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全部回答

2017-06-29

0 0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属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前两目。在《大学》原文中为"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大学》"八目"是儒家对于读书人从修身、学习,到实现政治抱负的具体指导,尤其宋代以后,"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命题来源,因此这"八目"就更被读书人挂在笔端口头了。   但《大学》全文中只在此提及了一次"格物致知",且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
  而在其他先秦古籍中也看不到与"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有关的意涵,因此"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成了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链。历代至今,对于它的各种版本的解释,不下百种,至今仍无定论。 明清到现代,最权威的解释是宋代理学家的阐释。
    北宋的程颢认为:"格,至也,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因此将之解释为:"穷究事物道理,知性不受外物牵役。"程颐则解释为"穷究事物道理,致使自心知通天理"。
  南宋的朱熹在吸收程氏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即"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
  
   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元朝中叶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后来明太祖朱元璋也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故朱熹学说便成为元明清时代在科举考试中的官方观点。也因此,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成为后世普遍流行观点。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