物不行了,搞课改,找年青人干去;学校年终考核、奖励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标准,我不用搞课改,只要我抓到“老鼠”(考出好成绩)就是“好猫”,搞课改,操心多,折腾多,吃亏也多,搞课改是科研部门的事。
(3) 农村家长“望子成龙”的观念成了课改的阻力。
长期以来,对农村的家长来说,供孩子上学的目的是跳出“农门”,对于课改,家长们惊诧不已,愤懑纷纷:“课堂怎么全乱了套?”“孩子怎么没作业了?”有的家长找上门,指责教师的“不称职”,请求“处理”教师。
理由是:老师给了学生太多的“自由”,这样是放纵孩子,孩子会学不到更多的“知识”,将来考不上大学,学就白上了。家长的惘然、不理解乃至不支持也削弱了课改的力量。
3。 教学上,农村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侵占着“市场”
在课改面前,有的在抱怨教改理念难以转化为教学行为之时,干脆“经验”起来,即所谓“穿新鞋,走老路”,你改你的,我搞我的。
(1) 普遍存在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与行为,特别在农村村小,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现象更为突出。
(2) 课堂缺乏活力,严重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立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而在农村小学,课堂上常常听到这样的顺口溜:小小手,放桌上;小耳朵,竖起来;小眼睛,看黑板;小嘴巴,闭起来。这种把学生看成是没有思维的躯体的教学行为,严重抑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怎能得到培养?
(3) 课堂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学生的探索过程只是“走过场”。
大多农村教师对课堂教学“探索”的实际操作不能正确把握,认为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学生动动手就体现了“探索”。一节课结束,老师喊累,学生叫苦,可学生仍没有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以及被应用的,这就不是充满探索的学习过程。
4。 农村小学施行新理念的教学行为困难重重
(1) 农村没有经费购买教学挂图、教具、学,更不用说“电脑”设施,这给施行新理念的教学行为带来了少困难:组织、调控课堂教学难;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难;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般能力等也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由此严重地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制约着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2) 课改专业引领不到位。
农村教师对课改的实施普遍有畏难情绪。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
其中原因除了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外,更主要是由于地域特点和各方面的因素的制约,农村小学课改工作缺乏上级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教师专业引领不到位,给教师实施新理念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 对农村小学课改现状的反思
课程改革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适应、改进、变革的过程。
农村课改中产生的困惑和问题是必然的,也是很正常的,因为一种旧观念的形成往往是历史的产物、文化的产物,要更改它,必然会遇到阻碍,关键是要以科学的态度正视问题与阻力。我想,成为农村小学课改发展障碍应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
1。 农村目前的教育状况制约着课改
第一,农村的孩子相对城镇孩子来说性格较内向,不善言谈,不善交往,严重影响课改中对学生合作学习与相互交流的培养;农村学生约70%没有受过良好的学前教育,学习起点较低,加上农村信息较闭塞,见识不广,知识面较窄,这给课改中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带来了困难。
第二,农村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大多学历结构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还存在一部分乡村聘任的代课教师;基本没有专职教师。而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现行状况下农村教师参加课改的能力、水平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第三,农村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孩子买不起一些必要的课外书籍,这使课改中供学生选择的学习资料受到了限制。第四,农村师资较薄弱,有些还是代课教师任教导主任、校长。一些学校的领导素质偏低,观念落后,这也很难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
2。 各种制度改革的滞后成为课改的主要障碍
(1)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滞后。
一直以来,高考招生仅凭笔试成绩录取,能考上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多是那些刻苦拼搏、基础扎实的学生,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要的也应该是这样的学生,但笔试很难测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高考招生录取应大胆探索改革之路,打破“一纸定命运”的做法,建议笔试后录取院校再进行能力面试考核。
这样,发展和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真正成为社会与每一个人的内在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会得以顺利实施。
(2) 领导的任用制度日趋行政化。
领导的任用制度日趋行政化,专业水平日渐淡化,这无形助长了官本位思想,削弱了专业意识。
据了解,大多校长长期脱离教学一线。“校长是搞行政的,不用过问业务”竟很自然地得到人们的默认,以至于课改当头,一些校长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此呼吁,领导任用强调专业素质,取消行政级别,用人制度尽快步入专业化的轨道。
(3) 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滞后。
《标准》下的教育评价功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践能力。而传统的教育评价关注的是“分数”,评价方法集中于纸和笔,致使教师的一切教学方式与手段都围绕考试和分数展开,学生走进了读死书、死读书的胡同。
一组组数据,名次的先后,把学生和教师的心理搞得很脆弱,原有的改革热情、学习愿望一点点丢失,个人的想法和创意被埋没。如此滞后的评价方式、方法成了新课程改革的“瓶颈”。所以,教育体系的评价要尽快沿着《标准》指出的方向进行调整和改革,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甚少甚微,农村教师的工资得不到保障
农村教学经费不足。一支粉笔、一本书就是校内的一切教学资源。更有甚者,有的单位教育经费挪作他用,以致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没有得到保障,教师课改的动力何在?课改出现消极主义的病态心理就难免了。
三、 措施和方法
农小学如何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扎实、有效地开展好课改实验工作,笔者认为应努力做好如下几方面:
1。 把培训教师作为第一要务,切实提高教师的课改能力
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所以按新理念重塑师是课改的第一要务。
结合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客观原因,本着“先训后教,边训边教,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目前主要采用短期面授与集中培训的方式,首先是要让教师在灵魂深处打下课改的烙印:要进行课改,而且非改不可,只能进,不能退。
课改中后期采用分散培训与长期跟踪培训的方式。通过实践探讨、专讲座、行为反思、案例分析、观摩录像等培训,教给教师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
2。 精心组织,广开宣传,酿造良好社会氛围
农村教育面广,交通不便,不宜组织大规模的课改教研活动,可构建若干个实验协作开展活动,聘请优秀教师为课兼职教研员,负责本协作区实验工作的指导。
另外,充分发挥各种宣传阵地作用,强化课改舆论宣传,邀请家长、社会有关人士召开课改专题座谈会、听课等,引导他们参与、支持课程改革实验。使他们懂得,社会的发展要求公民增强自,遇到问题学会优化解决,而新课改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所以,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是大势所趋,不能坐以观望。
3。 结成对子,对口扶持,转变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
如何让农村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的实施中焕发出活力?“捆绑式”是一条有效途径。
即城镇小学确定若干农村小学结成对子,城镇学校送教下乡,村教师送教进城,既解决了农村信息不畅问题,又避免了农村教师摸黑路。通过现身说法让教师知道课堂上怎样营造一个探索和理解的氛围,怎样和学生平等地对话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
同时针对农村小学生学习起点低和性格内向的特点,教学时可放低教学起点,让孩子运用农村特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知识,并且善于抓住农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敢说、想说、抢说。
4。 针对资金缺乏,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
新课程对教的客观条件要求比较高,而农村学校由于经费问题,不可能满足这些条件。
那么,可因地制宜,挖掘资源,超越课堂,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对于教具、学具,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开动脑筋,就地取材,随时制作。
诚,农村小学课改目前虽最薄弱,问题最手,但农村特有的自然优势,为课改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更加适应新课程的教与学。
同时新课程为城乡教师建立了同一新平台,加上各种制度改革与课改目标的日趋匹配,所以,只要农村教师不气馁,抓好机遇,迎接挑战,开拓创新,农村小学课改就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